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8日,记者节。记者,是永远出发在路上的人,记者也意味着无数个“用脚步丈量世界”的难忘瞬间⬇
虽然,他们角色不同,有主持人、记者、评论员……但他们都担得起“记者”两个字的分量。何为记者?脚印串成千万米长线,以埋头苦干的思与行、披荆斩棘的泪与汗,诠释职业的使命与担当。
把内容吃透,无限靠近精准。
在《新闻联播》,我曾经有一次61分钟的口播,13143个字,全程无卡顿、零失误,被网友热情地夸上热搜。大家问我有哪些奥秘?
其实最难的地方并不在于能够撑住、读下来没有错。我们的专业要求表达无限地靠近精准,只有把内容吃透,才能该用情的时候用情,该用力的时候用力。
我不相信哪个主播天生就有这种本事,什么都没准备,上去就播,还能完成得很好。我一直是焦虑感特别强的人,习惯先做准备。工作人员有时挺奇怪的,说“康老师您不用急,对您来说这不是小菜一碟嘛”,但我真不这么看,哪怕只是简单的一二三四五走程序,我也不能拿张纸上去,念完就完事,要有标准。
📷总台《新闻联播》主播、记者 康辉
记者,抵达就是使命。
巴以冲突发生时,那时候我正守在电脑前编辑一条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的特稿,很快,总台中东总站就成立应急增援报道团队,我立刻主动报名。与此同时,开始查航班、订机票、收拾行李……
紧张的气氛从上飞机就能感受到。飞机上大都是背着野战背包、面色凝重的年轻人。这架航班能否安全抵达特拉维夫,完全是未知的,因为机场作为重要基础设施,随时可能成为打击目标。机舱里寂静得可怕,直到飞机在跑道上着陆、滑行并最终停下,我心中的石头才落了地。
抵达特拉维夫后,入住酒店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查一下地图。酒店布局什么样?逃生路线怎么走?距离最近的避难所在哪儿?这对普通人来说心理冲击是巨大的。我告诉自己,准备面对真实的战场。亲历火线,让真相抵达人心。
📷总台驻土耳其安卡拉站记者 陈慧慧
📷总台常驻耶路撒冷记者 赵兵
📷总台体育解说评论员 贺炜
记者,
面对恐惧,说出“我能!”的人。
📷总台《军武零距离》出镜记者 吴杰
记者,
付出过怎样的努力,
就会有怎样的底气。
《高端访谈》栏目专访各国元首、政府首脑和国际组织负责人,直面这么高级别的采访对象,肯定会紧张和焦虑。
就拿写提纲来说,每次采访,我都会看几百页的资料,还有一些书籍,要向相关领域的专家、同事、朋友请教讨论。
记得采访时任阿根廷总统费尔南德斯时,从确定采访到出发,时间很短,我始终觉得那份提纲不够理想,还有提升空间。于是,带着没看完的80多页材料上了飞机。从北京飞往布宜诺斯艾利斯的30多个小时里,除了小睡一会儿,我几乎都在看资料、做功课、写问题、改问题。压力虽大,也必须迎难而上、全力以赴。
📷总台《高端访谈》主持人、记者 邹韵
记者,
把网友带到第一现场的人。
从2020年到2023年,我连续四年带领团队在新媒体平台直播在韩志愿军烈士遗骸归国全流程,收获了来自网友“直击灵魂”的评价。
从机场到烈士陵园的40分钟路程,我们没有加一个采访或记者现场报道,就只用直击现场的画面。不同机位的镜头一路跟随车队,还有沿街群众行注目礼的各种特写,配上小号演奏的《思念曲》,情绪的渲染非常自然,网友纷纷自发刷屏表达自己对英雄的敬仰。
一个自身饱含情绪的选题,是不需要人为过度渲染气氛的。这个新闻事件本身就已经足够动人。我们要做的就是让大家沉浸到现场,让网友感觉自己就在现场,目送装载着归国英雄遗骸的车队驶向烈士陵园。那一刻,所有人的眼泪只为这些烈士而流。
📷总台新闻新媒体中心记者 温露
📷总台湖南总站记者 闫乃之
记者,
最初没人看好,偏偏选择坚持。
策划《国家宝藏》这档栏目时,非常忐忑。当时还没有人用这个题材做过综艺,很多同行都不看好,觉得很难把深奥的题材做得有趣、吸引观众。我是钝斧型人格嘛,认准了的事情比较坚持。
创新很多时候就是一个凭着直觉和信念披荆斩棘的过程。
也正是因为这样,《国家宝藏》才被观众称为“横空出世”,成为一个从题材领域到前世今生的讲故事方式、从舞美视觉到文艺手段……一切都是全新原创的爆款节目。博物馆及其文物真的因为我们的创作在观众心中“活起来”了,初心得偿,大概就是创作者最大的幸福。
📷总台《国家宝藏》制片人 于蕾
📮投稿邮箱:yedu_cctv@126.com
“夜读什么时候出书?”“这不来了!” “电影是人生中花费最小的时空穿梭机” 一段好的关系,常常有这9个征兆 “是谁听歌在评论区走不出来啊?哦原来是我” 读书,是一万次春和景明 “你是个很好很好的大人,别怀疑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