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辽”文化】第一次解放前的双辽

文摘   2024-10-03 08:48   吉林  


中国共产党


双辽历史



如果没有发掘,我们不知道,脚下这方热土,孕育多少红色密码。如果不曾走近,也不会惊叹,眼前承平气象,蕴藏多少历史风雷。双辽是一座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城市,今天,让我们继续聊“辽”文化走进红色双辽


双辽历史悠久,既沾辽水之美,又得草原之馥,自古便是游牧狩猎的好地方。早在远古“禹平水土置九州”时,就有中华民族的祖先在双辽这块土地上繁衍生息。双辽是鲜卑、契丹、女真、东胡、高句丽、蒙古、满、汉等民族的祖居之地,另外还有回族、土家族、达斡尔族、苗族、壮族、锡伯族、俄罗斯族、鄂伦春族、藏族等少数民族。


辽源、双山古代为山戌族的部落。周朝时为猃狁族的部落。秦汉时为匈奴族之地。唐朝以来属蒙古,系内蒙古哲里木盟科尔沁部左翼中旗达尔罕王旗及勒葛台亲王的领地,是蒙古人的放牧场。一些出土文物证明,这里曾是古战场。


清·嘉庆初年(1796年)从郑家屯西部沙坨地向东延至西辽河畔茫茫荒原之中,汉人郑某在其中不足十户的小聚落内设立窝堡,开设一个小小的客栈,为在沙漠与草原中旅行或狩猎的蒙古人创建一个温暖食宿的场所,蒙古人尊称郑某为郑爷。郑某以商起家,以开设旅店,方便过往行人,亦偶有过往商贩投宿,名气日广,渐为人知,逐渐扩大了与过往行人的交往,故称此聚落为郑家屯,此乃郑家屯之由来。


清·同治元年(1862年),郑家屯居民已发展到50户左右。温都尔郡王开放了郑家屯西北十公里,称为“白市”的地方做为贸易市场的预定地。温都尔郡王家族中的三喇嘛和八梅伦二人为了筹钱抵债,将郑家屯附近的郡王领地分别售出,先后将荒地放垦,居住人数、村落日渐增多,因而大量汉人从奉天、法库门、锦州等地迁入郑家屯。他们在此经商设铺或开设酒馆和旅店,当时出现初兴的景象,相继牛马市场日趋兴旺繁荣,四方来聚,成交额大增,物资内外交流,购销两旺,进一步形成了市镇,各种商业铺户随之建立,从而形成了市街地。郑家屯很快成为东蒙最大的牲畜贸易市场。同治五年(1866年)设昌图厅,郑家屯属昌图厅界内。


清·光绪三年(1877年) ,在设昌图厅和奉化、怀德、康平三县时,郑家屯属于康平县管辖。商铺逐渐增多,郑家屯已成为初兴的小集镇。奉军就在郑家屯招兵买马,扩充队伍,兼驻防此城,先后多次出兵剿匪以及平定葛根庙叛乱。


清·光绪六年六月二十四日(1880年7月30日),经光绪皇帝御批恩准,降旨照办,经奉天将军岐元许可,由达尔罕王与温都尔郡王赞助,派遣30名蒙古兵维护,把科尔沁左翼中旗和后旗的南部地方划给康家屯,设立康平县。在郑家屯设分防主簿一缺,隶属奉天省昌图府康平县管辖。当即分拨部分骑兵驻扎,或护城,或剿匪,或缉捕案犯,当地为之威慑。此郑家屯设治之始。


清·光绪二十八年六月一日(1902年8月4日) 奉天将军增祺认为郑家屯的地理位置北扼蒙荒,东阻辽源,民众日益繁多,商贾云集,就把分防主簿衙门移至康平县后新秋地方,在郑家屯设置辽源州,并把康平、奉化两县的部分地方也划归辽源州管辖。从此,郑家屯又称辽源,仍隶属于昌图府管辖。分防主薄移往康平县,划为康平县领属。


辽源州当时下设4个区,郑家屯为一区。当时的辽源州商贸相当繁荣,已有大小铺户500余家。辽源州治所辖郑家屯1街和仁复、义正、礼淑、智济、信孚5社,5社下辖138个村棚,138个屯,人口72000人。


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日俄战争中,部分帝俄援军或败军,都以郑家屯为他们进退必由之路。他们所到之处,奸淫烧杀,抢掠财物,城内外一时遭受残暴践踏。


清·宣统元年三月十六日(1909年5月5日) 郑家屯又设洮昌道,管辖范围西到通辽,北到洮南。辽源州境南北相距20公里,东西50余公里,东至哈拉巴山,北至西辽河,均属达尔罕王旗境,东循西辽河至怀德境,南至康平境,东接梨树境(原奉化),离州治南5公里左右即博多勒葛台亲王旗境。


中华民国之初,郑家屯就已发展为政治、军事和商贸重镇,也是兵家必争之地。四郑铁路通车,更加速了郑家屯商业的发展,日本人、朝鲜人也纷纷来这里开设商号。日本侵略者随之派驻了宪兵队和关东军守备队,并在郑家屯设立了领事馆。


清·宣统二年一月,于实字段内班达窝堡前双山镇设立局房。州治到民国二年(1913年),仍为昌图府所辖。同年,由于“临时大总统”发布的《画一现行各省地方行政官厅组织令》,国体变更,辽源州改称为辽源县,治所仍驻郑家屯。辽源列为二等县,隶于奉天北路观察使管辖。其疆域:东偏北57.5公里至哈拉巴山与怀德县接壤。西南57.5公里至三眼井与博多勒葛台王旗交界。再25公里至辽阳窝棚与康平县交界,东南62.5公里至罗家船口与昌图县交界,正东42.5公里至新立屯与梨树县(原奉化县)交界,迤北偏东至阎家崴子与达尔罕王旗交界,正南4公里至沙坨子与博多勒葛台王旗接界,西北与达尔罕王属温都王旗界毗连。由于分自治区域,过去州所辖的1街5社,变为4个区。后来分为8个区,下辖28个主村,158个副村。


1914年,双山县治成立,因境内有大哈拉巴山和小哈拉巴山而取名双山县,属奉天北路观察使管辖。双山县旧称采合新甸,满语为纳鲁窝集,即歌尔敏朱敦(今长岭县)之南境,属长岭府管辖。其地理位置在奉天省正北偏东203公里,至怀德界80公里,西越蒙荒至辽源界4.5公里,南至奉化界72.5公里,北界郭尔斯旗蒙荒40公里。


民国四年(1915年)改洮昌道管辖。县治所辖3区8乡,104村堡。民国十年(1921年)郑家屯到通辽的铁路开通,民国十二年(1923年)废除清朝“百家长”制度,实行区村制度。辽源县划6个区,31个村。双山县划5个区,10个村。四洮铁路全线通车,郑家屯成了中间过往车站。


民国十一年(1922年),奉系军阀要员吴俊升由洮辽镇守使升为黑龙江省督军兼省长,在郑家屯大兴土木,建起行辕,俗称大帅府(现郑家屯博物馆);奉系军阀张作霖之子,爱国将领张学良的原配夫人于凤至少年时曾在郑家屯读书,19岁时与张学良在郑家屯缔结良缘。


民国二十年(1931年),“九·一八”事变,日本关东军司令部于9月22日派出日军二十九联队从长春出兵侵占双山、郑家屯,然后在两县分别成立了地方维持会,从此,双辽变成了日本的殖民地。至民国二十一年三月(1932年3月),伪满洲国成立。3月1日,日本侵略者分别在双山街、郑家屯街成立了双山县和辽源县,日伪分别在两县建立了双山县公署和辽源县公署。辽源县划1街8村,双山县划l街9村。为伪满州洲国奉天省管辖。


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10月1日,按伪满洲国国务院勒令第5号命令,将双山、辽源两县合并,取两县县名之首字,称为双辽县,由奉天省管辖。民国三十年(1941年),日伪增设四平省,双辽县直属四平省统辖,为一级县。合并后,双辽县公署设在郑家屯。全县下属1街40村。




来源:《中国共产党双辽历史》




双辽发布
百年古镇、辽河之滨,勤劳善良、诚实淳朴的双辽儿女热忱欢迎海内外宾朋前来观光旅游、投资兴业,携手共创美好的明天。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