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更好地保护未成年,一直是个很大的话题,通过这个案件,我们看到了社会、家庭和学校在未成年人成长过程中的责任重大,如何将“严管”与“厚爱”平衡,让未成年更健康地成长,是每一人都应该深入思考的问题。
救护车的鸣笛声,划破了清晨5点的宁静,一个男孩躺在冰冷的地上,生命永远定格在了十五岁。
就在二十分钟前,这里,曾发生了一场混战。一群人混斗之际,一名白衣男子冲进附近面馆,抄起两个酒瓶,反身冲进斗殴人群。
小刘,生命定格在15岁,混战终究演变成悲剧;33岁的青年付某,人生轨迹也骤然改变。那么,这场发生在凌晨的悲剧究竟是因何而起呢?
午夜,几个年轻人在酒吧喝酒,昏暗的灯光下,隐约能看清他们稍显稚嫩的脸,几人中唯一一个稍显成熟的是一名三十多岁的光头男子。
喝酒间,这位“光头”大师兄说自己的一个朋友被人欺负了,想出口气,话音刚落,这三四个十五六岁的少年拍着胸脯保证:一定让大师兄顺了这口气。几个少年随即出了酒吧,准备与欺负师兄朋友的人打一架,于是,少年们在附近寻找起来。
由于不熟悉对方长相,几个少年在附近的餐馆酒吧挨家挨户寻找,早上五点19分,他们来到了一家面馆找人。
三名成年男子心中的不满在初次冲突结束后并未平息,双方的争执最终演变成了动手。缠斗中,未成年一方下手格外凶狠,成年人反倒落了下风。
打红了眼,急切寻找趁手工具的人就是被告人付某。
这场冲突以一次莫名其妙的对视开始,以一个少年的生命终结为代价而结束。案发后数小时,付某、胡某以及沈某等三人被警方控制。
日前,北京市第三中级人民法院开庭审理此案。综合全案证据,检察机关对三名被告人付某、胡某以及沈某提出精准量刑。
未成年人的冲动和成年人的不理智,共同编织了一场悲剧。日前,北京市第三中级人民法院判决,被告人付某犯故意伤害罪,判处有期徒刑十五年,被告人胡某和沈某犯寻衅滋事罪,判处有期徒刑三年。对于司法机关来说,案件告一段落,但背后的思考还不能停止。检察官要以最有利于未成年人原则,深刻剖析未成年人涉案原因。
本案涉及四名未成年人,最小的十五岁,最大的17岁。据了解,四名未成年人经常逃课、打架、出入娱乐场所,追求畸形社会化生活。
如何为未成年人提供好的成长环境,需“严管”与“厚爱”并重,检察机关对涉案四名未成年人进行训诫,并提供“定制式”的法治教育课程,对其进行教育;同时向其家长制发“督促接受家庭教育指导令”,聘请检察机关退休干部为家庭提供多次家庭教育指导课程,以期将迷途少年拉回正轨。
北京市人民检察院第三分院通过家庭教育指导、检察建议、行政公益诉讼等方式,促推学校、家长、政府、社会等方面形成保护合力,实现“办理一个案子、保护一批孩子”的社会效果。
通过探索建立“酒吧、KTV违规接纳未成年人综合治理法律监督模型”,检察机关经过对案件数据筛查,已发现了监督线索9条,制发检察建议3份,行政公益诉讼立案2件,监督公安机关立案3件。本案中,违规接待未成年人的酒吧,市场监督管理局对其作出了罚款一百余万元的处罚。
北京市人民检察院第三分院融合履职、协同共治,通过家庭教育指导、检察建议等方式促推学校、家长、政府、社会等方面,形成保护未成年人的合力。
编辑:赵建鑫 责编:水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