焕发时代光彩!亭湖非遗文化“活起来”

文摘   社会   2024-07-02 11:30   江苏  

非物质文化遗产

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近年来

我区强化非遗品牌建设

在时代发展中不断传承、创新

融入地方特色

焕发独特光彩

同时

开展非遗进社区、进学校、进军营

进机关、进企业“五进”活动

走到群众身边

走入群众生活

营造全社会共同参与、关注、保护

和传承文化遗产的良好氛围

6月27日晚,位于建军中路的盐城民俗博物馆(竹林大饭店)三楼的盐城八大碗建军路店内,食客络绎不绝。“一走进店内,儿时那个八碗飘香的情景仿佛又回到眼前。”市民周洁告诉记者。

“来盐城游玩,除了品尝‘八大碗’这样的地道美食外,更要来这里感受非遗的魅力。”盐城八大碗建军路店经理王玲向记者介绍,盐城八大碗是盐城地方饮食文化的代表,去年11月,“盐城八大碗制作技艺”被列入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同年12月,“八大碗制作技艺非遗工坊”入选江苏省首批省级非遗工坊名单。

作为盐城八大碗建军路店的所在地,盐城民俗博物馆(竹林大饭店)以浓缩版的老城为载体,全方位展示全区非遗成果。
“我们深度挖掘民俗文化,吸引糖画、面塑、八大碗等非遗商户入驻;同时开展系列非遗文化活动,让游客身临其境体验民俗亭湖、回味非遗亭湖。”建军路文商旅运营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说。

据悉,包含盐城八大碗制作技艺在内,我区共有膏药制作技艺吴氏膏药、亭湖木雕制作技艺等3项省级非遗,另外还有市级非遗22项、区级非遗77项,涵盖了传统医药、传统技艺、民间文学、传统美术、传统戏剧等十大门类。

非遗传承必须向新而生,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省级非遗项目“盐城钱氏木雕技艺”第五代传承人钱万春,刻苦研习三十余年,探索出别具一格的木雕技艺。在创作上,他坚守传统工艺的同时,将传统木雕与时代特色融为一体,实现创作思路上的突破。

“木雕对创作者的要求非常高。不仅需要美术功底、刀法技艺、文化意蕴,还要叠加生活体验,感悟时代精神,才能创作出优秀作品。希望木雕非遗代代相传、创新发展,让更多的人体验到其中乐趣,带去美的享受。”钱万春说。

近年来,我区持续在加强非遗传承队伍建设上下功夫,鼓励和支持非遗传承人开展传习活动,传承非遗技艺,讲好非遗故事,不断增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命力和传承力。近年来,我区开展了超百场非遗传承文明实践活动,定期举办非遗项目讲习班和非遗项目成果展,累计受益人数达万人以上,培育了近30个非遗传承人,使非遗文化活力澎湃,不断焕发新生。
后继有人是实现非遗传承的前提条件,也是非遗文化展现持久魅力的关键所在。端午节期间,在区图书馆亲子活动区,一场别开生面的非遗体验活动在这里上演。“同学们,香包又称‘香囊’‘香缨’,我国自古以来就有佩戴香囊的习俗……”亭湖幼儿园的老师为小朋友们介绍香包的来历。“老师,可以帮我穿线吗?”“我可以把这两颗珠子都缝上去吗?”穿针引线、裁剪布料、细心缝制……孩子们在老师手把手的指导下,每一步都做得很认真,在欢声笑语中,不一会儿,一个个漂亮的香包就诞生了。

“非遗传承的活动,不仅让孩子们了解中国传统的民俗文化,还可以撒下传承的火种,让孩子在潜移默化中爱上非遗,实现优秀传统文化代代相传。”区图书馆馆长朱晓梅说。
近年来,我区将非遗传承纳入到学校课后服务中去,不断将本地的非遗特色与时代特色相融合,充分展现非遗文化底蕴,让非遗迈出课本,走进实践,让越来越多的优秀传统文化浸润少年儿童的心灵沃土,滋养精神世界,涵育文化自信,培育厚德人才。

“我区将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工作,挖掘地方非遗文化内涵,开拓文旅融合发展新格局,多样化搭建非遗经济载体,加强线上、线下销售平台联动,促进我区文化产业繁荣发展。”区文化馆副馆长夏从松表示。


来源:亭湖区融媒体中心
文字、摄影:郑阳

编辑:刘巧

制作:郑雅

复审:李冬冬

审发:卜以勇

监制:王芳

在看+点赞
分享小伙伴↓↓↓

亭湖发布
盐城市亭湖区官方新闻发布平台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