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视是屈光不正的一种。屈光不正是指眼在不使用调节时,平行光线通过眼的屈光作用后,没有成像在视网膜上,包括远视、近视及散光。如果正好成像在视网膜上,则眼睛是正视眼;成像在视网膜后,则叫远视眼;只有一部分光线成像在视网膜上,叫作散光;成像在视网膜前,称作近视眼。
影响近视的因素
· 环境因素:近距离用眼过多、户外活动太少、采光照明不恰当。
· 习惯因素:读书习惯不良;电子产品的使用不合理,睡眠时间不足;不注重眼健康。
· 营养因素:维生素A等微量元素缺乏。
· 遗传因素:父母近视的儿童青少年发生近视的风险明显增大,且与父母近视的度数呈正相关。
如何预防近视?
增加户外活动,每天至少2-3小时户外活动。
健康的室内照明,白天看书写字时自然光线应该从写字手的对侧射入,光线不足时及时开灯补光;晚上要同时使用书桌台灯和房间顶灯,台灯放置在写字手对侧前方,光源略低于眼睛高度;避免在光线昏暗的环境中使用电子产品。
合理近距离用眼,读书写字时要遵循“一拳、一尺、一寸”,即眼睛距离书本约一尺(约30厘米),身体距离书桌约一拳,握笔手指距离笔尖约一寸。
健康合理搭配饮食,不偏食、挑食,少吃甜食及油炸食品,鱼类、水果、绿色蔬菜等富含有益身体健康和眼睛发育的营养物质应保证充足摄入量。
密切关注孩子视力变化和眼睛异常迹象,定期进行眼科检查,做到早发现、早干预、早矫治。发现孩子出现不自觉地眯眼、歪头、皱眉、频繁眨眼、挤眼、视物喜近等现象,应及时到正规医疗机构就诊,遵医嘱科学防治近视。
关于近视的误区
误区一:近视是可以治愈的
近视可防可控,但不能治愈。出生时人眼为远视状态,婴幼儿约有+3.00D的远视储备,随着年龄的增长,眼轴逐渐延长,远视储备逐渐减少,最终发展为正视。而当近距离用眼强度进一步增加时,眼轴进一步延长,超过角膜曲率和晶体的代偿能力,正视则发展为近视。由于这一过程是不可逆的,所以近视是不可治愈的。
误区二:眼镜戴上,就摘不下来
眼镜戴与不戴,近视都是存在的,看远都是模糊的,并非是不戴眼镜近视就不存在了。而戴镜矫正后看远物象会变的清晰,视觉质量会好很多,孩子当然喜欢清晰的世界,也就不愿意摘掉眼镜了。反而,不戴镜可能会促进近视度数的进展。
误区三:眼睛度数配低一些好
近视的矫正原则是最低近视度数达到最佳矫正视力,并非是降低近视度数配镜;降低度数其实就是留有一定度数的近视未完全矫正,孩子视远处物体仍是有些模糊的,仍会促进近视的进展。当然,也不是度数往高配好,因为度数过矫增加眼部调节需求,引起视觉疲劳,也会促进近视的进展。
误区四:戴眼镜会使眼睛变形
大家都知道老花镜是凸透镜,看东西是变大的。而近视是用凹透镜矫正的,透过镜片看孩子眼睛是变小的,尤其高度近视这种现象更为明显,摘掉眼镜后感觉人眼睛变大了或者突出些了,这是镜片带来的视觉效果,并非是眼镜真的引起了眼睛变形。
误区五:矫正后,近视就根治了
许多家长认为,近视不是啥大病,成年后做个近视眼手术,近视就治愈了。
其实,不管是准分子激光手术还是有晶体眼人工晶体植入术(ICL),只是通过手术的方式满足大家摘镜的愿望,并不能改变已有的近视性眼底病变,如豹纹状眼底、黄斑病变等,也不能降低近视性眼底并发症的发生风险。
因此,强烈建议家长遵从医嘱,积极采取有效的近视防控方案,延缓近视的发生年龄及近视的进展速度,尽量避免成为高度近视。
误区六:盲目相信各种治疗
家长近视防控迫切,社会上出现了各种近视治疗方法,比如祖传的中医“妙招”、各种视力康复机构等等,商家夸大宣传近视防控效果,甚至采用治疗无效退款等招数,让不少家长上当受骗。
其中有些方法以缓解视疲劳为主,对于假性近视可能有效,而对于真性近视,这些方法目前无循证医学证据表明是否有效,也无数据表明这些治疗方案是否安全。
因此,孩子视力出现问题,建议家长至正规医疗机构就诊,避免上当受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