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走基层】传承非遗 守护初心——清流县大漆工艺品制作

文摘   2025-01-24 16:51   福建  


1月20日,新年的氛围越来越浓,在清流县赖坊镇官坊村,赖坊大漆工艺代表性传承人赖丽娜,正在赶制一批即将发往山东的文创工艺品——大漆葫芦,只见她坐在案桌旁,一手拿着葫芦,另一只手蘸取少量植物油拌白灰反复摩擦。“这叫推光,为的是让葫芦表面光泽透亮。”赖丽娜一边操作一边介绍,摆在她面前的一个个已经上好大漆的葫芦,表面显现出祥纹环绕,视觉上优美动人。“待这批订单发完后,今年也就圆满了。”赖丽娜笑盈盈地说道。

赖坊大漆工艺始于宋元时期,完善于清代,2022年3月,成功入选三明市第七批非物质文化遗产。据明嘉靖年间的《清流县志》物产志里记载,早在明朝嘉靖时期,清流赖坊及周边乡镇就已经有成熟的大漆生产技艺。在现有的赖坊古民居、祠堂里,还保存着许多明清时期的描金漆画、彩绘、漆器等。
赖坊大漆工艺主要有制胎、着色、推光和揩清等主要工序,制胎的材料有木、竹、藤、篾、角、骨、金属、陶瓷、葫芦等,其中木胎与葫芦使用较为普遍。以葫芦为例,确定底胎后,用粗一些的砂纸将葫芦全身皮打磨一遍,接着涂底漆、刮漆灰、裱麻、再刮漆灰、再涂漆、打磨等。

涂漆一般涂两道,第一道是打底漆,以推光漆加少许生漆调和而成。涂第一遍生漆可以起到固胎作用,防止潮气渗入。涂漆力求均匀,过厚容易起皱,还要防风尘,以免漆面产生粗点。

刮漆灰是决定漆胎质量的关键,将生漆调和中瓦灰成糊状,平刮于漆胎上。一般需要三道,每道漆灰要求厚而匀,干后还要打磨。漆胎经过5-7天,漆灰完全干后,用砂纸垫以木块平磨,凡磨过之处,漆面失去光泽呈现灰色,漆面没有黑漆亮点,全部成灰色时,就算磨好了。裱麻将麻和布裱在胎骨上,在于坚固漆胎,防止日久,漆面因木纹凹陷而出纹理。

着色,是大漆的装饰工艺,传统装饰工艺有单色涂、犀皮、罩漆、描漆、描金等。以给葫芦上犀皮漆为例,一般用丝瓜络蘸稠漆在漆底上拍打,做出凸起的点,再反复涂上多层不同色漆。“红色上一层,待干后又上一层金色,这样需要反复上20层左右。”赖丽娜介绍,在湿热的气候环境下,大漆干得更快,可2天上一层,40天就能上完,最后磨平,磨平的漆面光滑,显现出不同颜色的漆层花纹。

推光和揩清,能让大漆漆面更加光彩照人。以手掌蘸植物油拌细瓦灰反复摩擦漆面,漆面出现光泽后,再用棉布蘸取加进一定生油的上等生漆,在漆面上像画圆圈一样,依次薄涂一遍。推光和揩清要重复2-3次。

大漆在古代是奢侈品,如今人人都有使用大漆产品的可能。把大漆工艺运用于葫芦上,经过打磨、修胚、底漆、中涂、打磨、推光、揩清等30余道工序后,葫芦便华丽变身,变成精美的艺术品,具有广阔的拓展空间和价值。

“大漆葫芦小的市面上能卖到100多元,大的可卖到500多元。”赖丽娜说,葫芦有“福禄”的象征意义,当它与大漆相遇,这种寓意更加深刻,它像是一个满载福气的容器,成为伴手礼,或是婚庆、年会时的礼品,走进千家万户。

赖丽娜表示,她从事大漆葫芦制作至今已有20年了,因为热爱传统文化,有兴趣制作大漆葫芦,所以坚持,她制作的大漆葫芦,当地文旅部门会订制,省内宝玉石店有订单,还会销往景德镇、山东等地,在一些寺庙,每年也有十几万元的固定订单。

为了让大漆工艺得到传承与发展,作为赖坊大漆工艺代表性传承人,赖丽娜平时在三明学院教授学生设计与制作大漆葫芦,其爱人上官灿丁通过校企合作方式,受聘三明学院兼职教师和“设计+”众创空间创业导师,夫妻俩致力于将大漆葫芦制作工艺带进课堂。三明学院产品设计专业学生都能学习大漆葫芦的设计和制作,并从事相关领域创业。目前三明学院产品设计专业已有上千名学生掌握了大漆葫芦的设计和制作。从漆到器,从技到艺,他们用一颗传承非遗的初心守护着这项穿越千年的古老技艺。


报道:邱东莲/文 陈汝辉/图

编辑:江   涛

初审:罗   汉

复审:吴火招

终审:伍平位

投稿邮箱:1476150670@qq.com

·


·











·

福建微清流
宣传清流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等事业发展,发布本地资讯,提供网络服务平台。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