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一多诞辰125周年 | 先生和《红烛》
政务
2024-11-14 19:14
湖北
2024年11月24日是闻一多先生诞辰125周年。为了隆重纪念这位著名学者、诗人、伟大的爱国主义者、民主战士,“秀美浠水”微信公众号联合闻一多纪念馆开设《闻一多诞辰125周年 》专栏。今天,让我们一起来了解闻一多的第一本诗集《红烛》。1923年9月,闻一多的第一本诗集《红烛》出版了。当时他正在美国留学,是经过创造社的创始人、著名诗人郭沫若的介绍,由上海泰东图书局出版发行的。这是闻一多从1920年以来,3年的时间里新诗创作的一个选集。《红烛》内含《序诗》《李白篇》《雨夜篇》《青春篇》《孤雁篇》《红豆篇》,计103首。前4篇是在国内写作的;后两篇是在美国留学时写作的,结集出版时,文字有所修订。《红烛》出版后,在当时的中国诗坛,曾引起很大的震动:评论界普遍认为闻一多诗才横溢,想象力极为丰富,文辞明快而又浓艳,与以往出版的一些诗集相比,公认为别具一格,为新诗创作打开了一个崭新的局面。闻一多在《红烛》的《序诗》的篇首,引用了晚唐诗人李商隐的名句——“蜡炬成灰泪始干”,人们看到这句诗,会不约而同地想到上句的“春蚕到死丝方尽”。闻一多借用古人的诗句赋予《红烛》一种新的伟大精神,为了带光明给人间牺牲了本身也在所不惜,用今天最为流行的“照亮了别人,毁灭了自己”一句“成语”,就足以揭示出闻一多为什么要赞扬红烛精神了。《红烛》的书名,极富象征性,又以暗示代替说明的语言非常自然地加深了诗的含蓄性,读后令人发省,回味无穷。诗人说“红烛啊!……烧罢!烧罢!烧破世人的梦,沸世人的血——也救出他们的灵魂,也揭破他们的监狱!”人以为,只有像“红烛”那样地不惜自我牺牲的燃烧,才能使世人从梦中醒来,只有不断地烧,才能烧沸世人的热血,才能有美好的灵魂,最后才能烧毁那禁锢了几千年的“监狱”闻一多深知要唤醒世人的梦,尤其是要烧毁那“监狱”仅仅靠个人的艰苦卓绝的奋斗是不行的,要靠世人一起来抗争,“请将你的脂膏,不息地流向人间”,你的“脂膏”流向人间,和人们的“脂膏”流在一起的时候,才能“培出慰藉的花儿,结成快乐的果子”!“莫问收获,但问耕耘”,只有这样,才能结出果子的。从思想内容,到表现艺术,闻一多的《红烛·序诗》和郭沫若的《女神·凤凰涅槃》,可称为异曲同工,二位诗人的思想追求和表现技巧,何其相似!凤凰“涅槃”之后,更生了,是在烈火中更生了,“死了的光明更生了”,“死了的宇宙更生了”,烈火烧掉了污秽,带来了光明,得到了永生!《凤凰涅槃》表现出的诗人感情是慷慨激昂的,诗人的形象是在黑暗中点燃火炬,高歌猛进。《红烛·序诗》所表现出的诗人感情,则是诗人正在噙着痛苦的泪水,歌颂红烛的牺牲精神,诗人的形象,则是在黑暗中悲愤交炽,沉着奋战。二者都是为了一个目的,争取光明。郭沫若的《女神》中有火,一多的《红烛》中,何尝没有火?尤其在他后来出版的《死水》中的火,有如火山爆发时喷出的冲天大火。《红烛》中有几篇表现海外游子眷恋祖国的诗篇,像《太阳吟》《忆菊》《孤雁》等都是的。闻一多在异邦美国,把自己思念祖国之情,向着“火一样烧着的太阳”,尽情地倾诉了出来,竟要“骑着太阳”,“每日绕行地球一周,天天望见一次家乡”!身在异邦的闻一多,为了改变中华民族被歧视被凌辱的地位,把希望寄托在祖国的富强昌盛上。他把这种情感都铸在赞美祖国、怀念祖国的诗篇中,《忆菊》是最有代表性的一篇,他写道:闻一多对庄严灿烂的祖国的希望,如同“未放、将放、半放、盛开的菊花”一样,意境深邃,诗味隽永,表现了一腔赤子之情。闻一多不仅“赞美我祖国的花”!而且“赞美我如花的祖国”!对于一位流落在“太平洋彼岸”的“不幸失群的‘孤雁’”来说,他多么希望自己的祖国快快地昌盛起来呀!他在“人间天堂”的美国,把自己比作是“一个不幸失群的孤雁”,他当时的一种孤独、悲凄,以及出国后的失落感,尽在这一形象的比喻之中。生活在“苍鹰”中的“孤雁”,“霸王领土”上求知的“孤客”,怎么能够不思念自己的祖国呢?何况在回首国内时,看到那些“弱者的鲜血”正在被“霸王”们吮吸着,于是,他呼吁:后来闻一多终于为了向同胞“拼着寸磔的愁肠,泣诉那无边的酸楚”,揭露帝国主义“腥臊屠场”的罪行,愤然提前回国了。《红烛》出版之前,梁实秋曾为其作序,序中阐发了闻一多的文艺观。闻一多在一封给梁实秋的信中说:“在《红烛》序里宣布我的信条,我看现在可以不必。恐怕开衅以后,地势悬隔,不利行军,反以示弱。若是可能,请劳驾收回序稿,或修改或取消均可。千万,千万!”《红烛》初版时,确实未收梁实秋那篇序,梁实秋的那篇未公开发表的《红烛》序,到底是些什么内容呢?暂时已难以考查。此外,《红烛》出版后闻一多对印刷中的错误,表示不满,当年的11月,他在给胞弟家驷的信中,抱怨说:“排印错误之多,自有新诗以来莫如此甚。如此印书不如不印。初出头之作家宜不在书贾眼里。人间乃势利如此,夫复何言!”
*本文原标题《 红烛》,选自《闻一多的故事》,李思乐著。来 源:浠水县融媒体中心 闻一多纪念馆
责任编辑:盛小华 校对:韩菁
点击文末“阅读原文”,进入“云上浠水”看新闻!
点亮“在看”,为秀美浠水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