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克州女声关注我们吧!
心理学上有个被称为“暗示效应”的现象,即人们在无意中接受其他人发出的信息,并据此作出反应。通常,人的年龄越低,受到心理暗示影响的程度越高。孩子通常会相信父母说的有关自己的话,并将其变为自己的观念。
因此,在养育过程中,父母切忌以负面的言辞评价孩子——不断重复的负面暗示,很可能变成现实,成为孩子身上的问题。
孩子是很多父母每天重复的事情,比如,提醒孩子别闯祸、上课不要再玩橡皮,考试时别粗心大意……父母反复强调的初衷是希望孩子能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认真仔细,但是,这类提醒既表达了父母对孩子担心,也掺杂了消极信息,让孩子觉得自己在父母眼里麻烦不断,是糟糕的孩子,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对自己的认知。
面对孩子一时表现不佳,部分家长片面地评价:“你怎么这么笨啊,什么事都做不好。”“你是猪脑子呀,这么简单的题也错。”反过来,再用这些标签解释孩子的种种行为:“你从来不动脑筋,真笨,学什么都费劲。”这样的暗示多了,孩子自然也觉得自己笨,而且,每搞砸一件事,他就在内心强化一次。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钱志亮表示,父母爱给孩子贴上各种各样的标签,这些标签夸大孩子身上的某一特质,以偏概全暗示孩子:你就是这样一个人,没救了。
孩子自我认知的形成,直接受家庭的影响,年龄越小,越容易把父母的评价看作自己的真实状况。当我们以“你就是什么样的”句式评价孩子时,意味着他今后无论怎样做都无济于事,孩子也会这样认同自己,将自己限制在这些条条框框里面,不断放大和强化自己身上的问题,成为限制他的咒语。久而久之,这样的暗示会让孩子产生自卑感和挫败感,甚至影响他们的学习和社交能力。
一些家长不相信孩子的能力,甚至误导孩子。比如,女生学理科不如男生学得好,这种不分个体差异的武断评价,实则暗示孩子:“你的理科成绩也就这样了,我们对此不抱希望。”这往往导致一些女生在几次数理化考试成绩不理想后,相信女生学不好理科课程是正常的、普遍的,因而对自己学习理科的能力失去信心,轻易放弃努力。
类似给孩子能力设限的情形在生活中有很多。有的家长经常抱怨孩子:太内向、胆怯、不爱说话……于是,孩子上课时从不主动发言,对于上台演讲或表演等活动更是能躲就躲;被定义为运动能力差的孩子,平时更喜欢安静的活动,上体育课敷衍,运动会上更难见到他们的身影。
父母要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孩子,放弃“你为什么不”“谁让你”“怎么又”这类破坏式交流方式,代之以建设性的沟通方式,如孩子对地上的纸屑视而不见,可以说:“这么多纸屑,咱们怎么能让房间干净整洁呢?”正面的语言带有明确的指导,能产生好的结果。
钱志亮说:“当孩子出现问题时,更需要父母的爱和帮助。不管孩子早期的性格如何、气质如何,只要正确引导,孩子都能顺应自己的特点发挥出潜能。”
脑科学家洪兰教授说过:“大脑是可以被语言改变的,它会一直不停地因为外界的需求而改变神经的分配。”我们应该把正能量传递给孩子,而不是否定和打压。只有当孩子感觉更好时,他们才能做得更好。
END
来源:全国妇联女性之声
编辑:麦吾久代·孜亚
责编:车妙琴
审核:余海霞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克州女声”官方微信公众号
点击下方小程序入口,遇见心仪的他/她吧!
春光正盛 花香正浓
遇见你 遇见爱
牵手相伴共白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