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蝤蛑”or“蝤蠓”?@乐清人,你读对了吗?

时事   2024-10-15 07:30   浙江  

  大家都在看

➤ 多位明星齐聚乐清!现场太火爆!

➤ 乐清20至75岁的人注意了!抓紧“捡漏”~










开门见山地说,蝤蛑不是蝤蠓,把“蝤蛑”写成“蝤蠓”是大错特错的原则性错误。



当然有些人认为,没必要这么较真,知道个大概就可以了,叫上几年大家叫着叫着就顺了。更有些人是压根不知道蝤蛑和蝤蠓的区别,他们只知道根据方言发音,蝤蠓叫着挺顺口,就这么着了。因此我觉得更有必要把这事给说清楚,所谓的正本溯源。

先查出处。能查到有关蝤蛑的记载最早出现在唐代。唐宣宗时期小说家段成式在《酉阳杂俎》中提到过蝤蛑,接着唐昭宗时期的广州司马刘恂在《岭表录异》也描绘过蝤蛑,两者的表述大同小异,大多是道听途说的猎奇,在读书人不多的古代,书面记载的一再加持,像“蝤蛑能与虎斗”的说法被一再渲染,几成定论。

尔后在五代时期,当时的吴越国有位叫毛胜的文学家写了本书叫《水族加恩簿》,这是本奇书。毛胜在书中借龙王的口,对吴越地区的水族做了个优劣评估,并加以册封。

《水族加恩簿》是这样介绍蝤蛑的:“复以尔专盘处士甲藏用(蝤蛑),素称蠘副,众许蟹师,宜授爽国公,圆珍巨美功臣。”意思就是说蝤蛑名叫“甲藏用”,现任“专盘处士”,是梭子蟹的副手,因为圆、珍、巨、美的特色,有功于人类餐盘,拟委任为“爽国公”。可以想象,能以“爽”字当封号的,这蝤蛑肯定是无上美味。


蝤蛑。

从这里可以看出,比隋唐晚了三百来年的五代十国,对蝤蛑的记载,已经从猎奇来到了口感。这至少可以说明,在公元10世纪,蝤蛑不但普遍叫开了,而且也已经成了海边居民常吃的物产。至于有些资料里提到夏商周上三代里已经有蝤蛑的记载,这里先不予采信。

再往后,宋明两朝都有资料写蝤蛑,尤其明人屠本畯的《闽中海措疏》,已经有了详细的描述。另外如苏轼、黄庭坚等一众名人,也在诗文里对蝤蛑称道有加。苏东坡写有《丁公默送蝤蛑》,丁公默可能永远想不到,他随手给好友送了几斤蝤蛑,想不到能成就一首流传千载的诗歌。尤其是现当代,但凡有人写及蝤蛑这个题材,都会引用这首《丁公默送蝤蛑》,以示旁征博引。

乐清蝤蛑养殖人员在收网。赵宇统 摄

后看字义。综合《说文解字》《尔雅》《广雅》等古代字书,得出的结论是:“蝤蛑,梭子蟹科的一种,似蟹而大,生海边。”在《康熙字典》中,蝤蛑被描述为似蟹而大,且有力,能与虎斗,螯能剪杀人。当下的经典辞书《现代汉语词典》《辞海》里,则只收录了蝤蛑这个词语。

由上面的书证看,起码是从唐代开始,我们习惯把一种异于常蟹的大蟹称之为蝤蛑。蝤蛑到底是什么样子的蟹呢?《辞海》释义说:“蝤蛑,即‘梭子蟹’。”又说“梭子蟹,也称‘蝤蛑’。”从《辞海》的解释看来,“蝤蛑”就是“梭子蟹”;“梭子蟹”就是“蝤蛑”。

这样的释义显然是不确切的。蝤蛑的学名是锯缘青蟹,青蟹属于梭子蟹科是没错的,因为长得像一把梭子嘛。然而由温州人来区分,那是很清楚的,梭子蟹在温州方言里有个特定的称呼叫江蟹,锯缘青蟹就叫蝤蛑。

家烧蝤蛑。梁琳 摄

不能怪辞书的编纂者,每一个人的认识总有地域限制,对名物的理解也不例外。在我看来,每一个地方的吃客其实对每一种蟹都分得很清楚,只不过称呼不同。拿锯缘青蟹来说,有的地方叫蝤蛑,有的地方叫蟳,有的地方叫蝧(拟音),不一而足。

至于蝤蛑之外还有蝤蠓,那妥妥的是瓯语方言区的误会。沈宏葆先生撰文,把这个因为发音而错写的误会解释得明明白白,因温州方言的发音接近“蝤蠓”两字的声音,所以许多人都把“蝤蛑”写作“蝤蠓”。

这个“蝤蠓”的“蠓”,是一种很小很小的飞虫,也像蚊子一样会叮咬人。夏天的傍晚,蠓停留在我们的脚腿手臂上,我们都不会有感觉,等有感觉了,它已经吸饱了血。被蠓虫叮以后,会觉得奇痒难受。沈宏葆先生称它蠓烟,或蠓虫细烟。不过我个人愿意把蠓称为蠓蝇,乐清人有一种更加形象的称呼,叫蠓蝇虮。这里的虮就是虾虮的虮,生动地把蠓虫的小给体现了出来。


点个

让更多人知道

↓↓↓

来源:乐清市融媒体中心

中国乐清
新鲜本土资讯,全面生活指南,多视角看“乐清”,不辜负每一个美好时光~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