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怎么说呢,有的时候真的很贱。
比如很多人害怕受伤,也警惕被害,但骨子里却一直渴望着成为受害者。
很多人看上去跌在泥潭里爬不出来,但他们其实可享受在里面徜徉了。
人的个人意志有的时候是真的薄弱,他们需要借助受害者身份,来确认自我的主体性,自我的能动性。
罗密欧与朱丽叶一定是真爱吗,我不觉得,但是遇到强悍的阻力,不可撼动的权威。他们的爱反倒变得纯粹起来,坚贞起来。
真要家人祝福社会歌颂,指不定哪天他们就为了一点芝麻大点儿的破事儿大吵一架分道扬镳。
结构性的不可能也会促进爱情,比如说小三,这种角色本身就是道德上的不允许,叙事里的大悲剧。
你说小三的爱情就一定纯粹跟真挚吗,见不到柴米油盐的阶段,就永远没有经受过检验。他们的存在,不过是另一种一厢情愿的受害者叙事。
人,尤其是中国人,非常喜欢受害者叙事。
其中的本质,是人性的懦弱。
你去谈恋爱,对方告诉你,他刚从一段情伤中出来。
你可别觉得自己是个圣母可以去温暖拥抱安抚他的心,他这是在跟你发表单方免责声明。
因为我受过伤,在流泪,所以我是弱者,我爱人的能力有限,我的情绪不一定稳定,如果我犯了什么错,你必须要原谅。
喜欢主动强调受害者身份的人,往往都喜欢找圣母,找个可以无条件接纳包容他们的人。
可这世界上根本没有太多真正的内心温暖的圣母,所谓圣母也不过是一群自我价值感缺失的人,希望通过帮助他人,被他人需要,来确立自我的主体性。
一旦不被需要,他们就惊慌失措,坐立难安,他们往往看上去强势,骨子里却自卑得很。中国很多强势的母亲,就是这种角色。
说到母亲,就要说到中国人最容易面对的集体受害叙事——原生家庭。
东亚家庭,原生家庭多多少少都有问题。
条件好的,家里对他的控制欲过强。条件差的,从小容易被忽视被轻视。父母受过好的教育的,自己被要求像个机器人,没受过文明教育的,动不动就得遭拳打脚踢。
都很苦的,各有各的苦。成长啊,就是这样。人生啊,就是这样。哪有人一辈子一帆风顺。
小时候吃过的苦,可以怪父母,你现在吃的苦,可以怪谁?只能怪自己。
可人又舍不得怪自己,只能继续往前怪,怪原生家庭。30岁了还怪原生家庭,40岁了也还怪原生家庭。没准这些年,家都没回去过几次了。
由此你也知道,一个真正优秀的人,往往有很强的自我主体性意识。
所谓自我主体性,即,我可以为我的人生负责,我可以学习成长改变,没有任何环境条件可以制约束缚我。
一个有自我主体意识的人,往往是一个能够为自己负责的人,也往往是一个敢为所有决定负责的人。这样的人,适合做你的朋友,适合做你的合作伙伴,也适合做你的爱人。
人嘛,长这么大,谁没受过伤,谁没流过泪。客观上,这种伤痛有大有小,主观上,对你我其实都是一样的。
一个抑郁症患者吃到的苦,一点不必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来得少的。一个脑力工作者也不必一个体力工作者轻松的。
优秀程度不去攀比,受害程度倒总是拼个高低优劣。没必要的,人嘛,终究是蒙上被子自己跟自己过。
超越受害者叙事,超越被环境塑造命运的想象力。为自己的人生,拎起你的拳头,朝前看,向前走。
少点矫情,生活美好,你也美好。
如果你想看到更多关于我深度思考的内容,欢迎扫码关注我每周更新的付费专栏。
你将在专栏里看到:
欢迎扫码试读,购买即可加入读者社群俱乐部。
如果你需要系统地了解你的个人星盘,可以通过👇🏻方式找到我预约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