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头文史】原《包头日报》概略

文化   2024-10-06 15:46   内蒙古  




原《包头日报》概略


王绥之

解放前的旧包头,号称为各种货物集散地的水旱码头,交通便利,商业发达,但是表面的繁荣,却掩盖着帝国主义,官僚资本主义和贪官污吏勾结土豪劣绅进行剥削压榨劳动人民的实质。官绅一体.只知当官发财,从不  过问市政建设,文化教育更是落后,贫穷落后的惨景比旧中国其他地方尤甚,《包头日报》的问世,虽由于历任负责人思想意识落后,甚至当作私人利害的宣传工具,但经历了三十年的大变动,在启迪民智,传递信息等方面都起过一定的作用。现将各方面的情况,整理如后。

筹备经过

民国初年以来,包头从北京、天津、绥远、太原等地大学、中学毕业的学生逐年增加,他们回乡后首先感到的是包头文化教育落后。当时,七万多人口的城市,只有一所两级学堂(马王庙小学前身),反动统治者实行愚民政策,当然不愿发展文化教育,一些知识分子想办报纸,无钱无权,也就徒唤奈何了。

事有凑巧,筹办报纸的经费竞从一笔赃款中解决了。事情的经过是:从民国十五年(1926年)包头大兵灾后,民国十八年(1929年)又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大旱灾,赤地千里,饿殍载道。包头的慈善团体成立了“赈济会”,设粥场衣饭救济灾民。包头商务会委员兼交际的高超英,是资本家李彦开设的复兴和粮店的副经理,兼任赈济会的庶务工作,赈济会派他到河北、天津、北京等地购买赈济粮,高竞把运回的粮食,私自以高价出售,此事被百姓知晓后,由知识分子出面,告到了国民党包头县党部,清算出高的赃款四千多元。这一笔赃款如何处理?由于知识分子想办报纸的呼声很高,有此机会便多方奔走,后经地方人士同包头县政府商议,才决定将这笔钱移作筹办《包头日报》的费用。

1929年冬,开始购买机器添置设备。包头县党部派委员李聚五到北京、天津购回四十六页对开手摇印刷机一架,八页平台印刷机一架,脚踏园盘印刷机两架,铸字炉一座,五号铅字一副,(共七千八百多字),翻字盒一套,铸字模一套,一号至四号铅字各半副,特号木刻三千块,以及花边,线条、铅空及桃胶、铸字铅、油墨等应用的材料。后又购回石印机一架,在当地做了字架及桌凳等物,从太原请来一位排字工人,一位印刷工人,至此钱已花完。款无来源,便由包头县党部代揽零星印刷活,维持工人的生活。从此,筹备中的报社便成了县党部的附属机构。

创刊

民国十九年(1930年),国民党包头县党部迁移到瓦窑沟的火神庙内,赶走和尚,重加修理,做了办公地址,又将戏台修成印刷厂,便开始研究报纸的出版事宜。先组织起董事会,由国民党包头县党部(下简称党部)委员牛申之任董事长,党部委员李聚五、刘效贤、秦邦桢、韩伟等五人任董事。没有经费,由包头县政府每月补助一百元,包头商务会每月补助五十元。报纸正式归包头县党部领导,成为它的党报。人事和组织均由党部负责。

民国二十年(1931年)元月一日,人事、组织安排妥当,由仕绅刘澍(商务会文牍,曾一度代理过包头县长)当社长,另请了三名专职的编辑记者,总编由党部秘书杨亮之兼任,其他职员均由县党部的人兼;办公地点也在党部内。这张《包头日报》为四开小报,每日印发四百份左右,月共收入二百元,入不敷出。三年内,以前购存下的各种印刷材料全部用完。


    来    源:《包头文史资料选编》第九辑

    主办单位:包头市政协      包头市图书馆

    授权单位:包头市政协

    栏目策划:综合办公室

    版面设计:孙宏伟

    审    校:李雅聪    苗   苗

    终    审:孟婷婷




包头市图书馆
品读文章、推荐新书,讲讲图书馆里的那些事儿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