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
刚进入腊月
阿拉塔大街两边的树上
就挂满了红灯笼
华灯初上时
明月与红灯共舞
年味一下子荡漾出来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年在每一个中国人的心里总是那么鲜活热烈,每逢岁末,浓浓的乡愁萦绕心头,那是对美好的向往,对幸福的期盼,对家乡的眷恋,对亲人的思念。再拮据的生活也阻挡不了人们对年的热情,再艰难的日子也能感觉到年寄予我们的希望。
爆竹一声除旧,桃符万象更新。年是新与旧的交替,人们总是想着尽可能地把家里的东西都变成新的,即使是旧的东西也要想方设法让它洁净如新。
所以一入腊月,家家户户都开始洗衣服、洗被褥、洗窗帘,院子里的铁丝上每天都挂满了冻得硬邦邦的衣服被单。过了腊月二十三就开始张罗着用粉土粉刷墙壁,洁白的粉土遮挡住了过去一年中烟熏火燎的痕迹,然后在耀眼的白墙上贴上新买的年画,家里一下就有了过年的氛围。过去很多人家因为穷买不起年画或买得很少,就把旧年画用和好的莜面来来回回滚一下,沾去表面的灰尘污垢,再贴到墙上去。
记得小时候家里有一幅毛主席的卷轴年画,中间的画面是火红的朝阳中毛主席站在高山松林下,两边的小轴是一副对联:“毛主席开创千秋业,红太阳照耀万年松。”那幅画挂了好多年,每年腊月我们都会用莜面小心翼翼地清洁干净,至今记忆犹新。
接着就要给窗户糊上洁白的新窗纸,然后在窗纸上贴上鲜艳的窗花,窗花大红大绿,鲜艳夺目,有花儿有鸟尽显春意盎然。大人们忙忙碌碌糊窗纸,孩子们认认真真剪窗花,温馨而又甜蜜,这样情景才是每一个人乡愁的源头。
新年纳馀庆,嘉节号长春。过年要讲究个年年有余,丰衣足食,所以吃是春节永恒的主题。
先是蒸馒头,一蒸就是整整一天,厨房向外不停散发着蒸气,进入厨房,热气腾腾的,能见度不足半米。蒸好的馒头都要点上小红点儿,在院里冻硬后便放在粮房的大瓮里,瓮里的馒头多的像小山一样。
吃的时候把冻得像石头一样的馒头拿回家放在火炉上烤,一直烤到外焦里嫰,入口香脆酥软,就上一碟咸菜或酱豆腐,无可比拟的美味。
压粉条的程序和蒸馒头差不多,一团团晶莹剔透的粉条从热水里捞出来,盘成小把在院里冻实后也放在粮房的另一个瓮里,粉条可以烩酸菜,做猪羊肉炒粉,还可以拌凉菜,都是无上美味。
妈妈还早早地把胡萝卜、酸菜、羊肉、猪肉也提前切碎,做成“酸菜蛋蛋”“萝卜蛋蛋”“羊肉、猪肉蛋蛋”,方便过年烩酸菜和包饺子用。这些各种“蛋蛋”也是要冻起来放在不同的瓮里,我小时候去粮房找东西感觉和开盲盒一样。
最让人期待的是每年腊月里父亲煮的那一锅让人垂涎三尺的大肉。锅是用淘小麦用的一米多直径的大锅,锅里煮的是猪头、猪蹄、猪肘和做爬肉条的大块猪肉。
一锅肉在各种各样调料的滋润下从一开始就散发出让人垂涎欲滴的香味,那天孩子们谁叫也不出去玩了,就围在锅边含着手指头等待肉出锅。
煮出来的猪头肉剥下来剁碎后压成了花肉,猪肘剥出肉来在过年的时候可以切成薄片下酒。剥剩下带肉的骨头孩子们就可以大快朵颐了,吃得两手都是油,有一种渗透到灵魂深处的满足感。煮肉汤放冷后就凝成了琥珀般的皮冻,一块块切下来放在嘴里,吃得不能罢手。
父亲每年还要炸丸子和酥鸡,做扒肉条,丸子和酥鸡刚炸出来就往嘴里塞,顾不上烫嘴。鸡和猪都是自己家里养的,纯绿色无污染,那种记忆中的滋味可能再也不会有了。
腊月二十三的时候要去邻村老王厚家里换麻糖,那时候家家缺钱,所以不用买而是用小米去换。邻村不远,才一里多地,老王厚家的老两口,有做麻糖的手艺,年年做麻糖挣点小钱。小土房很暗,人也又老又黑,但换到的麻糖却是白里泛黄,甜脆可口。于是回来的路上等不上糊灶王爷的嘴,就把自己的嘴先糊上了。这些年二十三的时候也会在超市里买麻糖,但永远也吃不出小时候的滋味了。
这些年,物质生活极大丰富,商场超市好吃的东西琳琅满目,只是过年的仪式感不比小时候了。不过年味还在,乡愁还在,亲人也在,麻糖也在。乐唐虞盛世,庆天地长春。生活在这样一个盛世,有这些就足够了。
文:赵晋峰
编辑:杨 昱
初审:李喜娥
编审:刘 蓉
审核:武 蓉
长按识别二维码,加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