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江区历史悠久,文化底蕴丰厚,成都母亲河由此经过,首批国家级旅游休闲街区之一的春熙路是驰名全国的旅游名片,“中国白酒第一坊”水井坊酿造了锦江区的浓厚韵味。锦江融媒联合区地方志编纂中心特此开设“锦江故事”专栏,带你穿越锦江历史长河,了解关于锦江之“最”,锦江之“美”,锦江之“奇”,传承历史文脉,品味幸福锦江。
位于当今成都锦江区的暑袜街
因曾处于华阳与成都二县的分界线
一度被老成都人视作市中心
而就在当年的市中心内
诞生了成都最早、也是第一个国家邮局
▲成都第一个国家邮局。
成都第一家国家邮局诞生
成都自古以来就是交通要道,其通信历史可以追溯到夏商时代。据《成都市志·邮政志》记述:“早在夏商时代,蜀族先民便开辟了北入关中通中原的道路,成都地区原始的通信活动也随之开始。”
而成都的邮政事业,则是始于秦代。从那时起,成都逐步建立起邮驿制度并开辟驰道通邮。汉时改邮为“驿”,成都邮驿辐射到西南、中原、岭南、西北等地;至宋代,昼夜兼程的“急递铺”使邮驿的传信手段更趋完善;元代改驿传为“站赤”,成都设有陆路、水站……
至晚清,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英国人罗伯特·赫德奏请清廷批准开办“大清邮政”。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时任北京总税务司邮政总办的罗伯特·赫德派遣了汉口邮局的杨开甲等人前来四川开办邮政。
1901年12月24日,大清邮政成都分局正式营业。办公地点就在当时的小什字街(暑袜北一街和兴隆街口)。这是当时四川继重庆、万县、宜宾后开办的第四个邮局,也是成都邮局的起始。
▲暑袜街老邮局历史旧照。图源:杨浦区图书馆
买油的多过买邮票的?
在建立邮局之前,成都地区的邮政通信主要是靠驿站和民信局。驿站主要是传递官署文书,民信局则担负传递民间私人信件。
晚清时期,成都人寄信,一般较近,就托人捎带,如果远了就找“麻乡约”。所谓的“麻乡约”是一种古老的民间送信组织,业务包括现在的快递、银行汇兑、现金押运等。所以邮局开设之初,成都市民几乎都不知道这是干啥的。有人甚至将邮局误认为是卖油的地方,到邮局买清油的人不在少数。
在这样的情况下,邮局业务迟迟不见起色,有时一天仅售出一枚1分钱邮票。这可急坏了杨开甲等人。
怎么办?杨开甲等人急中生智,在邮局门口拿着铁皮喇叭喊起了话,敲锣打鼓地宣传起了邮局。渐渐地,邮局业务才有所增长。
随着业务增长,越来越多的成都人走进这个“洋盘”的邮局。作为成都最早的服务型近代企业,大清邮政成都分局最早将规范的文书、表格、单据、挂号费等西方公司管理理念传入成都。也是在这儿,成都人逐渐接触到复写纸、彩色笔、刨笔刀、胶水等近代办公用品。
成都使用时间最长的西式建筑之一
邮局开业时,是租用的小什字口的一家公馆作为开办基地的。随着业务发展,又向附近海会寺和相国祠扩展。1902年至1932年间,邮局先后更名为四川邮政总局、四川邮务管理局。1932年和1933年,邮政大楼相继发生两次火灾,第二场大火几乎将成都邮局摧毁殆尽。后经总局批准,开始着手修建新局房。
修建新局房,邮政总局可谓十分重视。1935年3月6日,交通部长俞飞鹏专程来成都,与时任成都邮局邮务长的意大利人克法理络共同参与了新邮局房奠基典礼。
1935年3月28日新房开工,1937年底建成,全部费用高达银元40万元。同年,邮局更名为西川邮政局。这座砖木结构的大楼占地4000平方米,有防潮防火设备,房顶加筑风火墙,门窗楼板都用珍贵楠木和铁件制成,木料全部经过蒸煮,砖缝还用糯米粘结,许多房门上还饰有铜板阴形文“随手关门”四个鎏金字。
▲邮局风貌。图源:四川邮政
不仅如此,楼办公房内还设有壁炉,供冬季取暖,厕所安装抽水马桶,洋盘来不摆咯!这在当时的成都,绝对是数一数二的豪华大型工程。
邮局大楼建成后,一直由邮政部门使用,并得到了很好的保护,由此成为成都时间最早、保存最好、使用时间最长的西式建筑之一。日本飞机轰炸成都期间,为避免成为轰炸目标,邮政大楼的红瓦改灰黑色油漆。
1950年11月15日,成都市人民政府批准设成都市邮政局,办公地址就在暑袜北一街邮政大楼。
2001年3月15日,成都市政府发出通知,向社会公布首批22处建筑为成都市“文物建筑”,其中第5号文物建筑为西川邮政局旧址。2007年6月,邮局大楼又被四川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七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20世纪80年代的邮电局。图源:锦江区档案馆
锦江之最
Jin Jiang Zhi Zui
“传邮万里,国脉所系”。邮政大楼为成都现代邮政事业提供生长的根基,也为成都市民提供便捷的通信服务。小小邮局,方寸之间,见证历史峥嵘,呈现时代万千。
【参考资料】
[1]成都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成都市志·邮政志》.
[2]成都市锦江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成都市锦江区志》.
[3]成都市锦江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锦江街巷》.
[4]袁庭栋《成都街巷志》.
来源:锦江融媒、区地方志编纂中心联合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