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宣先生曾说过这样一段话:“我原本以为才女高标,洁身自好,是一件至善至美之事;可是看到赵清阁的结局,大受刺激。独身可以,但不要因为一个男人。”
赵清阁是民国才女,她亦是老舍先生的红颜知己,为了老舍而终身不嫁,孤独终老,在别人眼里确实算是一场悲剧,可是究竟孰乐孰悲,恐怕只有她心里最为清楚。
赵清阁
童年悲惨,被迫出逃
在赵清阁十五岁的时候,她的继母和父亲给她悄悄订下一门亲事,想要让她弃学成亲。赵清阁心中自然不愿接受这种包办婚姻,她想要继续求学,可是父亲却以家中不富裕为由拒绝了她。赵清阁对自私冷漠的父亲和继母彻底寒了心,为不被强迫接受包办婚姻,无可奈何之下,赵清阁只能选择背井离乡,远赴他处。1933年,在老师同学的帮助下,赵清阁离开河南,奔赴上海,从此开始了她崭露头角的一生。
才女初长成,赵清阁展露锋芒
赵清阁和她的好友王莹
后来赵清阁被上海女子书店聘请为总编辑,担任《女子月刊》的编辑,在赵清阁的努力下,该杂志大受欢迎,22岁的赵清阁也因此扬名一时,之后赵清阁又策划出版了《女子文化》,用自己的文字传递出新女性的精神,影响颇大。除了文字才华外,赵清阁在戏剧上也有一番作为,她曾经在天一电影公司负责宣传写稿,因此结识到了剧作家左明,导演洪深,剧作家田汉等人,在他们的影响下,赵清阁亦开始创作戏剧,先后创作出《生死恋》、《花木兰》、《清风明月》等20多个剧本,以话剧的形式抒发爱国热情,激励着热血青年救亡图存。
结识老舍,互生爱慕
赵清阁(右三)和茅盾等朋友
之后赵清阁和老舍又通力合作创作出《桃李春风》,该剧上演后引起全国轰动,为此国民政府教育局还特别奖励1万元,之后赵清阁和老舍的关系就更加亲密,成为了交心人。报人刘以鬯曾经说道:“在抗战时期的重庆,赵清阁的名字常与老舍联系在一起。此时二人比邻而居,梁实秋说老舍搬到马路边的一排平房中的一间,我记得那排平房中赵清阁住过其中的另一间。”
而且这种暧昧的合作关系,已蔓延到了生活上。1943年完成剧本的老舍突然得了阑尾炎,住进了医院,是赵清阁一直守在他的身边,照顾他,可见两人当时确实是情深意笃。
为爱成全,出走重庆
老舍一家
在这两难的境界,老舍确实难以抉择,一方是兴趣相投的红颜知己,另一方又是同甘共苦的糟糠妻子。赵清阁也深知老舍的难处,她爱他,但也不想他为难,于是一切点到即止。
1945年,赵清阁决定离开重庆返回上海,临行前老舍更是赋诗一首相赠,“风雨八年晦,霜江万叶明。扁舟载酒去,河山无限情。”满含深情,却又无可奈何。
老年后的赵清阁
天各一城,为爱一生
1946年,老舍远赴美国,赵清阁一路相送。
1948年,老舍就曾写信给赵清阁,说想要在菲律宾买房子和她在那里定居。
1959年,上海电影制片厂逼迫赵清阁写一部歌颂“三面红旗”的剧本,不写就不发工资,老舍知晓此事后,骗妻子胡絜青说是外婆生病,必须前去探望,其实老舍是去银行取钱给赵清阁。
两颗心若是连在一起,又怎么会在乎是咫尺还是天涯,只要心中存着对方,便是最大的甜,会用自己的一生来守护。
1966年,文化运动开始,老舍因忍受不了诬陷,选择自沉于太平湖,以死志清白。知晓此事的赵清阁伤心欲绝,更加深了她对老舍的思念,每当老舍生辰或祭日的时候,她总会暗暗一人纪念,当读到有关老舍的文章,她都倍加关注,甚至剪下来保存,她的客厅一直悬挂着老舍送给她的《忆蜀中小景二绝》,书桌上摆放着老舍特定赠送给她的砚台。故人虽然已经不在,可是在赵清阁心里,他永远都在她的生活里。
晚年的赵清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