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伦理的基石——零度 混沌与本自具足|“无用之用”——回归中国语境 【诚明雅集】

文摘   2024-07-09 16:21   北京  

甲辰小暑,北京潮热初袭,在这个繁花乱眼的世界,笔者却真真感觉到了来自中国语境的清气:从“本自具足”、“浩然之气”、“生生不息”,再回到“无用之用、方为大用”等等,可谓当头棒喝,使人从昏沉的“自我”躯壳中悠然出离,回归自然的零度。这正是在美克洞學館举办的「自然·同行」艺术展特别策划“无用之用”——回归中国语境【诚明雅集】带来的启示。

雅集活动现场 王林海 何韵兰 杨春薇 刘憬宜

在雅集中艺术家王林海作为主讲人,同艺术家何韵兰、古琴演奏家杨春薇从各自的艺术探索、人生经历和感悟中展开了宇宙自然与中国山水的对话。对话涉及了回归中国语境的根性“无用之用”的观念和路径;并对“本自具足”的内涵进行重点阐释,结合对儿童天性的认同、信任和褒扬,展开了更为细微的文化语境感知;而杨春薇老师及其诚明琴道院的弟子在现场的古琴演奏,则更是以心音直击的方式呈现了“无用之用”的魅力。

何韵兰作品《混沌》 

在笔者看来,无论是雅集现场的分享演绎,还是何韵兰先生的自然·同行”艺术展作品,以及艺术家王林海一直以来对心性学的体悟和研究,和古琴演奏家杨春薇长期致力的雅乐重建与实践,都是基于中国特有的“自然伦理”延展出的审美导向、艺术实践和社会行动。

对于这次展览,何韵兰先生展示了自己70岁以后至今近二十年的作品,充分地呈现了艺术家从青年时代一直持续到现在的同自然的共情互动,以及以自然伦理为基石的艺术探索、美育普及脉络。

何韵兰作品《组合》

在此次展览的策展人之一王林海看来,“融于自然,出于自然,向美而生。艺术家何韵兰先生,究其一生,借艺术之功,化生造象,至情至性。在艺术中获得了生命的自由。”同时,何韵兰先生艺术生命的世界不仅仅是现代语境的“大自然”,更是一种极具生命活力的完整的自然,是一种艺术化生的自然,也是中国语境中本自具足的自然。我们也可以说,这也是基于“自然伦理”的“零度自然”,零度不是没有,而是一种有无限可能的临界状态;是回归到中国语境的“混沌”与“本自具足”。

何韵兰作品《秘境》

因此在雅集中何韵兰先生重点分享了自己通过对包括极端自然在内的深切体验,以及多年少儿美育、全民美育和心灵工程的经验而来的感悟,强调了儿童的天性、率真与自然成长的力量。对于某些近乎格式化儿童美术教育模式(如儿童美术考级等),给予了强力的批评,并在雅集现场用实际行动引导前来求教的儿童,不要急于学别人怎样画,而是先问问自己喜欢什么,然后再去想怎么去画的问题。

何韵兰作品《自然的轮回》

而王林海先生作为心性学的倡导者和心性艺术家,则强调“美,只指向心性”,这是王林海对人类艺术精神的定位,也是他践行艺术的宗旨。在王林海先生看来中国的文脉就是老子讲的“我自然”,一切遵循天德自性。庄子讲无用之用,乃为也是此意

何韵兰作品《绿的恩赐》

王林海先生强调,“天之道,利而不害人之道,为而不争”构成了中国文心的精神如何韵兰先生倡导的对儿童天性的保护,让人感动只有活出天性,才能够让生命绽放,这正是让中国文脉生生不息的浩然之气。因此,王林海先生认为中国艺术家的理想是“备天地之美,称神明之容”,一言以蔽之,就是要求艺术家全然地回到生命本身,直指心性,创生不止。

杨春薇老师

古琴演奏家杨春薇老师以琴入心,创立“悦心汇”及“诚明琴道院”,致力于雅乐重建与实践所以杨春薇老师在雅集中强调了中国文化绘画和书法等,最后要回归一个核心命题,就是天人关系在这个大关系中,我们才能够回到无用之用回归真正的中国文化语境。现代社会看似繁华,实则内生纷乱与不安,如何安住?看似无用的古琴从另一个角度给出了答案。古琴其衍生的文明一直就中国书房里自然存在,它根本不是拿去用的,它是在涵养自己栽培自己的心地

诚明琴道院弟子

在雅集的最后,杨春薇老师携诚明琴道院弟子演绎了多个经典古琴曲目,正如《乐记》云:“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自然、神意、气韵,是中国艺术永恒的主题。

              古琴演奏家杨春薇老师现场演奏《流水》

中国艺术家的理想是“备天地之美,称神明之容”回归中国文化语境,回归中国艺术的本来面目,即回归天地的精神。这正是自然伦理的基石

艺术展相关活动敬请关注自然同行和美克洞学馆公众号。


自然同行
艺术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