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ence:地质地球所 | 1.2亿年前的月球火山活动

学术   2024-09-12 00:00   湖北  

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来源:地学之家

月球火山活动的持续时间对构建月球热演化模型有重要的意义,一直备受关注。美国阿波罗(Apollo)计划和前苏联月球号(Luna)返回的9次月球样品以及收集到的所有陨石样品的年龄基本都大于30亿年,认为月球的火山活动早已结束。嫦娥五号玄武岩样品的精确定年结果为20.3 ± 0.04亿年,证明了20亿年前月球上仍然存在着较大规模的岩浆活动,该年龄是否是月球火山活动的终点呢?

月球的火山活动产物除了较大规模岩浆活动形成的岩石外,还有较小规模的火山喷泉带来的火山碎屑,其中有火山玻璃珠(图1),对这样的玻璃珠进行定年同样可以追溯月球岩浆活动历史。然而,月球上普遍存在由于陨石撞击导致月表材料熔融、熔体溅射分离并快速冷却形成的冲击玻璃珠。从大量玻璃珠中识别出只存在可能性的火山璃珠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图1 火山玻璃珠和冲击玻璃珠的形成模式图

最年轻的嫦娥五号月壤样品是寻找更年轻的火山玻璃珠的理想对象,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李秋立研究员以此为研究目标,申请并获批了约3克嫦娥五号月壤样品,博士生王碧雯、博士后张谦及何雨旸副研究员等合作者,对从其中挑选出的约3000颗玻璃珠进行了详细研究。根据Apollo样品中玻璃珠的研究经验,识别玻璃珠成因的标准包括结构、单颗玻璃珠化学组成(MgO:10 - 20 wt%;CaO:6 - 11 wt%;Al2O3:4 - 12 wt%,MgO/Al2O3 > 1.20 且CaO/Al2O3 > 0.75)以及化学组成的相关性(MgO vs Ni),然而以上每种标准都是判断玻璃珠火山成因的充分不必要条件。研究团队首先根据玻璃珠的BSE图像选择了约800颗较为均匀的玻璃珠进行电子探针成分分析,结合主量元素化学组成的判别标准,筛选出13颗疑似火山玻璃珠。由岩浆演化而来的组分其Ni含量与MgO含量呈现正相关趋势,而月壤中存在高Ni含量陨石的残留组分,这使得冲击玻璃通常具有高Ni含量特点。对这13颗玻璃珠进行微量元素分析后,根据Ni含量与MgO含量的相关趋势,进一步筛选出6颗潜在的火山玻璃珠。

元素的同位素特征带有样品的“指纹”信息,可以记录源区信息和改造过程。在撞击和火山过程中均存在挥发性元素的丢失(去气),这两个过程截然不同的去气环境会导致挥发性元素同位素不同方向的分馏。前人对火山玻璃珠的研究表明,火山玻璃珠的S同位素较轻并且S同位素值与S含量呈现正相关关系。然而,目前没有关于冲击玻璃珠S同位素的相关研究。已知月球火成岩及陨硫铁的δ34均在0 ‰附近(图2),以此为原材料被撞击形成的月球风化壳则具有显著偏正的硫同位素组成,说明这些岩石在经历撞击风化过程中32S丢失的更多。本研究对嫦娥五号冲击玻璃珠的S同位素进行测量,发现其S同位素偏重且和S含量呈负相关的趋势,这与理论预测相符(图3)。因此,S同位素特征可以作为区分玻璃珠成因的关键证据。对筛选出的6颗潜在火山玻璃珠进行S同位素分析,发现只有3颗其δ34是负值,在-12.3 ‰ 到 -9.5 ‰之间。结合结构-成分-主量-微量-同位素多方面判据,可以判断这三颗为火山玻璃(图3)。

图2 月球样品中的硫同位素分馏特征

图3 CE-5玻璃珠和Apollo火山玻璃珠的S含量及同位素特征

这三颗火山玻璃的U-Pb同位素体系定年结果为123 ± 15 Ma(图4)。结合以下特征:(1)三颗玻璃珠相对完整,仅第三颗是发生了脆性断裂,没有被显著冲击改造的痕迹;(2)三颗玻璃珠的Rb含量显著高于其他冲击玻璃珠,没有发生Rb的显著丢失,指示类似挥发性的Pb也没有受到显著影响;(3)三颗玻璃珠具有硫同位素显著偏负的特征,因为撞击导致丢失的过程会使得硫同位素向偏重的方向分馏,排除其受冲击改造的影响。因此,测量的年龄就是三颗火山玻璃的形成时间,代表了月球上存在这一期的火山作用。

图4 三颗CE-5火山玻璃珠的BSE图像及U-Pb定年结果

这一年轻火山作用的确认,将月球的火山活动时间又在嫦娥五号玄武岩年龄的基础上延长了近19亿年,远远超出了以往的经验推断,这对以往的月球热演化模式提出了更大的挑战。三颗火山玻璃的化学组成可以为我们提供一定的源区特征信息,它们显著富集Na2O, K2O, P2O5以及稀土等不相容元素,表明其源区存在较高比例的KREEP(钾+稀土+磷)组分。源区富集的KREEP组分可以通过放射性元素衰变生热,导致月幔局部热异常,引发物质的部分熔融产生岩浆并喷出地表。这些KREEP组分可能来自岩浆洋演化晚期的残余物(urKREEP),也可能来自类似嫦娥五号玄武岩这种经历高程度演化而富集不相容元素但滞留在月幔的岩浆。因此,虽然在月球上没有观测到较大规模晚期岩浆活动,但仍存在局部升温引起的小规模火山喷发。

论文信息

研究成果发表于国际顶级学术期刊Science(王碧雯,张谦,陈意,赵文昊,刘宇,唐国强,马红霞,苏斌,惠鹤九,John W. Delano,吴福元,李献华,何雨旸*,李秋立*. Returned samples indicate volcanism on the Moon 120 million years ago[J]. Science, 2024, 385(6713):1077-1080. DOI:10.1126/science.adk6635.)。成果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2225301,42241105)、中国科学院先导B项目(XDB0710000)、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重点部署项目(IGGCAS-202101,IGGCAS-202204)和博士后创新人才支持计划(BX20220294)共同资助。

加入学术交流群

备注“姓名+单位+ES”



扫码添加小编微信,拉你进入《地球科学》编辑部学术交流群,群内不定期开展答疑会、分享学术研究、学术直播等高质量活动。


往期回顾

矿物学·岩石学·矿床学

   →近70年中国变质岩石学-变质地质学的研究进展

造山带橄榄岩岩石学与构造过程:以松树沟橄榄岩为例

片麻岩穹窿与伟晶岩型锂矿的成矿规律探讨

岩浆作用与地球深部过程

从岩浆岩看青藏高原地壳的生长演化

地壳生长及深部物质架构研究与问题:以中亚造山带(北疆地区)为例

→辽东白云-小佟家堡子矿集区控矿构造及成矿有利区预测

→晶粥储存、侵入体累积组装与花岗岩成因

→交代岩石圈地幔与金成矿作用

实验地球科学的前沿与发展战略

实验地球化学的发展历史和研究展望

实验岩石学发展现状与趋势

实验矿床学的发展现状和前景展望

实验流变学的发展现状与趋势

高温高压装置研制和技术创新的发展现状与趋势


构造地质学

纪念马杏垣先生

关于大陆构造研究的一些思考与讨论

秦岭造山带是印支碰撞造山带吗?

关于发展洋板块地质学的思考

大陆俯冲带壳幔相互作用

增生型造山带结构解析与时空制约

洋板块地质与川藏铁路工程地质关键区带

华北克拉通太古宙构造热事件时代及演化

中条山地区涑水杂岩新太古代烟庄正长花岗岩年龄及成因:对华北克拉通地壳演化的制约

→俯冲带结构演变解剖与研究展望


地学与健康

"同一健康"视角下医学地质学的创新发展

优化生态环境保障人民健康


古生物学

地史时期生物对冰室气候形成的作用


沉积和盆地动力学

下扬子地区早古生代晚期前陆盆地沉积特征与盆山过程

陆相断陷盆地陆源碎屑与碳酸盐混合沉积研究进展

渤海海域秦南凹陷东南缘沙一段混积岩优质储层成因及勘探意义


石油地质学

非常规源岩层系油气形成分布与前景展望

→”双碳”目标下我国油气产业发展的思考

→我国陆上未来油气勘探领域探讨与攻关方向


地球物理学

从高分辨率地震层析成像看青藏高原软流圈的物质运动

《地球科学》

青年学者论坛回放

→黄康俊|金属稳定同位素示踪地球增氧事件

→张   文|激光微区锆石Zr同位素分析测试技术及参考物质研发

→Marize Muniz da Silva|巴西São Francisco地块 Mineiro带后碰撞岩浆作用

→Dionatan Ferri Padilha|巴西南部Dom Feliciano带后碰撞玄粗质和超钾质岩浆作用

→王选策|地球系统中的挥发分和物质循环——对非俯冲带岩浆的新观点

→陈   印|中国北方砂岩型铀成矿作用及其与构造演化和油气藏的联系

→荣   辉|基性岩侵入对铀储层成岩-成矿作用的影响:以松辽盆地钱家店铀矿床为例

→兰中伍|南秦岭岩浆作用与浅表环境响应

→余文超|贵州遵义下石炭统九架炉组铝土矿物源:来自地球化学与锆石U-Pb同位素年代学的证据

→岳  汉|从2021年青海玛多地震到松潘-甘孜块体的长期形变模式

→王  墩|2021年Mw7.4青海玛多地震的震级、地震动场及破裂过程

→邓阳凡|华北东南缘综合地球物理特征及其对徐淮弧形构造带的启示

→谢国治|胶东半岛高Ba-Sr牙山侵入体的成因及其与华北克拉通破坏的关系

→白江昊|长江中下游地区A型花岗岩成因:放射性成因Ca-Nd同位素制约

→李振洪|川藏交通廊道重大灾害防控专题

→王   栋|川藏交通廊道冰雪灾害风险评价

→汤高明|青藏高原典型地表地质灾害机理及分类

→崔一飞|川藏交通廊道泥石流级联调控风险防控原理与方法

→刘金高|金伯利岩与碱性玄武岩的成因联系及深部地幔演化

→丁   兴|富氟流体活动及其成岩成矿效应 

柳保军,雷超,郑金云 | 专题十:南海陆缘盆地动力学及其能源效应

施小清,杨晓帆,戴恒 | 专题十一:地下水环境的刻画与模拟

高晓英,罗涛 |专题十二:微区分析在地球科学中的应用

梁琛岳,刘博 | 专题十三 中亚造山带南缘构造与成矿

Alexander Humphreys ,Johann Hohenegger | 专题十四:热带大型底栖有孔虫

 付伟 ,李登峰,李占轲,等 | 专题十五:战略性矿产资源研究与勘查进展

雷宏武,张晓博 | 论坛专题十六:地热能地球科学

李斌 ,张志遥 | 专题十七 :深层油气论坛

李博 ,吴琼,李严严 | 专题十八:强震区滑坡崩塌灾害防治技术方法研究

程晓敢,石许华,林秀斌 | 专题十九:盆山过程与动力学

黄发明,张东明,李旭 | 专题二十 :机器学习与灾害风险

郑义,虞鹏鹏 | 专题二十一:华南大地构造演化与关键金属成矿

黄发明,李为乐,谭道远 | 专题二十二:地质灾害风险智能评价

陈红汉,罗群,李文正,王海学,唐大卿 | 专题二十三:走滑断裂与油气

侯晓坤,贾智杰 | 专题二十四 :工程地质与防灾减灾

王全荣,杜尧 | 专题二十五:地下水系统参数获取与污染成因

董志文,王欢业,蒋宏忱 | 专题二十六:青藏高原环境-地质-微生物


地球科学编辑部
《地球科学》(中文版)和Journal of Earth Science(英文版)是由教育部主管,中国地质大学主办的综合性地球科学学术刊物。中文版被EI 等数据库收录,英文版被SCI收录。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