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头文史】原《包头日报》概略(六)

文化   2024-10-17 18:50   内蒙古  




原《包头日报》概略(六)

王绥之

北平和平解放后,绥远就分为主和、主战、中立三派,有许多人经包头到陕坝、兰州,或乘飞机往南京、广州、台湾逃跑。绥远和平解放迟迟不能实现,与这复杂情况有关。当时还有“劝走”的人,以王则鼎(绥远省民政厅长)、潘秀仁(国民党绥远省党部主任委员)等最积极。同时陕坝也另设起“绥西行政公署”,绥远有些机关、学校、军队、报社和物资等陆续移到陕坝。归绥出版的《绥蒙新闻》、《绥闻晚报》也告解散。《绥远民国日报》迁来包头,转设陕坝。当局也劝包头日报社移到陕坝与《民国日报》合并。我们顶住了他们的压力没有迁走。

1949年初,报社的收音机逐渐收听到新华社广播(有时受干扰听不见)淮海战役的战况,和劝国民党军队起义投诚的新闻,同时收听到“敦促杜聿明等投降书”等广播稿,这对我们思想上有很大的启发。这时,我们还披露“美国之音”播送的新闻,因为“美国之音”有时还发些接近真实的战况,这样做也给了我们一个机会,可以借“美国之音”之名,夹杂登一些新华社播发的淮海战役宣传材料。我们从没有登载过察哈尔干部训练团(该团收容北平、察哈尔、张家口和河北等地逃窜来的国民党党、政、军人员),及十一兵团等所散发的反共传单。这样,我们就激怒了一部分反共的军政人员,先有两、三个穿军装的人来报社,质问我们为什么登“反动”的东西(指不满意国民党的言论),我们热情招待,虚伪应付。以后见我们不改立场,不是打电话质问,就是辱骂一顿,甚至派三、四个人来报社当面辱骂挑衅。找社长,我已从后门跑到复成元巷刘家躲藏。此法不成,又连续来了两次恐吓信。最后又在夜间从东墙扔进一封附有三颗子弹的恐吓信,警告我们“如再不改变立场,小心子弹要你们的狗命”。但是全社职工没有被吓倒,我们白天黑夜设专人在社内外戒备,所以没有遭到打砸。当然,有参议会的撑腰,有地方知识分子的支持,还有当时负责地方军政的警备司令、市长等,一些反动特务分子的挑衅,也不是很容易得逞的。当时报社职工年龄均在二、三十岁,过去也参加过各种学生运动,有一点冒险精神,挑衅分子不能没有顾虑。

北平和平解放后,从北平、天津陆续返回包头的人,暗中议论着解放后的各种情况,我们已有新闻,但在特务分子挑衅的情况下,我们又不敢公开采访。后来《奋斗日报》驻包记者阎动子由北平返包,一天夜晚,他拿着一大卷印刷材料,来到报社对我说:这是路过丰镇(老解放区,当时绥远人民政府的所在地)带来的,一种是绥远省人民政府“告绥远人民书”,一种是绥远妇女联合会成立宣言。当天夜间,我们就秘密地在离报社较远处散发出去。

1949年5月间,绥远省主席董其武来到包头,和孙兰峰商讨大事,有一天董召集全市各机关的上、中层干部,在警备司令部礼堂发表了讲话,提出他和平解放绥远,如何计划进行革新,设立革新学院等主张,董第一次发表和平解放绥远的公开讲话,只《包头日报》独家发表。

1949年8月间,傅作义先生来到绥远,在傅先生来包的头一天晚上,报社接到市长韩伯琴亲自打来的电话,韩说:“傅先生明日来包头,孙兰峰先生让你们写一篇欢迎的社论”。傅先生此次来绥,对和平起义来说是件大事,我们是欢迎他来的,于是写了社论,大意是傅先生过去与绥远人民同甘共苦,现在应领导绥远军民,争取早日走向光明大道,使全绥人民能过和平幸福的生活,接着邓宝珊先生来包头,报社又写了一篇“欢迎邓先生”的社论。事后见到邓先生。邓先生只说,傅先生是能解决绥远问题的。

时任绥远省政府主席傅作义




来      源:《包头文史资料选编》第九辑

主办单位:包头市政协    包头市图书馆

授权单位:包头市政协

栏目策划:综合办公室

版面设计:孙宏伟

审      校:李雅聪  苗 苗

终      审:孟婷婷


包头市图书馆
品读文章、推荐新书,讲讲图书馆里的那些事儿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