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所985高校新引进一大批历史学青年教师!

学术   2024-10-22 17:56   贵州  


武汉大学新引进历史学青年教师:

                                       

中国史新晋青年教师风采


吴文浩

吴文浩,2008-2012年就读于武汉大学人文科学试验班,获历史学学士学位;2012-2019年于北京大学历史学系硕博连读,获历史学博士学位,期间曾赴日本东京大学、中国台湾东海大学访学;2019-2022年在武汉大学历史学院从事博士后研究,入选湖北省博士后创新研究岗位资助。现为武汉大学历史学院聘期制讲师。

主要研究领域为近现代中外关系史,侧重于中外条约关系特别是治外法权问题的研究,已在权威刊物《近代史研究》发表论文2篇,其中《跨国史视野下中国废除治外法权的历程(1919-1931)》一文被《中国社会科学文摘》转载,另在《民国档案》《抗日战争研究》等重要刊物上发表论文数篇。新近研究兴趣在于国民革命时期的中外关系、近代中英关系及中国与国际联盟等国际组织的关系,着力探讨近代中国融入国际社会的历程(History of China in the World)。

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蓝浦生使华时期资料整理、译介与研究” 、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面上资助项目“民国时期维护领空主权的交涉” 及武汉大学人文社科自主科研项目,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二十一条’与近代中日关系研究” 、重大项目“1912年至1937年间日本驻华使领商务项目报告整理与研究” 。主持及参与数项教育部港澳台办、武汉大学教学改革项目。


吴淑敏

吴淑敏,2009-2013年,就读于北京大学历史学系,获历史学学士学位;2013-2020年继续在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深造,硕博连读,其间于2017年9月至2018年3月赴日本东京大学交流学习,2020年获历史学博士学位。博士论文《宋金时期晋东南地区的乡村社会——石刻史料中的管窥》获2020年北京大学优秀博士学位论文。2020年入职武汉大学历史学院。

主要研究方向为区域社会史、宋代政治史、制度史。已在《中华文史论丛》、《北京社会科学》、《宋史研究论从》、《西域文史》等刊物发表论文多篇。


黄浩波

黄浩波,2005-2009年就读于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获文学学士学位;2009-2016年,在南宁沛鸿民族中学任教;2016-2020年于武汉大学历史学院学习,获历史学博士学位。2020-2023年在武汉大学历史学院任聘期制讲师,2023年10月起为特聘副研究员。

主要研究方向为秦汉出土文献与秦汉史,主要研究领域集中在秦汉简牍所见文书与律令。2012年以来在学术刊物发表论文10余篇,代表作有《秦简私人书信中的“季”与“柏”》《蒲封:秦汉时期简牍文书的一种封缄方式》等。目前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古文字与中华文明传承发展工程”协同项目各1项,参与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冷门绝学”项目各1项。


雷海龙

雷海龙, 2008-2012年就读于内蒙古大学历史学专业,获得历史学学士学位;2012年至2020年于武汉大学简帛研究中心硕博连读,获得中国史博士学位。2021年进入武汉大学历史学院考古学博士后流动站工作。

主要研究方向有战国秦汉简帛整理与研究、出土文献与秦汉物质文化研究。已在《简帛》《简帛研究》《江汉考古》等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多篇,如《里耶秦简试缀五则》(《简帛》第9辑),《睡虎地秦墓竹简法律简字词补释》(《简帛研究》2017春夏卷),《睡虎地汉简〈昔者楚文君南将涉江〉初读》(《江汉考古》2023年第2期)等,在专业学术网站“简帛网”及简帛论坛亦发表学术札记多篇。主持国社科青年项目“汉代遣册名物资料整理及其所见日常生活史研究(23CZS011)”1项,“古文字与中华文明传承发展工程”项目“汉代遣册衣食住行类名物集释与疏证”(G3448)1项,同时参与睡虎地77号汉墓竹简、胡家草场12号汉墓竹简、河泊所汉简等新出材料的整理。


屈涛

屈涛,2008-2012年就读于武汉大学历史学院历史学基地班,获历史学学士学位;2012-2021年于清华大学历史系学习,硕博连读,获历史学博士学位。其间,2015年参加台湾“中央研究院史语所”第二十四届历史研习营;2015-2016年赴日本神奈川大学留学。2021至今在武汉大学历史学院暨中国三至九世纪研究所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

主要研究方向为汉魏史、汉代碑刻研究,近期从事汉魏名士与国家秩序问题的研究。已发表《汉代碑刻研究述评》(徐冲主编:《中国中古史研究》第七卷,中西书局,2019年),《朝廷与儒宗 ――〈鲁峻碑〉所见汉末儒者标榜风气的形成》(《魏晋南北朝隋唐史资料》第44辑,上海古籍出版社,2021年)等论文。参与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项(“秦汉三国时期的日常统治与国家治理”,立项号:17AZS013)。参与武汉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青年学者学术发展计划“丝绸之路汉唐文献与考古资料的新整合与新阐释”学术研究团队。


洪明超

洪明超,2011-2015年就读于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获文学学士学位;2016-2023年就读于武汉大学哲学学院,获得哲学硕士、哲学博士学位。2023年起在武汉大学历史学院从事博士后研究,获批“卓越博士后”计划。

主要研究领域为宋代思想史(以宋代理学为中心),目前主要关注宋代政治史、文化史。已发表论文包括《李翱性情思想新诠》(《哲学与文化》)、《再论朱子“四端之发有不中节”》(《道德与文明》)等10余篇,参与撰写《中国哲学通史•宋元卷》(江苏人民出版社)。


于梦欣

于梦欣,2012-2016年就读于吉林师范大学文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获文学学士学位;2016-2019年就读于吉林大学文学院汉语言文字学专业,获文学硕士学位,其间曾赴中国台湾中国文化大学访学;2019-2023年就读于吉林大学考古学院古籍研究所中国史(古文字学)专业,获历史学博士学位。现为武汉大学历史学院博士后。

主要研究方向为古文字学。已发表论文《试说古文字中的“兕”》(《出土文献》2021年第2期)、《从文字形体的角度看清华简〈四告〉的书手和底本》(《中国文字》2022年夏季号)、《〈楚地出土战国简册合集〉图版札记二则》(《汉字汉语研究》2022年第3期)。


梁振涛

梁振涛,本科毕业于新疆师范大学历史学专业,2016至2023年就读于武汉大学历史学院历史地理研究所,先后获硕士学位、博士学位。2023年10月起进入武汉大学历史学院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

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古史地。目前主要关注唐代北方边疆的人群、制度与社会,立足边疆地带,从空间、人群、制度与国家等层面思考中古时期的边疆问题。已申获2020年吉木萨尔县北庭学研究院重点课题1项。已刊论文主要有:(1)《唐代安西四镇的军镇体制与社会控制》,《中华文史论丛》2022年第3期;(2)《百姓与部落:唐代北庭地区的人群管理》,《文史》2020年第4辑;(3)《“旧官人、首望及为乡闾所服者”:唐初西州治理的社会基础》,《云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6期。

                                         世界史新晋青年教师风采

刘颖洁

刘颖洁,2009-2021年就读于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先后获历史学学士学位、法学第二学士学位、历史学博士学位(硕博连读)。2018年10月—2019年10月,赴德国柏林自由大学弗里德里希•梅尼克研究所访学。2021年11月起至今,为武汉大学历史学院特聘副研究员。

主要研究方向为西方史学理论与史学史、德国现当代史,目前主要关注历史—记忆关系研究,以及纳粹大屠杀史学问题。已在相关领域发表多篇论文,如:《个体记忆的史料价值的批判及其局限——以大屠杀史学家希尔伯格为中心》(《史学理论研究》,《人大复印资料•世界史》转载);《从哈布瓦赫到诺拉:历史书写中的集体记忆》(《史学月刊》);《洛夫乔伊观念史的意义与局限——以其浪漫主义研究为考察对象》(《史学理论研究》,《中国社会科学文摘》转载)等;已出版译著一部(《艾希曼审判》,译林出版社);另有译文、报刊文章若干。

目前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史学理论视域下的‘记忆转向’研究”(23CSS034),参与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叙事主义历史哲学认识论研究”。另参与武汉大学教学改革项目并主持子项目。


卿倩文

卿倩文,2010-2014年就读于首都师范大学世界历史(基地班),获历史学学士学位;2014-2017年就读于北京大学历史学院,获历史学硕士学位;2017-2022年就读于英国华威大学,获历史学博士学位;2022年入职武汉大学历史学院,从事博士后研究,并获2022年度博士后国际交流计划引进项目(湖北专项)资助。

主要研究方向为英国近代史、英帝国史、18世纪加勒比殖民地研究。博士论文主要研究1680至1720年英属加勒比殖民地白人社会的内部矛盾和政治丑闻,并结合帝国史及大西洋史视角,探讨17世纪末18世纪初殖民地税收、贸易、派系政治与身份认同等问题,同时考察近代英国财政-军事国家及宗主国政治思想对加勒比殖民地的影响。目前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新帝国史视野下的英属加勒比殖民地奴隶制研究(1660—1780)》,并拟在《海洋史研究》等刊物上发表论文。


胡譞

胡譞,2005-2011年就读于武汉大学历史系世界史专业,获历史学学士、硕士学位;2022年1月毕业于巴黎索邦大学,获博士学位。2022年10月至今武汉大学历史学院聘期制讲师。

主要研究领域为法国近代早期宗教战争史、文化史、政治史。博士论文《救赎之路:十六世纪上半叶天主教的布道及其对信仰的捍卫》(Les voies du salut: prédication et défense de la foi catholique au premier XVIe siècle),通过对布道辞中的暴力语言的分析,结合语言学的研究方法,对法国宗教战争的暴力问题进行追溯与探讨,论文获得评审一致支持出版。


侯雨辰

侯雨辰,2010—2014年就读于天津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获历史学学士学位;2014—2017年就读于清华大学历史系,获历史学硕士学位;2017—2022年就读于北京大学历史学系,获历史学博士学位。2023年至今在武汉大学历史学院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并获得2023年度湖北省博士后尖端人才引进计划资助。

主要研究方向为欧洲中世纪史、中世纪晚期政治思想史。近期从事威廉•奥卡姆政治思想研究。参与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1项(“教皇世俗权力的衰落研究(13世纪末期—15世纪初期)”,立项号:18CSS014)。

考古学新晋青年教师风采

曹昭

曹昭,2007-2018年就读于武汉大学历史学院,先后获历史学学士、考古学博士学位。2018年至2021年在武汉大学历史学院暨中国三至九世纪研究所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2021年10月起为特聘副研究员。

主要研究方向为魏晋南北朝隋唐考古。在《考古》《江汉考古》《考古学集刊》等刊物发表论文数篇。主持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和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项目各一项。


刘一婷

刘一婷,2007-2011年就读于中山大学人类学系,获历史学学士学位;2011-2018,就读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获历史学硕士、博士学位;2016—2017年在哈佛大学人类学系接受为期一年的联合培养。2018年入职武汉大学历史学院,现为特聘副研究员。

研究领域为动物考古、生业经济、丧葬与祭祀。近期研究兴趣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汉水中游地区的动物资源利用与社会复杂化,西周王畿地区的动物资源利用与早期国家发展。目前负责陕西宝鸡周原、岐山孔头沟,河南三门峡庙底沟、淅川马岭,湖北郧县青龙泉、大寺、襄阳凤凰咀等多处重要遗址的动物考古研究工作。已在《考古》、《Archaeological Research in Asia》、《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Osteoarchaeology》、《江汉考古》、《华夏考古》、《南方文物》等SSCI、A&HCI和CSSCI收录期刊及论著上公开发表论文十余篇,即将出版专著一部。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和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面上资助各1项,武汉大学自主科研项目2项;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2项、国家社科青年基金项目3项、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项目1项。


王欣

王欣,2007-2011年就读于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获考古学学士学位;2011-2018年就读于中国科学院大学考古学与人类学系,获科技考古硕士、博士学位;于2017年6月-2018年6月赴澳大利亚拉筹伯大学交流;2018年入职武汉大学,现为历史学院特聘副研究员。

主要研究方向为植物考古、稳定同位素生物考古、史前农田管理。运用稳定同位素分析、植物微体遗存分析等理论和方法,从分子层面探讨史前农业生产技术、人群与文化交流及社会复杂化等问题。长期关注史前农业技术研究,是国内较早开展植物稳定同位素考古的学者,研究工作首次对我国史前施肥技术进行了科学证实。目前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1项(“中原地区龙山-二里头时期农田管理研究”),参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1项(子课题负责人),出版学术专著1部(《黄河中游史前农田管理研究——以植物稳定同位素为视角》,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在Journal of Archaeological Science、Scientific Reports等中英文期刊发表论文10余篇。


李龙俊

李龙俊,2009-2020年就读于武汉大学历史学院考古系,先后获考古学学士学位和考古学博士学位。2016-2017年,到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访学一年。2020年毕业后留校工作至今,现为武汉大学历史学院特聘副研究员。

主要研究方向为战国秦汉考古,擅长根据墓葬材料研究当时的社会历史信息。在《考古》、《文物》、《江汉考古》、《东南文化》等考古学期刊发表考古简报和研究论文多篇,合作出版考古学报告一部。目前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一项、武汉大学自主科研项目一项,参与武汉大学教育改革项目多项。


袁飞勇

袁飞勇,2007-2011年就读于武汉大学历史学院,获考古学学士学位;2011-2013年就读于武汉大学历史学院,获考古学硕士学位;2013-2020年就读于武汉大学历史学院,获历史学博士学位。博士学位论文《煤山文化研究》在教育部学位中心的网上评议结果均为优秀。2021年进入武汉大学历史学院博士后。

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新石器时代考古与史前社会复杂化研究。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豫东南地区龙山至二里头时期文化与社会”1项,出版专著《郧县大寺遗址》(第二主编,科学出版社)、《丹江口莲花池墓地》(第一主编,科学出版社)2部,发表论文《湖北郧县大寺遗址西周遗存发掘简报》(《江汉考古》2018年第1期)、《湖北郧县肖沟遗址发掘简报》(《江汉考古》2019年第4期)等数篇。


朱司祺

朱司祺,2011-2015年就读于吉林大学考古及博物馆学专业,获历史学学士学位;2015-2020年于吉林大学考古学专业硕博连读,获考古学博士学位,期间曾赴土耳其中东科技大学访学。现为武汉大学历史学院博士后。

主要研究方向为分子考古学。已发表论文《Radiocarbon and genomic evidence for the survival of Equus Sussemionus until the late Holocene》(《eLife》),《新疆塔城松树沟遗址出土古代马的线粒体基因组分析》(《边疆考古研究》)等。主持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项目一项(“青铜至早期铁器时代蒙古高原地区古马DNA研究”),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一项(“古动物DNA视角下的丝路文化交流研究”)。


金弘翔

金弘翔,2012-2016年就读于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旅游学院、考古文博学院)考古学专业,获历史学学士;2016-2023年继续在四川大学考古学专业深造,其间于2019年赴芝加哥大学东亚艺术中心访学1年,2023年获历史学博士学位。2023年10月,进入武汉大学历史学院考古学博士后流动站工作。

主要研究方向为魏晋南北朝考古,研究兴趣集中于陵墓石刻、墓葬制度和墓葬美术。已发表论文有《魏晋南北朝时期衣物疏地域传统的形成与交流——兼谈高昌衣物疏的渊源》(《西域研究》2020年第1期)、《再谈中江塔梁子崖墓“襄人”榜题——以崖墓的修建为中心》(《中国美术研究》第39辑)、《墓道的“延伸”:魏晋南北朝墓葬制度演变的一个关键点》(《南方文物》2020年第1期)等。


郝晓晓

郝晓晓,2008-2015年就读于武汉大学历史学院考古学专业,获历史学学士和硕士学位;2015-2019年就职于成都博物馆,从事文物典藏与研究和展览策划工作;2019-2023年就读于武汉大学历史学院考古学专业,获历史学博士学位,期间曾赴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联合培养学习一年。现为武汉大学历史学院博士后,入选武汉大学“卓越博士后”计划。

主要研究方向为新石器时代考古和中国西南地区先秦考古,主要关注中国史前时期的文化与社会发展、跨区域的文化交流与人群迁徙等内容。2016年以来发表中文权威期刊论文4篇、A&HCI来源期刊论文1篇、CSSCI来源期刊论文2篇,另在其他刊物发表论文多篇,参与撰写《金沙遗址祭祀区出土文物精粹》等著作,参与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3项。


赵堉燊

赵堉燊,2013-2017年就读于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国学勷勤创新班,获文学学士学位;2017-2020年就读于吉林大学古籍研究所中国史专业,获历史学硕士学位,其间曾赴乌克兰基辅国立大学交流;2020-2023年就读于吉林大学考古学院考古学专业(古文字方向),获历史学博士学位。现为武汉大学历史学院博士后。

主要研究方向为古文字学、出土文献与历史地理。在《简帛》《中国文字研究》《战国文字研究》《中国文字博物馆集刊》等刊物发表论文数篇。参与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先秦出土文献地理资料整理与研究及地图编绘”(18ZDA176)、“出土两汉器物铭文整理与研究”(16ZDA201)。



历史学考研帮
从这里开始,让历史学考研变得有趣和简单!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