来深24年,曾在上百学校中辗转!她在这里完成蜕变……

民生   2024-09-11 12:08   广东  


 还记得你刚来深圳的时候吗? 


是不是和王婧一样

只身一人,手持地图南下来深

希望能在这片热土上扎根

在改革开放最前沿闯出一片天地


“我希望做一名讲台上的快乐老师。”


24年间

王婧的这个目标从未改变过

2000年,王婧以优秀毕业生的身份从大连大学毕业,只身一人来到深圳,在深圳上百间学校中辗转。


2024年,此时的她现任红桂中学美术教师和罗湖区美术教研员,先后被评为省市名教师工作室主持人、教育部名师培养对象,在今年教师节前夕还荣获“全国优秀教师”称号。



从打造情境美育的特色教学风格

到将美术馆实践课

运用到中小学美术教育中

再到将美育与城市、自然紧密相连

……

王婧每一步都走得坚定而有力


一起来看看

她是如何架起“生活美育”的桥梁

用美育点亮无数学生的心灵

激发他们对艺术的热爱



 初成“情境美育”教学风格 

没有画室与学具

依旧激发学生绘画热情



在深圳,新晋教师们通常以参与教研活动和教学竞赛作为职业生涯的起点,王婧也不例外。她回忆起自己初次站在讲台上时,坦言:“也是很懵懂的,面对教材手足无措。”


然而,她珍视每一个成长的机会,将区市的优秀教师作为自己的榜样,不断探索教学策略,锤炼教学技能,致力于提升美术课堂的质量和效率。在陈勇老师的指导和鼓励下,王婧老师积极参与各类教学比赛,成长迅速,逐步塑造了自己独特的情境美育教学风格。



“没有画室,校园就是画室;没有材料,白纸铅笔一样能提高造型表现力。” 


2001年的布心中学没有画室,没有美术学具,王婧并不认为受到了阻碍。美术课上,她和同事文章老师带领50余名热爱绘画的孩子或蹲,或坐,或趴,在校园小花园的台阶上进行写生训练,成为了校园里面最生动的一道风景线。


“希望我的美术教育不仅仅是教学,更要去育人。”王婧在教学实践、专业比赛中,逐步清晰了自己的育人目标,并且一往无前——


  • 2009年,王婧开始参与罗湖区美术学科工作室建设,确定了版画特色教学方向,将中国传统木刻与新文化运动的“新兴木刻精神”逐步根植孩子们的心底;

  • 2011年,王婧代表广东捧回了第六届全国美术教师现场教学比赛一等奖

  • 同样在2011年,32岁的她成为深圳市中学高级美术教师。



“这个过程中我深深感受到在深圳这片教育的热土,只要做了就会被看见,被看见了就会有更多的支持。”那时起,王婧对自己的工作更有干劲了。


回归常规课堂,王婧与同事们一起开展跨学科的项目式艺术实践活动,从育人的角度引导学生的思维与探究,通过展示等方式激发孩子全面发展的综合素养,逐渐打造出了罗湖区美育特色。



 主张“艺术行走”生活方式 

教师与母亲双重身份

以陪伴开启艺术实践活动



在不断深入思考中

王婧瞄准了深圳丰富的展馆资源

更多教学情境与思路逐步诞生

她与同事开始尝试打造

 “艺术行走”系列课程 


什么是艺术行走”?


在王婧心中,“艺术行走”是一种生活方式,孩子们不仅仅是用脚步去丈量,用眼睛去感受,还要用心灵去感悟、去寻找、去发现、去体会艺术在生活中的存在,它的场所不局限于美术馆、艺术展,有时可以是大自然、社会。



“行走美术馆,一开始只是作为母亲的自发行为。”王婧坦言。2008年,王婧开始独自带着女儿走进美术馆;到2010年左右,身边朋友带着开始加入,她表示初衷只是想为自己的孩子和她的小伙伴们创造不一样的美育童年;而后有更多孩子加入,社群从最初的3人到上百人,直到2012年“艺术行走”的课程逐渐成型。


从2010年10月到2013年,一批又一批的孩子在王婧的美育课程中长大。如今已经初三的于怀智是王婧“艺术行走课”的最早一批受益者,他依然保持着去美术馆看展的习惯。据于怀智妈妈表示,在大望学校读二年级时,怀智就曾创下一个寒假28天,去15次展馆的记录。


“‘艺术行走’的学习方式中,自己发现什么就画什么,比起兴趣班教我们画什么,有趣多了。” 于怀智说道,“我们的美术学习场所不仅限于课堂,美术馆、艺术馆、博物馆,乃至大自然,都留下了我们和王老师的身影。”



在近四年的时间里,王婧和她的团队不懈努力,成功推出了由教师引导的美术馆课程和由家长带领的自主艺术探索活动。


在王婧眼中,这些美术馆课程所承载的美育价值,不仅仅局限于美术教育,更关键的是在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用“生活美育”促进教育均衡 

深度利用周边场所资源

让城市与自然成为美育教材



在王婧的教育旅程中

有着许多个重要的转折点

这些转折点既互相独立

又存在一定逻辑联系


 决心 


2012年,一次偶然的机会,王婧自费前往芬兰参加国际藏书票大会,跟随大会行程到了芬兰国家博物馆、美术馆参观。“我就看到很多当地的老师带着学生,就在美术馆、博物馆席地而坐,在老师指导下学生学习、临摹大师作品。”王婧看到这一幕十分感动,内心不禁响起一个声音:“这样的行为我可以做吗?”


她片刻犹豫后便下定决心:自己不妨做一个实践者!带着这个决心,王婧开始思考如何能够更好地去服务更多的学生。


 实践 


2014年,受到陇南支教经历的启发,她主动申请调往罗湖区地理位置最偏远、梧桐山下的大望学校执教,她认为在区域教育内实现薄弱学校帮扶,这也是“能够更好地去服务更多的学生”的实践。


也正是同一年,她带着女儿前往巴塞罗那的国家博物馆和法国卢浮宫参观,再次看到当地美术课程常态化于艺术场馆开展,更坚定了她将校园美育与美术馆展览共建课程的决心。


尽管艺术教育基础比较薄弱,但大望学校作为一所九年一贯地学校,王婧认为是学科实施中小贯通最好的实施“战场”。在大望学校,她实践了区级名师工作室主持人轮岗薄弱学校帮扶的设想,也通过校园美育与美术馆展览共建课程的方式,潜移默化地给大望学校美术课组生态带去了改变。


 共建 


在校园里,除了常规课堂,王婧利用课后时间,陪伴和引导学生进行绘画等美术创作,更是在下午放学后给感兴趣的学生上社团课。与此同时,共建课程也提上日程。


2016年9月,在关山月美术馆推广教育的支持下,“关山月是谁”——关山月先生高仿作品进校园项目落地,大望学校临时搭建木制墙面作为展示的空间,这便是王婧与同事上常规课普及美术馆艺术的“主阵地”;与大望学校一墙之隔的大望社区意象美术馆也主动为大望学生提供免费的学习场所以及专业的导览讲解……


“全新的教学模式和环境不仅让学生,也让自己感受到教室之外的学习方式有无限可能!”王婧感慨。



将美育与城市、自然紧密相连

王婧用持续11年的行动告诉我们

美育不仅是艺术教育

更是生活态度、文化传承、精神追求


王婧与团队充分利用关山月美术馆、深圳美术馆、深圳博物馆、南山博物馆、梧桐山、洪湖公园等展馆、园所的艺术资源,带领学生们在任务引领下,以小组为单位开展自主探究。


“让活动变成了课程,课程又变成了项目,就可以成为经典。”王婧介绍,“这些课堂都成为罗湖美育的品牌”——


  • 她曾带领学生到兰科基地,把珍贵的兰花品种画在纸上,永恒保存兰花的美;

  • 带领百名学子到梧桐山,以绘画作品展示二十年来梧桐山的林业科学家们保苗育林让毛棉杜鹃开满山野的盛况;

  • 带领30组亲子家庭到洪湖公园,开展“荷香诗韵入画来”的小学美术跨学科课程,这堂课被国家美术课标组组长尹少淳的跨学科主题专著收录,还于今年5月25日在人教云教研中面向全国展播;

    ……


王婧的“生活美育”项目艺术实践活动不仅影响了大望学校、洪湖小学等罗湖区内的学校,更在深圳乃至全省、全国的美育领域引起了共鸣。


王婧和罗湖美育工作者们为学生们打开了一扇通往无限可能的大门。这扇门背后,是一个更加均衡、多元、充满活力的教育未来。



 激发学生对艺术真正的热爱 

成为好老师没有捷径

六个标准始终贯彻教师生涯



“我希望所有学生在将来选择美术专业时,是因为有无限的热爱。”


在某个角度,王婧甚至可以说比文化科任老师更加注重学生的成绩。她始终认为,如果想在美术的领域走得更高、走得更长,那么一定要有更好的文化基础。


“我更希望学生们以美术为载体,去热爱生活。”王婧表示,面对课堂上造型能力没那么强的孩子要多关注,引导他们用擅长的方式干预表达自己热爱的生活。从美术教学到以美育人,王婧认为最为关键的体现是在于美术能让学生在学习上建立自信,找到学习的动力,并且在遇到挫折时有所依托。



在育人的过程中

王婧也完成了职业蜕变


从一名年轻的代课老师到一名正编的骨干老师,再到省市级名师工作室主持人、教育部名师培养对象,引领更多青年美术教师的专业成长。


在从教24年里,王婧教出了无数优秀学生,谈及学生时她如数家珍,并且对他们的成长足迹了如指掌。原来她一直有追踪学生们的成长,并且在适当的时候给予鼓励。有的学生甚至成为了她的同事,她在教育教学之路继续引领他们的发展。


谈及王婧,这些学生也滔滔不绝地说着其对自己的影响,千言万语最后汇聚成一句:她是一名好老师。



“成为好老师没有捷径。” 王婧认为,在她心中好老师的有六大标准,分别是热爱、主动、聆听、平等、研究、感恩,这六大标准也始终贯彻于她的教师生涯。


“有时候别人会问我为什么你可以一直成长的这么好,我说因为我没有离开罗湖。”她动容地道出自己对罗湖的情感,“我深信只要自己在一个区域、一个学科、一个领域上不断地向下扎根,自然会在一天枝繁叶茂”


对于荣获“全国优秀教师”称号,王婧既荣幸又感恩,随即则表示:“放下所有的荣誉,继续前行。” 她承诺将一如既往地致力于教学和教研工作,投入更多精力培养和引导团队,因为她的目标是“要做一个永远能够站在讲台上讲课的人”。


关于未来的美育工作如何开展,王婧计划在教育政策的支持下,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在“生活美育”中受益,从而实现全面发展。



在一个区域、一个学科、

一个领域上不断地向下扎根

王婧不仅寻到了自己的道路

也为更多的深圳学子们

打开美育的大门

感受艺术与美的繁盛生命力!


为优秀的“圳青年”点赞!


总监制|戎明昌 刘江涛

总策划|刘岸然 郑秀玉

策划|付可 姚平 刘洋子 李润

统筹|谢粤蕾 陈芳

采写|谢粤蕾

编导/摄像/剪辑|陈健飞

设计 | 冯漫润

编辑 | 余思敏

深圳大件事
深圳大件事,第一手独家;深入本土,观察政经要闻;独家调查,思考新闻背后。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