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园绿色挡不住,海螺处处皆是春。
霜降时节,一走进八宿海螺水泥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八宿海螺)主厂区,仿佛置身于春天的花园里,大叶黄杨、红叶石楠迎面而来,格桑花、月季娇艳绽放,蓝天呼应着绿地,处处郁郁葱葱。而在开采矿区,跨带分析仪、三维建模、卡调配矿系统等新工艺的推广使用,则进一步丰富了绿色开采的内涵。
主厂区景色迷人
近几年,八宿海螺认真践行新发展理念,成功走出了一条绿色发展路子。“发展经济决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这是写在八宿海螺矿区上的标语,也是八宿海螺的真实写照。
创新创效,筑牢绿色发展的“硬件”基础。海螺集团是全球最大水泥建材企业之一,在国家“双碳”目标提出后,就明确具体降碳路径和碳中和路线图。2018年,八宿海螺作为海螺集团在西藏自治区首个投资项目进驻昌都,在项目建设初期,就把生态环保纳入生产全过程。
植树种草,让矿山复绿是第一步。矿山分厂副厂长耿敬彬是个行动派。然而,第一批云杉苗刚种上没几天,就把满腔热血的他浇个透心凉。“原本枝繁叶茂的树苗,一棵棵枯黄了,死掉了。”耿敬彬惋惜地说。一查原因才发现,整个矿山区平均海拔3800米,全是浅灰色石灰岩,根本存不住水,加之强烈的光照,想要把树种活,绝非易事。
一次的失败并未让他们打退堂鼓。他们尝试用筛土机筛土,试图减少土壤中氧化钙的含量。然而,筛完的土壤一经检测氧化钙含量依然很高,还是存不住水。看来要想种活树苗,得彻底换一批土才行。
矿山区绿化的云杉
在本地同事建议下,八宿海螺从附近村庄买土,与牲畜有机肥混合、换填,然后满心期待地种下新一批云杉树苗。
功夫不负有心人,这次种下的云杉竟然活了。
公司绿化队为喷淋管道加设保温棉
树木活下来,只是万里长征第一步。树木生长所需的水源和灌溉问题是第二个要解决的问题。工厂附近的冷曲河海拔3100米,为了把水提到3800米矿区储水池,八宿海螺在700米的落差区间内修建了五级泵站,河水才被送上来。
生活污水喷灌菜园
为了保证及时灌溉,他们还在矿山区安装了覆盖8万平方米的智能喷淋系统。绿化队队长杨奇建自信地说:“我们都是智能化操作,在手机APP上轻触一下,分区管道口就会出水,让树木花草一次喝个饱!”
绿化的云杉
据统计,两年来,八宿海螺在矿山区种植云杉、雪松、果树等苗木5万株,铺设草坪2250平方米,播撒黑麦草、高羊茅、苜蓿草超13万平方米。如今,站在矿山区瞭望台放眼望去,绿意盎然,一片生机。
岩羊出没
植被多了,生态好了,有时候连岩羊、鸽子也会光顾。厂区生态环境变美,员工们干事创业激情自然高涨。办公室主任刘卓说:“在花园式绿色工厂上班,大家归属感更强,干劲更足。”
初尝生态发展甜头的八宿海螺显然没有在绿色发展的路上停下来的念头。他们把科技创新引领绿色发展融入生产全过程,通过提升资源利用率,来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
在生产环节,为了实现资源充分利用,他们先后引进了跨带分析仪、三维建模、卡调配矿系统,实现高低品位贫富兼采,实现矿产资源100%利用,在达到清洁生产的同时,还给企业带来了经济效益的直接增长。
主厂区光伏发电项目
环保管理,构建绿色发展长效机制。为了把高原丰富的太阳能资源转化为经济效能,2022年,八宿海螺投资1260万元建成2.9兆瓦分布式光伏项目,直接为厂区一年节约440万度电。保全处处长刘小兵告诉记者:“二期5.91兆瓦光伏项目已备案,加上水泥窑余热发电机组,全部运转起来后,预计年总发电量超4680万度电,可负担全厂用电总工量的47%,相当于一年节约标煤 5750多吨,节省电费开支3000万元左右,减少二氧化碳排放4.66万吨。”
据了解,八宿海螺在绿色矿山建设、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构建废弃物循环利用体系,推动绿色低碳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上积累了宝贵经验。绿色发展观念的形成,不仅从根本上改变了企业的面貌,也给八宿海螺带来了巨大的“绿色效应”。6年来,八宿海螺累计规划环保投入达9266万元,用实际行动和具体举措,换来了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多赢的良好局面。
在自身实现绿色发展的同时,八宿海螺不忘协助解决驻地八宿县的环保压力。他们主动担当,投资4350万建设的城市生活垃圾综合利用处置项目已破土动工。刘小兵介绍:“该项目采用世界先进的水泥窑协同处置生活垃圾技术,规划日处理垃圾能力可达100吨,建成后,可将生活垃圾‘吃干榨尽’,高温燃烧分解后的残余,还可作水泥生产原料充分利用,实现八宿县生活垃圾的无害化处理。”
“我们一边在绿色发展上投入,一边享受绿色发展带来的回馈,这种良性驱动激励我们,在全面建成厂区环境生态化、资源利用高效化、管理信息数字化、矿山建设数字化上持续发力,培育新质生产力,为高原经济高质量发展增添绿色本底。”采访结束时,八宿海螺总经理陈毅信心满满地对记者说。(昌都融媒记者 梁侠 嘎松江措 八宿融媒记者 洛松次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