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名人 彰自信 勇争先】第一百一十二期丨御前侍卫 廖桂林

文摘   2025-01-26 09:20   福建  




开栏的话






清流,宋元符元年(1098)置县,漫长的千余年间,这片山明水秀之地,哺育和造就了一批耿介廉明、著书立说、捐躯报国、侠义救民、才艺超群之士。

文化如水、润物无声。龙年至,为了更好地展现清流人文,即日起,清流县融媒体中心联合县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开设“读名人、彰自信、勇争先”专栏,在读懂清流历史名人中,传承精神、开拓进取、奋力作为,并激励一代代的清流人成长成才。






本期推出

御前侍卫 廖桂林


廖桂林,字小山,派名兴焕,清流仓盈里廖屋坪(今廖武村)人,文武俱全,清道光二十九年(1849)乡试中武举,咸丰六年(1856)丙辰科第五名赐进士,特授御前花翎侍卫,礼部侍郎加三级,出任广东惠州永安营都司。





随着清王朝政权的不断集中、巩固和发展,作为帝王近臣的侍卫队伍不断发展壮大,建立起了越来越详尽的侍卫制度,侍卫被细致划分等级、规定名额。皇帝侍卫的待遇高,地位尊贵。以天子侍从身份被朝廷使用,是相当荣耀的美差。都司在清代是绿营军官职位次于游击的武官,秩四品,位次游击,分领营兵。
出任广东惠州永安营都司,廖桂林带兵有方,与士卒同甘共苦,营纪整肃,为此他所率部队战斗力较强,在剿匪中屡建奇功,朝中部院长官吏部尚书对他寄予了厚望。但廖桂林思乡心切,以母亲年老多病为由,恳请解组归田。临行之际,广东当地士民相约为之送行,士绅还专门制作锦旗歌颂他的功德。
咸丰十一年(1861),廖桂林的父亲廖必联因教子有方,被朝廷敕封四品世袭武都尉。同时,朝廷敕封廖桂林“克抒报国”,并赏赐他的父母“教子义方”匾额一块。“武都尉”“克抒报国”“教子义方”三块匾额,今仍悬于廖武村廖氏家庙内。为纪念和表彰廖桂林的功绩,同治七年(1868)十月十八日,廖屋坪廖氏宗亲奉旨于村水口外猴王庙背兴建“御前侍卫”石牌坊,今基础犹存。据说,古代官员出行,官级越高,鸣锣次数就越多。相传,当年圣旨还准允廖桂林出行时,可以鸣锣十二下半,这是仅次于皇帝出行的礼仪。这一习俗被保留延续至今,全县举办各种民间活动时,要数廖武村的锣打的次数最多。
如今在廖武村,依然可以寻见当年廖屋坪村民为保家卫乡习武的痕迹。村水口处曾开辟500米长马道教场,当时每隔50米道旁的树上都钉有一个箭牌,供武生们练习跑马射箭之用。马道左侧是一条小河,顺道向东流去,终年流水潺潺,河里有一块狮子石和一块大礁石,是武生们休息时擦汗洗浴、交流练武心得的地方。马道右侧叫“水口岽”,有一片小树林,其内有几十棵参天古枫,曾是放养战马的场地,有“马练东郊”之称。廖桂林习武时用过的一把200斤铁刀,据说在“文化大革命”时被收缴,至今莫能寻。如今,廖武村还珍藏着当年廖桂林耍过的一把大刀,这把铁刀有120斤重,还有100多斤重的习武石3个,30斤重的习武石1个。此外,村里还散落着一些残缺的石桅杆、石牌坊,这些是对那段历史的深刻记忆。
廖桂林虽为一员武将,却貌似清瘦文人,不仅武艺超群,还以书法见长,楷行俱佳。他楷书精湛优雅、厚重儒雅,行书行云流水、娴熟流畅,世人称奇。


来源:清流县党史和地方志

作者:王宜峻

编辑:吴建平

初审:罗   汉

复审:吴火招

终审:伍平位

投稿邮箱:1476150670@qq.com


·
·

福建微清流
宣传清流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等事业发展,发布本地资讯,提供网络服务平台。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