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全国水产技术推广总站发布八大稻渔综合种养新型模式和典型案例,为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
1.“稻小龙虾+”综合种养
将黄鳝、沙塘鳢等经济价值高,且和小龙虾在稻田养殖中可互利互惠的养殖对象引入稻小龙虾综合种养系统,实现“一田三用,一水三收”。如稻虾鳝等综合种养模式,可集约利用稻田和水资源,提高稻田综合产出和效益,同时促进小龙虾养殖,减少病害,提高商品虾规格
适宜推广地区:长江流域一季稻田。
典型案例:湖北省仙桃市剅河镇千桥村、余脑村、范关村等地实施稻虾鳝综合种养,应用面积1万亩。
以50亩为一个单位设置围沟,3月底4月初每亩放养4~6克/尾规格的小龙虾苗6000尾,按照常规稻小龙虾综合种养进行管理,5-6月收获小龙虾;6月中下旬水稻插秧;7月中上旬每亩放养50克/尾规格的黄鳝苗种5千克左右,养殖期间以稻田内残存的小龙虾和其他天然饵料为食,不投喂饲料,翌年3月初捕捞一批黄鳝,5月捕捞小龙虾时顺带捕捞黄鳝,6月中旬小龙虾养殖结束后将黄鳝全部捕出。
2.寒地稻小龙虾综合种养“南北接力”模式
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开展小龙虾苗种繁育,3-5月将抱仔苗(水花苗)运至东北、内蒙古、新疆等高纬度或高海拔地区经中间培育后放养稻田实施稻小龙虾共作。该模式通过突破小龙虾抱仔苗中间培育的关键技术,解决了外地运输小龙虾苗存活率低、本地繁育小龙虾成本高等问题,为寒地稻田养殖小龙虾提供了可复制的模式。
适宜推广地区:三北地区。
典型案例:黑龙江省肇东市西八里乡渔儿园渔业养殖专业合作社3月底从江苏省泰州市空运小龙虾抱仔苗放入土池大棚进行一级培育,5月上旬转入室外土池进行二级培育,6月中旬每亩稻田放养平均规格6.5克/尾的小龙虾苗1500尾,投喂配合饲料,7月下旬开始捕获,8月中旬结束。
3.无沟无垄稻小龙虾综合种养
稻田不挖沟坑、不起垄,在3-4月养殖一茬小龙虾后,通过“停笼”留种、“停食”促进小龙虾红壳并打洞度夏和繁殖,以提高稻田田面载虾量和出苗量,并实现出“早苗”、养“早虾”。该模式不挖沟坑,不影响水稻种植面积,通过繁“早苗”,商品虾上市时间提前到12月,价格高、效益好。
适宜推广地区: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的湖区和平原地区。
典型案例:在湖南省南县应用面积1000多亩,3-4月养殖一茬小龙虾,4月下旬“停笼”“停食”,5月上旬退水种稻,采取直播方式,水稻品种为抗倒伏、再生能力强的“黄华占”,田间管理和常规水稻单作相同,9月上旬机械收割,留高稻桩,9月中旬渐进式进水,再生稻成熟后人工收割,12月后小龙虾捕捞上市直至翌年4月。
4.“塘田接力”稻蟹综合种养
将泡塘或池塘暂养扣蟹和稻田养殖成蟹结合,扣蟹放养稻田前,先在泡塘或池塘暂养一段时间,以提高扣蟹规格和存活率,并与水稻种植茬口衔接。该模式解决了扣蟹上市和水稻种植茬口不衔接的问题,提高了放养稻田扣蟹的质量,降低扣蟹放养前期“牛奶病”发生率,通过科学设定扣蟹暂养放养密度,采取适宜的育肥方法和捕捞方式,可大幅提高稻田养殖成蟹的质量和上市规格,提高经济效益。
适宜推广地区:东北地区。
典型案例:在吉林省长春市德惠岔路口镇应用面积稻田220亩、泡塘42亩。5月初在泡塘内投放180只/公斤规格的扣蟹1802千克,6月下旬起捕分池,分池扣蟹规格70~54只/千克,每亩稻田放养800只,泡塘内剩余扣蟹粗放式养殖至10月上旬,起捕成蟹528千克,稻田养殖至9月底,起捕成蟹6705.5千克。
5.稻罗氏沼虾综合种养
利用冬闲田或在水稻种植期间养殖罗氏沼虾,包括轮作和共作两种模式。其中稻罗氏沼虾轮作可在部分地区有效替代稻小龙虾轮作,提高经济效益。稻罗氏沼虾共作可与稻小龙虾轮作有机结合,形成“一稻两虾”,与稻小龙虾轮作相比,提高了稻田综合利用率、稻田综合产出和效益,与稻小龙虾“轮作+共作”相比,小龙虾不耐高温,夏季稻田养殖效果不佳,罗氏沼虾生长快、养殖周期短、适宜夏季高温,有效替代了稻小龙虾共作部分。
适宜推广地区:我国南方稻田水温连续90天22℃以上的淡水或盐度在3‰以内的咸淡水地区的一季稻田。
典型案例:安徽省定远县曹永明家庭农场实施“一稻两虾(小龙虾、罗氏沼虾)”轮养共作,应用面积205亩。3月中上旬投放100~150只/斤规格的小龙虾苗4500只,4月中旬起捕,捕大留小,至“五一”假期结束,用菜粕等杀灭野杂鱼和剩余小龙虾后插秧,6月上旬前投放500~600尾/斤罗氏沼虾苗1000~1200尾,8月中下旬开始起捕,捕大留小,至9月底前。
6.稻蛙共作
通过对稻田实施分隔区块、搭建食台、建设防逃逸防敌害设施等工程化改造,构建稻蛙共作系统,“田中种稻、稻下养蛙”,在水稻种植期间养殖黑斑蛙、虎纹蛙、牛蛙等蛙类。该模式在采取合理控制蛙类养殖密度等技术措施下,能够大幅提升稻田经济效益,减肥减药,是一种高产高效、绿色生态的稻渔综合种养模式,也为减少蛙类养殖污染和疾病高发等风险提供了有效解决方案。
适宜推广地区:我国南方稻田水温适宜(20~30℃)、水稻种植期和蛙类养殖期重叠的地区。
典型案例:在江西省共青城市泽泉乡涂山村应用面积1000亩。水稻采取宽行稀植栽培技术,生长到一定阶段,放养摄食饲料驯化好的幼蛙,每亩放养10~15克/只规格的幼蛙1.5万~2万只,9月后根据市场行情陆续捕捞上市直至翌年2-3月。
7.稻鳖共作“三段式”接力养殖
传统稻鳖共作根据生产计划在稻田放养不同规格鳖种或放养稚、幼鳖,当年或2~3年养成。该模式将传统稻鳖共作改为精养池塘或温室大棚培苗—越冬坑集中暂养—稻田共作“三段式”接力养殖,延长养殖年限,鳖龄可达4年以上,商品鳖与野生鳖品质接近,经济效益显著。
适宜推广地区:长江流域。
典型案例:在浙江省桐庐县百江村应用面积100亩,根据半山区地貌特征因地制宜对稻田进行工程化改造,稻田进水渠下方设越冬坑、深浅水沟,坑沟相连。第一年7月精养池塘培苗,每平方米20~30只,规格3~5克,第二年11月分苗到越冬坑,每平方米5~8只,规格50~150克,养殖1年后,第三年母鳖捕捞上市,第四年7月通过加满越冬坑水位促使公鳖进入稻田,每亩放养50~70只,规格0.75~1千克/只,水稻收割前断水,公鳖通过深浅沟自行进入越冬坑进行养殖,根据市场需要捕捞上市。
8.盐碱地异位或“同位+异位”稻渔综合种养
通过实施田间工程、池塘工程和田塘连接工程,构建塘(鱼虾)—渠(多级排盐)—田(水稻)复合种养降盐排碱系统,盐碱地稻田常规水稻种植或开展稻蟹综合种养,稻田洗盐排碱水收集至池塘用于养殖南美白对虾、大宗淡水鱼等适养品种。该模式可以有效改良土壤,充分利用洗盐排碱水,避免污染环境的同时促进水产品增产增效,为盐碱地改良和综合利用提供了有效解决方案。
适宜推广地区:北方水源丰富、地势平坦的盐碱地稻田,要求稻田集中连片、适度规模。
典型案例:在河北省唐山市曹妃甸区第五农场应用面积稻田2300亩、池塘758亩。通过工程建设,稻田洗盐排碱水收集至池塘养殖鲤鱼,同时套养草鱼、鲫鱼、花白鲢等大宗淡水鱼,一个生产周期后,养殖用水再用于养殖南美白对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