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雅记忆 前辈教授——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部分老一辈名师

学术   2024-11-04 18:28   甘肃  

来源:历史文化学院 做出版 

 


  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网站在2024年上半年,连续发布25位前辈事迹,这25位前辈按其入职学校或学院的时间分别为:徐旭生(1919)、白寿彝(1926)、董作宾(1926)、韩儒林(1927)、张邃青(1927)、马非百(1928)、尹达(1931)、蒙文通(1931)、朱芳圃(1931)、石璋如(1931)、嵇文甫(1933)、萧一山(1935)、邓拓(1936)、范文澜(1936)、姚从吾(1946)、赵俪生(1947)、黄元起(1949)、胡思庸(1951)、赵纪彬(1953)、孙作云(1953)、孙海波(1954)、朱绍侯(1954)、王云海(1955)、靳德行(1959)、郭豫才(1979)。




  下文节选之(顺序按入职时间先后重新作了编排):


  徐旭生(18881976),河南省唐河县人,中国现代著名的史学家、政治活动家。1919,应聘为河南留学欧美预备学校(河南大学前身)教师,翌年被聘为教授,主讲法语和西洋哲学史。1921年秋,作为河南留学欧美预备学校赴京请愿代表,受到反动当局的阻挠遂留居北京。1956年,修订再版《中国古史的传说时代》一书,向母校献上一份厚礼。

  白寿彝(19092000),河南开封人,回族,著名史学家、教育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白寿彝毕生在史学领域耕耘,在中国交通史、中国伊斯兰教史、回族史、中国思想史、中国史学史等方面都有杰出的建树。1926自上海文治大学转学至河南中州大学(今河南大学)文科二年级继续学习,在此受到嵇文甫等名家的直接教诲。其间,他开始收集民间歌谣,并出版了《开封歌谣集》。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他多次回母校讲学、作报告,为河南大学的教学、科研工作献计献策。

  董作宾(18951963),河南省南阳人,1926受聘于河南中州大学(今河南大学)文学院,讲授语言学和史学。192812,董作宾率先在河南大学作专题报告,介绍殷墟甲骨文发掘的重要成就。1929年秋中央研究院与河南省在傅斯年、董作宾等的协调下达成了让河南大学师生参加殷墟发掘的协议。193111月开始,河南大学教授马非百、张邃青、朱芳圃及史学系学生刘耀(尹达)、石璋如、许敬参等赴安阳加入了殷墟发掘队,他们后来均成为国内外知名的考古学家。

《走进甲骨学大学董作宾》,董敏编选,上海大学出版社2007年出版,李旭责编。

  韩儒林(19031984),河南舞阳人,著名史学家、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学部委员,曾任中国蒙古史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元史研究会会长。1919年至1922年,他就读于河南留学欧美预备学校(河南大学前身)1927,他任开封中州大学(今河南大学)秘书。是中国现代蒙元史、突厥史研究的开拓者与奠基人之一。

  张邃青(18931976),河南省太康县人,著名历史学家。1927接受国立第五中山大学(今河南大学)之邀请到校任教,在河南大学度过了半个世纪的学术生涯,担任过河南大学文史系主任、文学院院长、图书馆馆长等职,也曾兼任开封市副市长、河南省历史学会会长等职务。尤为使人缅怀的就是他对考古学资料的重视,从而启迪了河南大学的考古学课程建设和人才培养。

  马非百(18961990),著名史学家、经济学家。湖南省隆回县永固镇人。1928,应聘到河南中山大学文学院任教,教授“清史”,“中国三民主义史”两门课。19479月,应河南大学校长姚从吾的聘请,第三次到河南大学历史系任教授兼训导长。

尹达(19061983),河南滑县人。1925年尹达入中州大学(今河南大学)预科,1928年升河南中山大学(今河南大学)本科学习,先读哲学,后转国学系改学文史。19313月,在张邃青、朱芳圃、马非百等教授的带领下,尹达、石璋如、许敬参等同学加入到了安阳殷墟的发掘队伍。通过大量的考古实践和不断地学习,他成为优秀的青年考古工作者。

  蒙文通(18941968),四川盐亭县人, 1931出任河大文史学系教授。在河南大学期间,专注于先秦民族及思想文化之探研,对河大先秦史学科的发展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朱芳圃(18951973),湖南省醴陵县(今湖南株洲)人,著名古文字学家、历史学家、民俗学家。1931之后担任河南大学国文系、历史系教授,此后数十年,主要在河南大学度过,是建国后国内最早的史学刊物——《新史学通讯》(《史学月刊》前身)的创办人之一。毕生以教书育人和古文字、古史研究为使命。

  石璋如(19022004),河南偃师人,著名考古学家,中国现代考古学的主要奠基者,“殷墟十大兄弟”之一。1928年,石璋如考入河南中山大学(今河南大学)文科史学系,读书期间,石璋如对张邃青教授开设的特色课“中州文化史”特别感兴趣。1931,河南大学选派实习生石璋如等同学参加了殷墟发掘,石璋如自己参加了第412次发掘。自1932年毕业于河南大学文学院,毕业后直接到中央研究院研习考古专业,历任助教、研究员等,是中国著名的考古学家、历史学家、甲骨文研究专家。1945年去台湾,相继担任大学教授、硕士生导师、博士生导师、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等。1980年河南大学校庆时,台湾校友会将他新出版的《安阳殷墟发掘报告》赠送给母校图书馆。当年董作宾、傅斯年在学校所作的有关殷墟发掘、甲骨文及文物考古知识的专题报告影响了石璋如,促使他走上了田野考古与考古研究的道路,成为早期殷墟发掘的骨干、我国自己培养的第一代考古学家。

  嵇文甫(18951963),河南省汲县人, 1933就任于河南大学,先后出任文史学系教授、系主任、文学院院长、河南大学校长,在校长达二十余年,期间经历了从省立河南大学到国立河南大学及院系调整后的河南师范学院等三个重要的发展转型期,堪称为河南大学早期发展转型的重要见证者。

  萧一山(19021978),原名桂森,字一山,号非宇,江苏铜山人,我国著名的历史学家、经学专家,有“清史研究第一人”之称。他19351938年任河南大学文学院院长,在河南大学任教期间,他聘请了一批全国著名的文史哲专家,如范文澜、姚雪垠等,促进了文史哲诸学科的强劲发展。他专心学术研究,先后出版了诸多著名学术专著。其中代表作有《近代秘密社会史料》、《太平天国诏谕》等。他积极提倡“经世致用”之学,救亡图存。日本侵华战争全面爆发后,他积极指导组建游击训练班,与范文澜等一同参与《游击战术》等教材编写,为训练班学生授课,为抗战救国做出了积极贡献。

  邓拓(19121966),原名邓子建,福建闽县(今福州市区)竹屿人,无产阶级革命战士,当代杰出的新闻工作者、政论家、历史学家、诗人和杂文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从1934年秋到1937年夏,邓拓在河南大学度过了三年时光。1936,在中共领导下,河南大学很多进步学生纷纷加入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简称“民先”),邓拓被推举为“民先”开封支队总支队长。

  范文澜(18931969),浙江绍兴人,著名历史学家、文学家、教授,中国马克思主义历史学的开拓者之一。1936年夏,范文澜应聘到河南大学文学院任教授,主讲中国古代史、文学史、经学和《文心雕龙》等课程。抗战期间,他积极投入抗日救亡运动,参加编辑《风雨》周刊,主编《经世》半月刊战时特刊,在中共河南省委支持下,他与嵇文甫发起成立河南大学抗敌工作训练。193712月,他带领河南大学“抗训班”访问团七十余人从开封徒步前往许昌、舞阳一带,从事救亡工作。范文澜对河南大学的发展,特别在甲骨文和历史学研究上给予了极大的关注和支持。他说:“学习马克思主义要求神似,最要不得的是貌似。”“理论和我们自己的整个思想意识、思想方法、生活行动全面地联系起来,这样,才叫做马克思主义者在做史学工作。”

  姚从吾(18941970),河南襄城县人,194611月到1948年末,出任国立河南大学校长。

  赵俪生(19172007),山东安丘人,我国现代著名的历史学家、教育家。1947,经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所长傅斯年推荐,赵俪生担任国立河南大学文史系副教授。河大是他任教的第一所高等学府,正是河大良好的学术氛围及一批良师益友的影响,使他从之前的文史杂治转向专精于史学。在开封,他结识了嵇文甫先生。他的另一位益友是任访秋。他还与河大研究宋明理学的资深教授姚灜艇长期保持着书信来往。

  黄元起(19091990),福建省福安县人,教授, 19492月与周守正等一起由香港转道北上河南,4月初到达开封,先在中原大学学习两个月政治,毕业后由组织分配到河南大学任教授。中原大学南下武汉,黄元起等留在河南,参与河南省高等教育的重建工作,先后任河南大学教授、文科教研室副主任、历史系主任、校工会副主席等。

  胡思庸(19261993),河南信阳人。1946年胡思庸考入国立河南大学农学院园艺系,后因酷爱文史转到文学院历史系就读,19512月毕业,因才华横溢,深受著名史学家、哲学家嵇文甫先生赏识,遂留校任教,担任其学术助手,协助创办新中国第一个史学刊物《新史学通讯》(今《史学月刊》前身),后又曾担任著名马克思主义哲学家赵纪彬的学术助手,长期在河南大学历史系任教。

  赵纪彬(19051982),著名的哲学史专家、教育家,中国科学院学术委员。河南内黄人。1953,平原师范学院与河南大学合并改称河南师范学院,赵纪彬任副院长,19568月任代理院长,并被评为二级教授,同年11月任院长。赵纪彬担任开封师范学院院长后,还兼任河南省文委副主任、中国科学院河南分院副院长、河南历史研究所所长等职务。河南人民出版社曾出版有《赵纪彬文集》。

  孙作云(19121978),著名文史学家,辽宁复县(今瓦房店市)人。19531978年在河南大学历史系任教授,讲授“中国古代史”、“中国文学史”、“历史文选”、“诗经选读”等课程。

  孙海波(19091972),二级教授,中国著名的文史学家。河南潢川人。19548月调入河南师范学院历史系任教授、中国古代史教研室主任兼学报和《史学月刊》编委。19616月调往设在开封师范学院的河南省历史研究所工作。

  朱绍侯(192622022),辽宁省新民市人,1954毕业于东北师范大学,成为新中国成立后培养的第一代历史学研究生。历任河南大学历史系主任、河南大学出版社总编辑、教授。曾任中国史学会理事、中国秦汉史研究会副会长、中国魏晋南北朝史学会常务理事、河南省历史学会会长。1992年获国务院有突出贡献专家证书。主要从事中国古代史的教学与研究,主攻秦汉魏晋南北朝及中国农民战争史。朱先生一生共出版学术专著和个人著作集8部,主编的著作、教材13部,发表论文200余篇。由他主编的《中国古代史》使用率覆盖了全国60%以上的高校历史院系,影响了无数历史学子。朱绍侯治学三名言:“天资愚钝凭勤奋,事倍功半终有成;聪明才智荒学业,虚度年华空一生。” “业精于勤,荒于嬉;人一能之,己十之;人十能之,己百之。” “眼勤、脑勤、手勤、口勤、腿勤”。

  王云海(19242000),江苏沛县人,1949年毕业于江苏学院法律系,就职于平原师范学院(今河南师范大学前身)1955随着院系调整来到河南大学历史系工作,直至去世。受领导安排,他对《宋会要辑稿》进行编目,二十余年间,他夜以继日从事该书的研读,理清了该书流传的过程及其编辑特点。1984年至1986年,他相继出版了《<宋会要辑稿>研究》和《<宋会要辑稿>考校》两部专著,随后,又发表了一系列重要学术论文,解决了《宋会要辑稿》这部史料著作使用中的重要问题,在国内外宋史学界广受好评,奠定了他在宋史研究领域的重要地位。

  靳德行(19351995),河南省许昌县人。著名史学家,在中国现代史、中共党史、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中国现代政治思想史等方面有较高造诣。1959毕业于开封师范学院历史系留校执教历任历史系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1978年任历史系副主任兼党总支副书记。1983年任河南大学校党委副书记。19918月任河南大学校长,受政府特殊津贴优秀专家。

  郭豫才(19091993),河南滑县人。1930年考入河南大学国文系,19347月毕业,被聘到河南省通志馆任协修,并从事方言的调查和研究工作。1936年被河南博物馆馆长王幼侨聘为河南博物馆研究员。抗日战争爆发后,随馆迁往重庆。1979因工作需要调入河南大学历史系,创立先秦史、秦汉史研究室,并担任研究室主任,硕士研究生导师。


  (为迎接母院2025年建院100周年,1987届毕业生李旭根据学院网站发布内容初步整理,作为普及了解之用)


请发送到图片投稿专用邮箱:HENUlswhxyyq@163.com


历史学研究通讯
历史学研究通讯:第一时间分享历史学资讯,服务于高校科研工作者、硕博群体和历史爱好者。主要致力于推送关于中国史侧重中国近现代史研究、中国边疆史地研究的学术资讯、研究动态、人文地理、逸闻趣事等。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