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年前,王境泽凭借着在《变形计》中说出的一句“真香”走红,在近期的一次采访中他透露,单靠出售肖像版权就能年入百万。此话一出,顿时引发热议。不过在吸引了众多关注的同时,王境泽这番话也点出了一个不太为人所注意的事实。那就是从严格意义上来说,大家平时使用“真香”表情包其实是一种侵权行为,只是版权方并未追究。
显然并非人人都是王境泽,在可以“肆意”使用“真香”表情包的同时,自然也有人因涉嫌擅自使用他人作品、侵犯版权,而被索赔。据了解,近年来包括自媒体以及相关机构在内的部分内容创作方,就频频因涉嫌擅自使用他人受版权保护的图片而被索赔。例如据某网站负责人透露,不到3个月时间内便收到3起侵权诉讼通知。
众所周知,由于大多数原图片版权方独立销售、维权困境较大,因此图库、版权代理等机构应运而生,而且这一模式在知识产权保护方面确实也发挥了诸多的积极作用。但版权保护的“边界”,并不好拿捏。
此前,部分图库、版权运营方在所谓的维权过程中,就打着版权保护的幌子做起了生意,将维权当做一种追逐经济利益的工具。其中最受关注、也是引发了最多争议的,莫过于多次点评的视觉中国等大型图库。
但需要注意的是,虽然“维权”方式相同,但如今盯上内容创作者的却并非这些大型图库。事实上,在此前经历过舆论的声讨后,视觉中国等图库近年来几乎已逐渐蛰伏,相反如今登场的这些维权方大多运营规模不大、甚至是个人。换而言之,从目前的情况来看,似乎是在视觉中国“倒下”后,更多的“mini版视觉中国”正大量涌现。
毕竟体量更小也就意味着,“mini版视觉中国”不必像视觉中国那样,承担包括商誉损失在内的种种成本,行事往往也更加灵活。而且与此前的“以诉代销”不同,或许是为了施加更大的压力,这些“mini版视觉中国”采取的方式往往更加激进,其中就包括但不限于直接提起诉讼。
至于赔偿金额,通常则是看人下菜碟。例如针对小体量公司或是自媒体,往往索赔几百、数千,到上万元,而对于大型机构则通常是直接是万元起步。一位内容创作者告诉我们,事实上数百元的索赔金额并非不可接受,但最令他担心的是这事不知道什么时候才是个头,更怕一旦开了头就没有结束。
当然,从法律层面来说,在确认侵权行为属实的情况下版权方事后维权确实无可指摘。但同样不可忽视的是,这些图片在被使用的过程中往往很难识别是否会有版权风险。
据一位内容创作者反映,其被指控侵权的作品多是发布于近十年前,在当时的技术和市场环境下,想要以尽可能低成本地完全规避图片版权风险显然并不现实。而且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与内容创作者共享收益的内容平台,是否也应尽到排查图片版权问题、共担风险的责任呢?
此外,对于内容创作者确实构成侵权的情况来说,这一行为对于版权方造成的损失究竟多大应该如何衡量,同样也是个难题。例如就有创作者透露,因在一篇文章使用了一张受版权保护的图片,就被索赔10000元。但一方面该文章的阅读量仅有数百,另一方面,版权方购买相关图片版权时支付的费用也仅为10000元左右。
也就是说,如果按照版权方的要求进行赔付,那么仅需一单,后者就能将此前购买版权的成本几乎完全覆盖。而这一模式最终损害的,显然还是原图片版权方的利益。更进一步来说,虽然每一个作品的创作都需要一定得付出,但如果所创造最大的商业价值是“维权所得”,又是否合理呢?
更为重要的是,从相关内容创作者的遭遇来看,部分“mini版视觉中国”从获得图片版权到提起侵权诉讼的间隔往往很短。据天眼查公布的相关消息显示,部分“mini版视觉中国”在短短一年左右时间内所涉及诉讼就高达数十、甚至上百起,其中多数与“侵害作品信息网络传播权纠纷”有关。
这就难免让人猜测,这些版权方是否在发现了侵权线索后,才买下图片版权,然后再向使用者索赔。毕竟随着图片查重类产品并不鲜见,如何在查找网络上查找图片从技术上来说并不是什么难题。
而且从版权方往往挑选多年前发布的内容下手来看,多少也有几分“钓鱼执法”的嫌疑,甚至不能排除部分“mini版视觉中国”或许并未没有取得图片版权,而是伪造各种侵权证据恐吓使用者。毕竟当年视觉中国“维权”时,就曾被反驳称其并未获得相关版权。
更为重要的是,这些“mini版视觉中国”发起的侵权诉讼往往时间衔接得颇为紧密。甚至有内容创作者透露,在不同的侵权诉讼中,多个版权方是在同一天提交的起诉书。那么这是否意味着,一条以盈利为目的的维权产业链已经形成?
尽管版权保护的重要性不容置疑,但什么样的版权保护才合情合理,是事先预防更重要、还是事后维权更有效。对于包括图片版权方和内容创作者在内的版权交易市场而言,到底又需要什么样的“视觉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