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夕 ·来历
除“夕”,迎接幸福祥瑞!
除夕,又叫“岁除”,意思是“除旧岁换新岁。”
相传,古代有一只叫“夕”的四角猛兽,每逢冬季,它便会为了寻找食物去附近的村落大肆破坏,居民不堪其扰。
后来,有一个叫“年”的孩子,说“夕”害怕红色,只要村民在大门外悬挂红色的布条,它便不敢入内。
除夕傍晚,这个叫“年”的孩子只身将“夕”引出,村民将刚刚收割的“竹节”扔进火堆,火堆立刻发出噼里啪啦的爆裂声,将“夕”吓跑。
于是每年的腊月三十,人们都要准备爆竹来驱赶“夕”,在门口挂上红色的物件来除“夕”。
如此,便可让“夕”一整年不再来,迎接幸福祥瑞。
除夕 ·年夜饭
年夜饭是除夕的重头戏。
早在南北朝时期,我国就有年夜饭的习俗。南朝梁宗懔于《荆楚岁时记》记载:“岁暮家家俱肴蔌,诣宿岁之位,以迎新年,相聚酣饮。”
年夜饭也叫团圆饭、团年饭、合家欢,是家庭一年到头最看重的一顿饭。一家人团团圆圆围坐在一起,享受着难得的欢聚和亲情。
年夜饭是很讲究的,每一道菜品都要有吉祥的寓意。首先要有凉菜、热菜。
热菜要有鸡、有鱼,寓意“吉祥如意”“年年有余”。这条鱼不能在除夕夜吃完,一定要留下一点,才全了这句吉祥话的好意头。
其次,花样上要有炒、有炸、有蒸、有煮,以示对新年的重视,期待来年生活富足。
再者,数量上也讲究,家里人数不多,可以做五个或六个,寓意“五经魁首”“六六大顺”。家里人多,也可以做九个十个,寓意“长长久久” “十全十美”。
除夕 ·守岁
晋代官吏周处《风土记》中记载:“除夕,达旦不眠,谓之‘守岁’!”
据说,古时候燃灯通宵守夜是为了把所有的晦气、邪瘟赶跑,以守护一个吉祥如意的新年。
而到了现在,守岁除了赶走晦气,也成了庆祝新年到来的一个必不可少的仪式。
除夕夜,是中国人的团圆夜、不眠夜。一家人相聚在一起,相守在一起。等待着旧年的逝去,守望着新年的到来。
除夕夜,是一年中唯一一天孩子晚睡却不会被家长批评的日子。这一晚,灯火通宵不灭,一家老小坐在一起喝茶、聊天、守岁直到天亮。
守岁,就是在新旧交替的节点上,珍惜团聚的时间。
岁者,光阴也,古人特意选中这个带有交替意味的夜晚,用以审视平时被人们忽略了的时间。
我们就是在一年又一年的通宵守夜里,期盼着新年的自己的成长,祈求着新年一家人的平安顺遂。
这一场盛大的守望,寄托了我们对新年所有美好的祝愿和想象。
除夕 ·祝福
今日除夕,岁之尾
月之尾,日之尾
岁终却又年始
新旧相交之际
川川给大家送祝福!
祝您和家人
多喜乐,常安宁
新年胜旧岁,岁岁常欢愉!
蛇年大吉、幸福安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