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宁市首部国土空间总体规划获批

时事   2025-01-03 09:20   青海  

西宁市首部国土空间总体规划获批

构建“一核两轴、两屏三区”国土空间总格局

1月2日,西宁市政府新闻办公室召开新闻发布会,市政府副市长吉辉介绍《西宁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以下简称《规划》)的相关情况。
《规划》是西宁市首部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对西宁市国土空间作出全局性安排,是西宁市面向2035年可持续发展的空间蓝图,是各类国土空间保护、开发、利用、修复的政策和总纲。
2024年12月23日,《规划》正式获得国务院批复,按照国家统一部署,此次编制的《规划》结合西宁实际,以国家重大战略、省委省政府和西宁市委市政府的部署为导向,强化国土空间规划的支撑保障作用,反映了西宁发展的新特征、新要求。

《规划》在全国“多规合一”改革决策的基础上,进一步实现了主体功能区战略定位、城乡规划布局优化、土地利用规划管控政策的有机融合,实现了“一张蓝图”谋发展。
《规划》坚持了以人民为中心,以满足全省各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导向,进一步发挥省会城市辐射带动效应,应对就业、住房、养老、医疗、教育、休闲、消费等需求的多样化趋势,不断补齐公共服务短板,完善城市功能布局,为增进民生福祉、实现共同富裕提供空间保障。

《规划》紧紧围绕“一个创新基地、三个中心城市”的发展要求,充分发挥规划的引领作用,汇聚优势产业集群,保障产业发展空间的拓展,深入挖掘河湟文化价值,保障旅游发展所需空间,着力为打造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和实现更高质量的发展筑牢坚实基础。
《规划》明确西宁的城市性质和核心功能定位,确定西宁是青海省省会、西北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明确了自然灾害风险重点防控区域,划定洪涝等风险控制线以及绿地系统线、水体保护线、历史文化保护线和基础设施建设控制线。
《规划》立足于西宁特有的自然地理环境与城乡空间布局,构建了“一核两轴、两屏三区”的国土空间总体格局。提升中心城区服务能级,进一步推动南川、北川、东川等重点片区产城融合发展,构建“山水交融、双心引领、环状组团”的空间结构。筑牢达坂山、日月山、拉脊山生态屏障,加强湟水、北川河、南川河及其支流的水污染防治,保护好西堡生态森林公园,持续巩固“一芯、两屏、三廊道”的生态保护格局。拓展高原特色农牧业生产空间,发展绿色有机农牧业,保障现代都市农业空间需求。
增加口袋公园,实现“300米见绿,500米见园”
记者从《西宁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新闻发布会上获悉,《规划》始终坚持“人民城市为人民,人民城市人民建”的重要理念,在提高人民生活品质和增进民生福祉方面,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快打造有温度的城市空间、建设河湟风韵的和美乡村。
以“完善体系、增加数量、提高品质、均衡布局、弹性预留”为原则,优化公共服务设施布局,不断完善“市级—区级—社区级”三级公共服务设施体系。聚焦优良人居环境建设,完善全年龄友好的社区公共服务,优化生活圈布局,加快建设宜居社区,让人民群众生活得更舒心。同时,优化职住平衡的生活空间布局,重点在城市交通和就业便利地区布局保障性住房,促进产业与城市空间整合,形成功能复合的产业社区。

构建多级城市公园体系,优先补充湟水、南北川河两侧、主城核心区的公园绿地;结合十五分钟生活圈,完善社区级公园建设;以“见缝插针”的方式增加口袋公园,实现“300米见绿,500米见园”。建立以快速公交为骨架、以常规地面公交为主体、以特色公交为补充的公共交通体系,满足乘客多样化出行需求。依托绿地与开敞空间、河湖水系、自然和人文资源,构建覆盖市域的市、区、社区三级绿道系统,完善安全通达的骑行网络和舒适便捷的步行活动区域,提高慢行网络的连续性和可达性,为市民运动、休闲、健身等提供舒适安全的活动场所。
以推动乡村全面振兴为目标,根据不同类型村庄管控要求,分类引导村庄发展,优化村庄布局、乡村产业布局,实现村庄差异化发展。加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依据乡村生态格局、自然肌理、乡土风情等,实施乡村生态保护与修复,塑造富有地域特色及乡野气息的乡村风貌。



.大家都在看


大家都在看

西宁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任免名单

西宁这里的夜景格外迷人~

西宁这三个路口全面贯通

西宁晚报记者:张弘靓

编辑:罗延京


西宁晚报
西宁晚报是西宁市委机关报,发行覆盖全省,是青海省主流媒体。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