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书记接见!这些高校,火了

文摘   2024-09-29 17:47   山东  

“探索浩瀚宇宙,建设航天强国,是我们不懈追求的航天梦。”
9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人民大会堂接见探月工程嫦娥六号任务参研参试人员代表,并参观月球样品和探月工程成果展览,充分肯定探月工程特别是嫦娥六号任务取得的成就。他强调,探月工程成果凝结着我国几代航天人的智慧和心血,从一个侧面展示了我们这些年在科技自立自强上取得的显著成就,充分展现了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和底气。

西安交通大学人工智能与机器人研究所教授王飞、哈尔滨工业大学机电工程学院姜生元教授、武汉纺织大学校长徐卫林院士、澳门科技大学月球与行星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宗秋刚等作为参研参试人员代表受到接见。

图源:新华社

作为我国航天史上迄今技术水平最高的月球探测任务,嫦娥六号在人类历史上首次实现月球背面采样返回,为未来我国开展月球和行星探测奠定坚实基础。探测器稳稳落月,玄武岩“织就”的五星红旗在月球背面展开,“挖土”后在月球表面留下的“中”字……这一幕幕让人印象深刻的场景,见证了我国从航天大国迈向航天强国的铿锵步伐,也凝聚着众多高校科研人员的心血。

高校科研人员拼搏奉献,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坚,在科学发现、技术创新、工程实践、成果转化等方面取得丰硕成果,为我国航天事业发展、为人类探索宇宙空间作出了重大贡献。

西安交通大学

作为参研代表参加此次接见活动的西安交通大学人工智能与机器人研究所教授王飞,率领团队参与了我国载人三期空间站项目的技术攻关,及嫦娥五号、嫦娥六号任务的研制,致力于解决智能目标感知难题,保证机械手的可靠性、稳定性和适应性。“月表环境十分复杂,实际降落的结果与预测的数据可能千差万别。我们要做的就是给探测器‘兜底’,让它不管以怎样的‘姿势’降落,都能有效进行采样。王飞解释说。

最终,王飞带领团队在关键理论技术和在轨应用等方面实现了突破,科研成果入选国家“十三五”科技创新成就展,他也在2021年2月22日和2024年9月23日分别作为嫦娥五号、嫦娥六号任务参研人员受到总书记的接见。而这些成果的背后,是机器中自动保存的200多万次数据模拟记录,是凌晨三点伏案奋笔疾书的身影,更是以王飞为代表的西交大人坚持不懈的钻研精神和满腔爱国情怀。

哈尔滨工业大学

哈工大作为中国航天第一校,配合总体单位与航天工业部门,大力协同承担了一系列重要项目,攻克了多项关键技术难题。

紧密围绕世界首次月背采样任务目标,哈工大组建了由机电工程学院邓宗全院士牵头的多学科团队,与探测器系统抓总单位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开展了长期合作攻关,攻克了若干月面采样关键技术在型号产品研制、地面试验在轨作业等方面解决了若干技术难题。

面向月球背面取样返回任务新需求,机电工程学院宇航空间机构及控制研究中心团队,研制了月面采样智能支持与反演系统,有力支撑嫦娥六号钻取采样子系统月面作业操控任务决策。

哈工大科研团队在嫦娥六号月面采样地面支持中心

此外,化工与化学学院高分子化工团队研制了取芯软袋型号产品,圆满完成月壤剖面层序样品封装任务;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轻质耐热金属基复合材料团队,为嫦娥六号大型月表采样机械臂结构件研制提供了技术保障;航天学院飞行器动力学设计与仿真团队,研制了钻取子系统地面验证支持平台,支撑嫦娥六号钻取采样全流程地面演练工作;航天学院空间控制与惯性技术研究中心团队,研制成功月球探测GNC地面验证系统,助力嫦娥六号交会对接……从“广寒”探秘到月背“挖土”,从“蓝图绘梦”到“奋斗圆梦”,哈工大勇攀科技高峰,为建设航天强国再立新功。

武汉纺织大学

在月表取样完成后,嫦娥六号着陆器携带的一面由玄武岩纤维制成的“石头版”五星红旗在月球背面成功展开,这是中国首次在月球背面独立动态展示国旗,该月面国旗展示系统由中国航天三江集团联合武汉纺织大学等单位共同研制。

针对此次任务中高低温交变、高真空及强紫外辐射等极端环境要求,武汉纺织大学纺织新材料与先进加工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徐卫林院士月面国旗团队选用玄武岩材料,联合科研团队,历时近4年,攻克了玄武岩超细纤维纺丝、纺纱、织造及色彩构建等诸多国际难题,首次成功研制出无温控保护、独立动态展示的“石头版”高品质织物国旗。


武汉大学

武汉大学1999届校友、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研究员、遥感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新型遥感探测研究室主任邸凯昌也作为参研参试人员代表参与活动。

邸凯昌带领行星遥感团队,研制了预选着陆大区域1m分辨率的数字高程模型和数字正射影像图,并开展地形分析、撞击坑密度和石块丰度分析,为着陆区精细选址工作提供关键数据支撑,同时研发了高精度视觉定位与制图技术软件,在着陆点精确定位、采样点评估操作成果制图支持等方面,为嫦娥六号任务的成功实施提供关键技术支撑。

同济大学

中国工程院院士、测绘学科教授童小华领衔的“航天测绘遥感与深空探测研究团队”,由来自同济大学测绘、土木、信息、物理等多学科的成员组成,团队多年自主研究的遥感空间信息可信度理论方法,突破了航天探测场景静态要素可信度量、航天器实时动态数据可信处理和海量遥感空间数据产品可信评估难题,实现了激光三维遥感测量的质量提升。其技术方法为嫦娥六号激光三维成像系统在极短成像时间条件下实现量测级探测精度提供了重要支撑,以高可信度探测出威胁安全软着陆的月石月坑障碍。

上海交通大学

嫦娥六号任务中,上海交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复合材料研究所、金属基复合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张荻院士与欧阳求保教授团队,精心研制的升级版SiC增强铝基复合材料,以其轻质、高强度、优异的热稳定性和耐腐蚀性,被广泛应用于着陆器的关键结构与精密仪器保护壳之中,承受住了极低温与复杂地形的双重考验。

团队特别针对月球背面特殊环境,对材料性能的更高要求进行了优化升级。这批新材料不仅能够有效抵抗月尘侵蚀,提高探测器的长期运行可靠性,还为携带的多种科学载荷提供了更为精确的安装平台,其中包括与国际合作伙伴共同搭载的多项科研仪器。

北华大学

北华大学航天团队研发的月球天地一致性模拟与载荷效能评测系统持续发力,团队在疫情期间全程参与了嫦娥六号采样作业规程优化和智能化采样作业路径及遥控指令优化工作,极大提高了钻采和表采作业效率。在论证过程中,团队提出了仿生鹈鹕鸟和气体激励表取效能增强方案,探索了钻屑收集方案,为确保嫦娥六号采样作业高效顺利完成提供了智力支持和技术保障,充分彰显北华大学在服务国家重大工程的支撑能力。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嫦娥六号任务共搭载了法国的氡气探测仪、欧空局的负离子探测仪、意大利的激光角反射镜、巴基斯坦的立方星等4个国家的载荷和卫星项目。其中,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参与中法和中意国际载荷的测试、集成安装、在轨和月面监测、数据接收以及科学预研工作,是国内唯一一所同时参与这两个载荷项目的高校。此次合作,充分体现了学校在深空探测领域的科研实力。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中国石油大学采油工程专业1993届校友贺怀宇以中法国际载荷中方负责人的身份参加了此次接见。嫦娥六号任务期间,中法氡气测量仪合作团队在位于北京的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参与氡气测量仪的运行工作。这是中法在深空探测领域的首次合作,双方强强联合,使得氡气测量仪探测任务取得成功。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在嫦娥六号探秘月背任务中,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负责完成了着陆器全景相机图像压缩算法的研制,任务在资源受限下实现了性能提升。为确保“嫦娥六号”拍摄到的月球图像尽可能高质量地传回地球,西安电子科技大学ISN全国重点实验室的李云松教授和谢卫莹教授带领团队成员,针对“嫦娥六号”全景相机静止和活动图像一体化压缩的任务需求,对算法及其硬件结构进行了存储和逻辑资源优化,解决了资源、速度及可靠性约束下如何保证压缩效率的难题。

全景相机清晰地记录了,五星红旗首次在月背徐徐展开的精彩瞬间,并成功拍摄到高清晰度的国旗照片,照片在经过团队提出的核心压缩引擎处理后,穿越地月之间的浩瀚深空在地面,实现了完美复原让全世界看到了月球上那抹鲜艳的中国红。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由南航赵淳生院士团队研制的超声电机应用在嫦娥六号探测器上,用于光谱仪驱动与控制。与传统电机相比,超声电机具有响应快、精度高、噪声小、无电磁干扰等优点,此前,赵淳生院士团队的超声电机已成功应用在嫦娥三号、四号和五号探测器上,在探月工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据了解,该项目从2015年一直持续至今,团队工作人员做了大量自检和可靠性确认等方面的工作,进一步提升了超声电机的环境适应能力。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北航科研团队参与了嫦娥六号着陆器着陆冲击动力学分析,着陆缓冲机构优化设计,多探测器系统的力学分析、月球着陆起飞稳定性分析平台开发、探测器着陆缓冲试验预分析等工作,为确保嫦娥六号圆满落月返回提供了技术支撑。

北航团队研制了面向嫦娥系列的高精准飞行控制模拟系统,攻克了关键点启动、延时休眠注入等难题,保障了嫦娥六号着陆器和返回器等的准确对接和可靠运行。发明了当今世界上最大、功能最全、性能最优的月面环境模拟和钻进试验于一体的测试装备,完成月面深层采样的地面测试任务,为嫦娥六号月球背面深层钻取采样提供了有力保障。开发了高自动化、高时效性的着陆点精确定位方法及软件系统,支撑了嫦娥六号着陆点高精度定位。

澳门科技大学

月球与行星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宗秋刚是嫦娥六号核心科学家团队成员,其率领团队深入参与了嫦娥六号探月任务的科学论证,提出科学目标与有效载荷配置方案。从2005年起,澳门科技大学就积极主动参与嫦娥探月工程,在国家和澳门特区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开启了港澳高校参与国家航天工程重大项目的先河。

香港理工大学

为了支持国家首次月背采样返回任务,香港理工大学钟士元爵士精密工程教授及精密工程讲座教授、工业及系统工程学系副系主任、深空探测研究中心主任容启亮教授,带领科研团队,与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合作,为这项历史性的任务研制了表取采样执行装置。有别于之前其他国家以钻取及人手挖掘的方式采样,表取采样执行装置系统配备封装系统以全自动多点方式采样。



  

母校铸翼,追梦航天


探月工程一路走来,从孙家栋、栾恩杰、欧阳自远等科技大家,到胡浩、李东、张玉花等航天骨干,一代代中国航天人攻坚克难、牺牲奉献、勇攀高峰,他们正是总书记心中的“力量所在、希望所在”。

高校作为输送航天人才队伍的重要阵地,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作用。无数从高校走出的科技工作者,成长为我国航天事业的中流砥柱。

正如一位航天科技工作者写的那样:“纵然这世上永远没有哪一纸奖状,能写满所有功勋的名字,但这并不妨碍那光辉的丰碑矗立在记忆长河之中。当中国空间站在蔚蓝星球外划出最优雅的弧线,我们应该为自己感动。”以他们为榜样,高校持续壮大航天人才队伍,培养引领未来空天科技的领军人才,传承航天精神。


深空浩瀚无垠,人类求索无限。9月24日,国家航天局宣布,在完成嫦娥六号任务后,中国探月工程还将通过2次发射任务,为国际月球科研站打基础。按计划,我国在2026年将发射嫦娥七号,2028年前后将发射嫦娥八号。

20年来,探月工程聚焦关键核心技术领域持续攻关,高校力量也始终与航天事业发展同频共振,以科研为舟,以创新为帆,用高校智慧助力航天强国征途。让我们为每一位航天科技工作者和助力航天事业的高校,点赞!
商务合作、广告投放
请联系微信号:Xiaoluxuezhang2024

版权声明
文章来源:软科综合整理
PS:内容仅做学术分享之用,不代表科研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涉及侵权等行为,请联系我们删除,万分感谢!

蚂蚁科研
蚂蚁科研,拥有各学科名校导师200余位,可针对SCI、EI、核心、普刊等各类论文荐刊,累计指导学员超600余名,是目前国内领先的大学生科研教育培训平台,欢迎咨询~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