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子“靠不住”,现在农村流行养女防老

文化   2024-12-12 18:31   山东  




前段时间,回老家发现一向重男轻女的三叔人到老年,竟然当起了“女儿奴”,逢人便炫耀女儿给他买的新衣服。


问过父母才知道,三叔这是因为一场病“顿悟”了。


很长一段时间,三叔在亲戚之中的标签是“没有儿子”。


当他们还年轻时,亲戚见面会问还有没有生孩子的打算,遇到不相熟的人,也会诧异他们家全是女儿。


为了撕下这个标签,三叔和三婶曾经努力过,结果便是在十年内生了3个女儿。


几个女儿长大后留在城市里工作,安了家,小日子过得幸福美好。


三叔三婶这几十年间也努力工作,为了不拖累女儿们,早早为了养老做打算,他们准备好了足够的积蓄,也买足了保险。


不过,养老万事俱备,只欠“儿子”。



老家的思想风气使然:女儿嫁出去成为“外人”,老人要靠儿子养老,百年之后要有个儿子孙子摔盆持幡。


在这种观念下,没有儿子养老,等同于老来蒙羞,死后也无颜。


三叔有三个女儿,却没有一个能让他安享晚年的儿子。


他们试图把留一个女儿招赘,或是两头婚,婚娶婚嫁,夫妻两头都能兼顾。


这样有了一个“半个儿”的女婿,再等婚后有了孩子,一个孩子上自家的户口,“外孙”便能变成真正的自家人。



可惜想法美好,现实骨感。孩子出生后,和亲家商量好的事情被一推再推,至今也没有下文。


他们又开始想着留一个女儿不迁出户口,至少家里的宅基地还有人可以继承。


这些想法一个接一个,有些实现了,有些不了了之,不变的是三叔和三婶仍然觉得女儿靠不住,如同那句老话:“儿子满堂红,女儿一场空”。


一直到几个月前,他生了一场病,住了几次院,几个女儿轮流看护,嘘寒问暖。


住院这段时间内,三叔自称自己活明白了:


“躺在病床上啊,才知道谁最可靠。”



同在一间病房的病友,身边照顾的有儿子,但更多的还是女儿。


女儿养老,似乎早已成为了现在的流行。


疾病对每个人平等对待,无关金钱和地位,此刻留在身旁照顾的人,也无关性别。


养老,是每一个老去的人都需要面对的问题,也是每个家庭需要正视的责任。


儿女能靠,便靠儿女,儿女靠不住,便靠自己。


病治好了以后,三叔整个人也轻松了不少。


在生死面前,比起虚无缥缈的“养儿防老”,眼前女儿们的照顾更加真切实际。




诚然,“女儿养老”成为当下的流行。


但儿女能共同分担,父母未必能一视同仁。


像我三叔那样的家庭还好解决,只需父母放下传统思想的负担,就能皆大欢喜。


但对于一部分有儿有女的家庭来说,再多的亲情陪伴也未必能消除代际观念上的偏见,让父母看到女儿的存在,让端不平的一碗水端平。


几个月前上映的电影《姥姥的外孙》中的一幕情节,便戳中了无数有相似经历的人的辛酸。


电影中的姥姥身患肠癌晚期,生命进入为期一年的倒计时。



身边亲人为了她名下的财产,争相赶来献孝心,谁在老人心目中的排序更高,谁就更有机会获得老人的财产。


不怎么联系的大儿子企图用最少的成本换回最多的回报,在老人时日无多的时候,才将其接到自己的大别墅;


好赌欠债的小儿子深知自己在老人心中的地位,常常以“探望”为名,上门要钱还债,连“好儿子”都不愿意扮演。


而经历了丈夫早逝、儿子辍学的女儿呢,一开始就不在遗产继承人的名单之中。


老人最心疼的,仍然是最不成器的小儿子。


哪怕只有女儿全无私心。在老人患癌后,她主动将超市工作的早班换成晚班,白天不工作的时候便督促老人锻炼身体,送母亲化疗。


每到周末,她便会探望老人,检查冰箱里的剩菜,换上新鲜的食物。


但老人不会因为谁对自己更好而选择谁,而是自己更爱谁,谁过得更不好而将财产留给谁。



女儿的付出,或许会被父母看到,但不一定能获得足够的回应。


影片中有一句令人印象深刻的话。


在患癌后,外孙问老人的心中,到底谁是第一顺位时,老人对女儿说:


“我不知道我心里谁排第一,但我最想你陪在我身边。”


这是母亲的真心话:她需要把钱留给儿子,但她也需要女儿留在身边。


在母亲的偏心面前,女儿也难免感慨:


“是啊,儿子继承遗产,女儿继承癌症。”


但重来一遍,她依旧会这么做。


因为“付出总比回报更让人心安”,也是无数女儿的真心话。




每每提起养老,和睦的故事少,苦水多。


老去的时间足够漫长,漫长到在这十几年中,什么事情都能发生。


这其中有女儿。结婚生子之后,婆家娘家的划分让她们在孝顺父母的时候多了一层障碍,对娘家好一点,婆家不乐意,对婆家好一点,娘家人也难免酸溜溜。


无论在哪,她们都是“外人”。



有老人。因为身体机能的下降,临到老时总需要旁人的照顾,倘若身体健康还能给孩子减轻负担,倘若生病,便将面临亲情的冷暖。


对于自己,对于儿女,他们都算“包袱”。


也不是所有儿子都不孝顺。人至中年的他们上有老下有小,外有中年危机,片刻不得停歇,即使想要多回家看看,在养家生计面前,也是分身乏术,有心无力。


小家,大家,他们都要承担“顶梁柱”的作用。


无论儿女,都面临同样的困境,他们是儿子,也是别人家的女婿,是女儿,也是别人家的媳妇。


看到最后,也不过是意识到人活于世,都有其不容易。谁不是为了家人奔波忙碌,谁不是为了碎银几两忍受职场上的枯燥与冷眼。


中年要应对四面八方的危机,步入晚年之后,又将面对衰老带给生活的种种影响。



但我们不能不面对,生活带给我们的种种问题都是避无可避,与其推诿甩锅,不如积极面对。


如何既能让老人过好老年人生,又能让子女兼顾生活,是每个人必须应对的问题。


前段时间看到一个老人的故事。


随着年纪的增长,他见证了许多老朋友的老年生活是如何度过的。


有人是儿子照顾周到,将老人接到自己的家中,享受着平凡温暖的亲情陪伴;


有人是女儿伺候得好,每逢假期,就能看到女儿带着丈夫孩子上门探望,需要人照顾时,也是尽心尽力;


但同样,也有儿女不管不顾的,独居在家中,情感上的孤独远比家里的冷清要难受。



事无绝对,每个家庭都有本难念的经。自家人只能遇到自家事,没有生来就孝顺的儿女,也不存在全无私心的亲情。


在那之后,老人便明白,每个人只能先对自己负责,才能有余力照顾别人。


于是,当他尚且健康时,便主动和老伴一起照顾孙子孙女,让儿女有更多的精力去投入到工作中。


当他因病住院时,子女也能互相分配好时间,轮流照看,既不耽误生活,也不妨碍亲情的流动。


就像老人70岁的感悟:


“家就像一棵大树,想要枝繁叶茂,离不开树根的努力,也离不开枝丫的互相扶持。”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公共管理学院教师甘颖自2018年接触到“女儿养老”现象后,便发现女儿养老的共同点:


不仅仅发生在独女或全女家庭,更多的发生在“有儿子的前提之下,女儿和儿子共同参与养老”。


并非是养“女”防老,而是“女”和“儿”共同养老。


传统养儿防老,靠的不是儿子,而是儿子组建的新家庭,是儿媳妇的照料,孙辈的接力。



这在农耕时代比较容易实现,子女依附父母生存,到了一定年纪从父母手中接过土地和农具,完成经济上的接力。


但如今现代人摆脱了土地的束缚,物质生活更多地依靠个人的努力。


无论是子女教育,还是生活压力,都需要身为中年人的子女投入大量的时间精力和金钱成本,维持运转。


这对女儿来说是如此,对于儿子来说,也是如此。


承担养老的角色转变,是谁也不容易,但你我可以一起面对。



常常听说过一句话:“我养你小,你养我老”。


但这句话并非是预订了儿女的中年人生,要求其为我们的晚年负责。


养孩子的目的,不是养老。


赡养父母的初衷,也不应该是从父母身上索取足够多的报酬。


靠女儿养老的后续,更不是把爱和钱留给儿子,把自己留给女儿。


亲情的本质是人在不同年龄阶段的相互支撑,我照顾你幼时的牙牙学语,你陪伴我年迈的寸步难行。


当我需要你,你来帮我;当你需要我,我来帮你。



人在不同年龄时要如此,在面对人生风雨时也是如此。


在中年危机、养老难题接踵而至的时刻,个人的力量永远是苍白渺小的。


唯有抱团取暖,众木成林,才能抵过生活的风雨,时间的沙尘暴。


当你渡过去了便会明白,生活的诀窍只有一句话:


相互麻烦,彼此感恩。


【在看】,愿中年安稳,老年安逸。


在你们的家庭中,谁是承担养老责任的主力军呢?又是如何度过“上有老,下有小”的艰难时刻


欢迎在评论区和我们聊聊,和我们分享你的故事吧。





作者 | 微微

主播 | 闻悦,爱唱歌的主持者,公众号:听闻悦。

图片 | 视觉中国,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十点君说




十点读书「2025听书日历」全新上市啦~

我们从上千本好书中,精选365本经典之书,录成音频,专门读给你听。

每天20-30分钟,听完一部名著精华,在书中走遍万水千山,探索生命的旅程,也让大脑更加睿智通透~


365本经典好书+365本温暖金句+365幅治愈插画,每天一页,遇见更好的自己。

十点读书联合人民日报出版社共同出品,品质有保障!

原价138元,十点全年超低价仅需79元现在下单,再享受拍1发7特权太超值了!

每个日历能绑定3个手机号,可以全家一起听,既是暖心陪伴,也是涨知识的宝典~

点击下方图片,即可购买
「 2025十点读书·听书日历」▼

▼点击下方卡片 发现更多美文

十点读书
深夜十点,陪你读书,美好的生活。好书/故事/美文/电台/美学。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