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P18冲锋枪,在中国被称为“花机关”,第一款投入实战的冲锋枪
提起冲锋枪想必大家并不陌生,而且冲锋枪的历史也是由来已久。世界上第1款真正投入实战的冲锋枪,是由德国制造的MP18冲锋枪。当年德国枪械设计师施迈瑟,设计了一款专门针对近距离战壕内作战的武器,命名为MP18。
这款枪械的诞生,奠定了之后60年间的冲锋枪指导思。当年德国为了打破堑壕战的僵局,德国人首次冲锋枪应用到实战,因为在当时的冲锋枪射程较近,而且发射手枪子弹,威力和精度相比于手动步枪相差很远,被认为没有什么优势。
然而德国人凭借冲锋枪,采取的创新性的步兵渗透战术,在战场上收的奇效。几十名装备冲锋枪的士兵深入到敌人阵地内部过后,破坏敌人的指挥系统以及炮兵阵地,类似于现在的特种作战,在战场上获得了出其不意的效果。
MP18冲锋枪采用自由枪机原理,开膛待击的枪机,这也是世界上第1次采用这种枪机结构的冲锋枪。枪身重量4.18,枪身长度832毫米,枪管长200毫米,枪身结构对精度要求并不是太高,所以导致精度并不是多么理想。
采用开膛待击的方式能够有效快速的散热,因为在连续射击时由于枪管过热,经常会导致枪械故障,这样的设计可以保证在战场上的连续射击能力。这款枪械的保险设计比较原始,是通过拉到后方位置卡在拉机柄槽尾端的卡槽内实现保险,跟现在的步枪相比有较大的差异。
而且在战场上非常不保险,经常会受到震动或者跌落,导致拉机柄从卡槽脱落,意外发生走火的情况。在供弹方式上,通过横插在枪身左侧的双排直形弹匣供弹。在后期服役的时候,德国军方坚持要使用容量为32发的蜗牛型弹匣供弹。
因为当时德国装备的鲁格P08手枪,就是采用这种弹匣供弹可以通用。然而采用这种侧面32发弹鼓供弹,就会遇到一个问题,那就是枪栓的重心发生了变化,在战场上使用时显得非常笨拙。而且由于供弹机构比较复杂,经常会出现卡弹的情况。
所以在一战结束后,MP18冲锋枪又被改回了,容量20发的直形弹匣供弹。在弹药方面直接采取了鲁格手枪发射9毫米巴拉贝鲁姆手枪弹,采用全自动的发射方式,射速为每分钟500发,有效射程150米,对于近距离的战壕战来说非常合适。
为了避免连续发射时枪管过热,这款冲锋枪的枪管外部有,一个布满散热孔的套筒。MP18也曾流入到中国境内,由于枪身上的套筒,中国士兵还给它起了一个独特的名字“花机关”。在中国战场上也是被大量的山寨,投入到战场上弥补了中国战场上火力贫瘠的缺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