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APPY
NEW YEAR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王安石《元日》
画里话年 蛇年大吉
春节,即农历正月初一,为一年之首,古时也称岁朝、元日、元旦、上日等,不仅在时间上有着辞旧迎新的重要意义,在历代传承发展过程中,不断丰富的文化内涵背后更承载着中华民族深厚的民族情感和记忆。
年俗的形成与早期农业生产后的酬神祭祀活动有着密切关系,伴随着民族融合与时代发展,内容和形式不断丰富和变化,在明清时逐渐固定下来。明代开始,侧重于描绘年节风俗活动的人物画大量涌现,成为如今我们探寻年俗渊源流变的重要途径,在“世情万象——明清画境中的众生百态”展览中(第一单元)的清张藻《除夕图轴》及明周道行《岁朝图轴》正是此类题材的典型代表,下面让我们走进画中了解一下古人丰富多彩的年俗活动。
01.
清 张藻 除夕图轴
清 张藻 除夕图轴
天津博物馆藏
张藻,清代诗人、画家,工山水、人物,画风摹古基础上受吴门画派影响,笔致细腻。画面采用了高远构图,并以河流将画面分割成两部分,水波平缓,石桥连接两岸,屋舍楼阁错落有致,烟云缭绕中树木牙槎,古柏葱郁,远山绵延起伏,一派怡然的田园风光。画中各色人物刻画生动传神,通过他们的活动向我们生动诠释了具有浓郁中国传统特色的年俗活动。
画面右下角可见门前二童正燃放爆竹,年节燃放爆竹有辟山臊恶鬼之说(《荆楚岁时记》),寓意祛病驱邪。旁侧柏枝、南天竹及冬青置于阶下,并缀以元宝、铜钱,取意富贵长寿。绕过院前的孩童视线进入屋内可见女子于供案前作着祭拜祖先的准备。清顾禄《清嘉录》载:“元旦为岁朝,比户悬神轴于堂中,陈设几案,具香蜡,以祈一岁之安。”《月令事宜》也载:“除夕祭飨,即悬真于家庭,供奉以拜节。”供桌上具香蜡、茶果、粉丸、糍糕等。祭拜时整肃衣冠,由家主率妻孥次序拜之,体现了中华民族重孝道感恩追始的优秀传统。
视线向左以屋舍为中心,屋前热闹而繁忙,有购置了春联、鱼等年物步履匆匆归家心切的村民,有幼童搀扶着蹒跚的老者前来拜年,还有抬着酒缸、扛着物什的,拿着扫帚清扫的,更着重描绘了门前一人秉烛,一人踩凳张贴门神画的场景。这些人的不同活动生动形象地反映了年俗中一些必不可少的环节:采买、打扫、拜年、贴年画等等。
此外,在色彩的使用上各家门上贴的红色春联和福字尤为醒目,现如今我们依旧保留了在春节贴门神、春联、年画等的传统,这一习俗延续至今已有几千年的历史。由秦汉时期人们悬挂刻有神像或祷词的桃木发展演变而来,后逐渐被形式多样的门神画、春联、年画等取代,但本意皆是辟邪纳福。
纵观整幅图画家通过巧妙地构图将这些年节活动串联在一起,使得绘画充满了故事性,与此作相比周道行的《岁朝图》则构图更加简洁,主旨也更加鲜明。
02.
明 周道行 岁朝图轴
明 周道行 岁朝图轴
天津博物馆藏
周道行(1573—1620),吴县(今江苏苏州)人,以绘事知名,善山水人物。此图作远山如黛,山下树木葱茏,屋舍楼阁掩映,人物活动丰富,笔墨爽利。画中老者拄杖蹒跚而来,后有侍童手捧木匣,表现得正是拜年的习俗。早在汉《四民月令》中就有关于拜年的习俗,由亲疏关系可分为投帖和亲往两种,发展至明清时拜年极为盛行。明代陆容《菽园杂记》载:“(元日)上自朝官,下至庶人,往来交错道路者连日”,(清)顾禄《清嘉录》:“男女以次拜家长毕,主者率卑幼出谒邻族戚友,或止遣子弟代贺。”拜年成为了节日联系情感的重要手段,并传承延续至今。
画中屋舍内老者们围炉而坐,炉中烧大块煤坯,谓“欢喜团”,自岁朝至元宵止,谓欢喜过年(《新年杂咏》)。晋周处《风土记》记载除夕夜,各相与赠送,称为“馈岁”;酒食相邀,称为“别岁”;长幼聚饮,祝颂完备,称为“分岁”;大家终夜不眠,以待天明,称为“守岁”。而屋中众人或饮酒作诗,相谈甚欢,或凭窗远眺,静默沉思,正是对这一习俗的反映。
画上乾隆御题诗中:“围炉献岁聚春斋,椒盏辛盘一室皆。”一句,可知年节的饮食也别有讲究。在饮酒上,此日有“辟恶酒”之俗而宜饮取意美好的椒柏酒或屠苏酒,两种酒由两种或多种中草药泡制,有祛病强身的药效,表达了人们祈盼长寿康健的美好愿望。除饮酒外,又多食五辛盘,明代《本草纲目》有:“元旦立春,以葱、蒜、韭、蓼蒿、芥辛嫩之菜杂和食之,取迎新之意,谓之五辛盘。”以五辛辟厉气,助发五藏气。画家在描绘年节活动的同时,以梅、松及寿石作补景,增添了文人意趣,令作品格调高雅而意蕴深长。
朔古及今
我们在绘画中回望传统习俗
感受传统民俗文化的博大精深与源远流长
在传承与展望中拥抱新年的勃勃生机
扫码关注
获取更多精彩内容
图文:书画研究部 刘姝伊
编辑:媒体中心 崔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