鹤鸣高岗 文化兴龙
满城尽染书香时
龙岗区诚邀鹤湖智库名家
推荐一本书
写下一段话
留下一份情
穿梭书页间
与市民读者共读一本好书
点燃龙岗的爱阅之风
寄语:中国著名作家王跃文老师的长篇小说《家山》一直放在我的床头柜上,时不时翻看。这部史诗般的长篇巨作用了54万余字,向读者呈现了20世纪上半叶南方乡村沙湾的社会结构、风俗民情、耕织生活以及时代变迁。《家山》出版后获奖无数,书中的人物“个是个、群是群,个从群立、群为个渊”,近现代中国人的社会形色、生命神色、道德底色,汇聚于沙湾,在当代文学的高原上,《家山》是深山,是大山”。王跃文老师说:“每个人会用自己的方式去表达对故乡的热爱。而我的方式,就是让那片土地发生过的那些事,值得记住的人被更多的世人看到。”
寄语:《周制与秦制》是冯天瑜先生关于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传统制度和历史研究的深刻思考与全面总结。全书共11个章节50余万字,将近代以前的传统社会三千余年变迁轨迹置于周制与秦制的互构互渗之结构中予以诠释,对中国古代社会形态的演进过程予以鸟瞰式的总结展示,深刻揭示出中国社会从周制向秦制转进的社会文化动因。本书对中国传统制度文化的梳理,对我们今天继承和发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大有裨益。
寄语:读完李泽厚先生这本书后,的确有一种“匆匆巡礼”的感觉,他把自己对中国远古到明清的美学认识以最为代表性的事件、最直接的风格和手法向我们呈现出来。但是这种“匆匆巡礼”虽匆匆但不零乱,虽巡礼但不空洞。读完《美的历程》,可以认识到中国古代文化的深厚底蕴和或变幻或相承的美学内涵,了解到社会生产力的进步远不能代表历史的全貌,艺术的发展脉络同样也是历史长河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甚至由于后者体现了更多人民的审美意志而具有更加深远的意义。
寄语:文化与经济共生,书中自有无穷智慧,愿你从中发现灵感与力量。《文化经济前沿课》用通俗易懂的方式为您解读文化与经济的融合,带您了解文化产业的多样形态和政策发展,助力我们更好地理解文化的经济价值。
寄语:20世纪40年代,人类学家莱斯利·怀特指出,整个人类历史实际上可以浓缩成一个简单的公式:C=E×T。其中C代表文化,E代表能量,而T代表科技。他说,“当人均每年利用的能量增加,或者能量转换的科技手段效率提高,抑或两个因素同时增长,文化就会发展。”斯坦福大学古典学教授伊恩·莫里斯在这本《历史的偏见》一书中,用量化历史的研究成果论证了怀特的观点基本是正确的:人类获取能量的方式决定了人们的价值观(或意识形态)的变化。“在每一个阶段,能量获取的模式决定了人口规模和密度,这些又反过来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哪些社会组织形态的效果最佳,继而又使得某些价值观体系相对更成功、更受欢迎。”每个时代的价值观都是得其所需,而价值观的突破又是时代进步的花火。
“无双毕竟是家山。”一部《家山》,是对故乡的漫长回忆,是和父老乡亲隔着山水的欢谈,重新发现并确认了一个民族生生不息的文化指归。抽壮丁、大洪水、征赋纳税、乐输抗捐、生老病死,桩桩件件演绎一方乡土的民风民情民心,勾勒出大革命时期到新中国建立二十余年的波澜起伏。
《草民》与此前的《皮囊》《命运》构成蔡崇达的“故乡三部曲”,讲述关于“家乡”,关于“来处”——东石镇的故事:有面对家庭责任的重压和身体的衰老,疲惫地奔跑着试图扛起自己的中年男人;有为了拯救自己的子孙,八十多岁依然决定结伴,向世界讨要说法的老人们;有在丈夫离世后,执拗地想为自己痴呆的儿子相亲以便诞下后代,继续完成丈夫愿望而和上天对赌的女人;也有面对时代巨浪疲惫挣扎、内心破碎却在意外到来的台风里,获得陪伴并拥有力量再次继续生活下去的青年……作者试图通过这些故事,去看到、去理解我们为什么生生不息、我们凭什么生生不息。
本书是散文家、诗人玄武以自然博物为主题的写作,内容涵盖对于花草鸟兽的观察、对日常生活的随感等。书稿分为七辑:第一辑介绍了作者在山间的经历;第二辑介绍了春天最让作者有所感动的花卉;第三辑介绍了作者自身在天地之间的微妙感受;第四辑介绍了给作者以温暖触动的那些人;第五辑描写了小动物和鸟儿在作者心中的悸动;第六辑描写了在故乡的异乡人;第七辑描写了远去或者归来的体验和感受。作者通过天地万物人给自己的诸般感动,书写突破散文文体界限的种种感受。
本书是冯天瑜先生关于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传统制度和历史研究的深刻思考与全面总结,体大思精,广征博瞻,探究自周代至晚清,历时三千年的周制文化、历时两千年的秦制文化的生成与演变。
美的历程
》《
文化经济前沿课
》
本书聚焦文化生产的经济理论分析、文化经济的产业研究以及文化经济政策三个方面,作者来自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国家税务总局、中央财经大学、北京市社会科学院、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等十余家文化经济研究或政策部门,共分为12讲,对文化经济形态、文化消费偏好、文化经济与地方协同、艺术市场发展、文化税收等领域进行深入阐释、解读。
《历史的偏见:从觅食社会到工业时代,人类如何看待暴力与不平等》
(美)伊恩·莫里斯
这是一部跨越两万年的人类价值观演变史,讲述了人类在这段广阔的历史时期,对“暴力”与“不平等”的看法如何悄然而必然地发生转变。在这本书中,著名历史学家伊恩·莫里斯大胆地提出是人类获取食物、燃料等物质能量的强弱,决定了社会的形态和与其相配的价值观。这本书为现代人理解乃至宽容过去时代的价值观提供了一种解释的基础,亦为我们更客观地理解当下世界的多元价值观搭建了一座及时且必要的桥梁。
历时一月,精粹五期
鹤湖智库名家荐书栏目
与市民读者共飨读书月的文化盛宴
让我们怀揣对书籍、对知识的热望
期待秋日之约,再聚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