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少女姜萍骗了14亿人,好在数学不会骗你:不会就是不会

乐活   2024-11-03 15:55   北京  

就在刚刚,姜萍事件终于出结果了。

11月3日,阿里巴巴全球数学竞赛组委会公布了最终获奖名单,共86名选手获奖:金奖5名,银奖10名,铜奖20名,优秀奖51名。在这份万众瞩目的榜单中,"天才少女"姜萍及其指导教师王闰秋的名字均未出现。

竞赛组委会随后发布的说明证实,姜萍的老师在预选赛期间违反比赛规则,为学生提供帮助。这一结果,不仅让这场持续数月的"天才少女"争议画上了句号,也为当代教育界敲响了警钟。

回望整个事件的发展历程,颇具戏剧性。

今年夏天,当"中专女生以92分的高分入围全球数学竞赛决赛"的消息传出时,各大媒体竞相报道。人们为这个"出身寒门"却在数学领域展现惊人天赋的女孩欢呼,称赞教育让梦想照进现实。

社交媒体上,"姜萍哈佛offer"、"浙大抛出橄榄枝"等话题不断发酵,网友们纷纷转发支持,甚至有制片人表示要将她的故事搬上银幕。一时间,姜萍仿佛成为了新时代寒门学子的励志标杆。

然而,随着达摩院制作的纪录片开始传播,一些细心的观察者发现了令人困惑的细节。

专业人士注意到,影片中姜萍在黑板上演示数学证明时出现了多处基础性错误。一位从事数学教育二十年的高校教师指出:"对于达到这个水平的数学学习者来说,数学符号就像母语一样自然。

把求和符号'∑'写成'(+∞/2)',这种错误就像把'你好'写成'尼豪'一样令人费解。更关键的是,她在使用余元公式时把Γ函数符号写成了'T',这表明她可能对这些基本概念并不熟悉。"

更引人注目的是姜萍在接受《科技日报》等多家媒体采访时关于初赛试题的描述。她提到"有道几何题因为立体形态太复杂而没做出来",但经过参赛者和数学教师的核实,该场初赛仅包含一道基础平面几何题和一道简单空间分析题,与她的描述严重不符。

一位参加过多次国际数学竞赛的选手评论说:"这就像一个厨师把西红柿炒蛋说成是水煮鱼,让人不得不怀疑他的专业水平。在数学竞赛中,准确理解题目性质是最基本的能力。"

姜萍自述的学习经历也引发了专业人士的广泛质疑。据她介绍,自己是上中专后才开始接触高等数学,从同济版《高等数学》起步,到谢惠民的《数学分析习题课讲义》,再到Evans的《偏微分方程》

一位著名数学系的教授分析指出:"这种学习路径即便对本科数学专业的优秀学生来说也是极具挑战的过程。从基础高数到偏微分方程,通常需要3-4年的系统学习。如果说能在短时间内达到能解决高水平竞赛题目的程度,这确实令人难以置信。"

根据竞赛规则,初赛采用线上形式,主要依靠参赛者的诚信。去年的一个巧合更加剧了人们的怀疑:姜萍的指导老师王闰秋与其妻子同时参赛,两人获得了几乎相同的分数和排名。这种coincidence引发了学术界的强烈质疑。

在整个事件的发展过程中,社交媒体上的舆论态度经历了从一边倒的支持到理性质疑的显著转变。

早期,任何对姜萍的质疑都会被贴上"嫉妒"、"性别歧视"的标签。不少网友激动地写道:"如果姜萍是男生,根本不会有人质疑!"然而,随着越来越多的专业性疑点被数学界人士指出,讨论的风向逐渐回归理性。


正如北京大学一位数学教授在社交媒体上发表的观点:"数学最可贵的地方在于它的客观性和严谨性。2+2永远等于4,这个结果不会因为求解者的性别、年龄、身份背景而改变。

数学的魅力正在于此:它是最公平也最不容欺骗的学科。"这次事件的结局,也完美印证了这一点。组委会最终承认竞赛管理存在漏洞,并就此向公众道歉。


这个标志性事件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启示

天才的光环固然耀眼,但数学的魅力恰恰在于它的真实不可伪装。与其沉迷于制造虚假的励志故事,不如脚踏实地,尊重知识,尊重规则。在追求教育公平和社会进步的过程中,我们需要的是真实的奋斗故事,而不是虚假的完美传奇。

因为在数学面前,不会就是不会,这是任何传奇都无法改变的铁律。

不得不感慨:

朋友会欺骗你, 恋人会背叛你, 领导会刁难你, 但是数学不会, 因为不会就是不会。

钱钱头像
钱钱头像,都是些好看且好运的头像!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