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绿釉小陶狗:飞奔而来的汉代“汪星人”

文摘   2024-11-10 19:01   山西  

汉绿釉小陶狗:

飞奔而来的汉代“汪星人”


文物名片



主角:汉绿釉小陶狗

出生时间:汉

尺寸:通长18.5厘米、通高14.5厘米

藏宝地:运城博物馆


  瞪大的双眼炯炯有神目视前方,翘起的小尾巴蜷成一个圈,双耳竖起、昂首挺胸、四肢矗立,仿佛随时在听从主人的差遣……如此活泼可爱的小狗,看起来与如今的小狗无异,但它却来自汉代——运城博物馆珍藏的汉绿釉小陶狗。


  作为陪伴性动物,猫、狗、鸟等动物早已成为人们生活中的重要伴侣乃至“家人”。狗狗作为“警犬”“导盲犬”等,更是成为一种特殊存在,是人们生活中开展“救助”“援助”的好帮手。


  这件汉代的小狗陶器,让人们看到,汉代人对狗狗的爱同样浓烈。


  从古到今,人与狗的关系一直是非常密切的。查询资料可知,约在旧石器时代,人类就已经开始对动物进行驯化,狗是最早被驯化畜养的“六畜”之一。因为具有灵敏的嗅觉和听觉、四肢有力善于追逐奔跑,狗可以快速捕捉猎物。加上它又非常听话、对人忠诚,人类在狩猎、放牧和看家护院等方面,就开始用起狗狗来。尤其是狗狗忠贞不二的品质,历来被人们津津乐道。


  狗狗还是十二生肖中的一员,称为戌狗,据说是因为戌时,也就是现在晚上7点到9点这个时间段,狗狗要为人们守夜。因为通人性,古人认为狗是很有灵性的动物,能给人带来福气和兴旺。无论褒贬,成语、俗语中也有很多带“狗”或“犬”字的。可见,狗狗影响了人们的生活、文化、风俗等各个方面。


  史料显示,汉代人们养狗之风盛行,狗的用途已不再仅仅是狩猎,而是进行了细化,有的被用来守御宅舍、看家护院,有的则是王公贵族用来田猎。


  汉代人会把人世间的很多日常器物作为陪葬品,釉陶器就是其中一种。在很多汉墓中都有陶狗,其中不少狗还戴有项圈,可谓形象生动。人们将狗置于其中,既取其辟邪之意,又希望它们能继续“守护”主人。


  仔细观察这件绿釉小陶狗,整体线条十分流畅,四肢刻画得协调自然。尤其是头部做工精细、凹凸有致、逼真灵动,凸起的小鼻头、瞪瞪的双眼、竖立的双耳,着实可爱。它的脖子戴着项圈,前胸处也有绳子,二者交会到脖子顶部,就像我们现在的遛狗绳。


  它的通长只有18.5厘米、通高只有14.5厘米,尺寸并不大,也没有太多资料显示其具体用途。结合尾巴是圆圈的状况,记者猜想,或者是能用绳子来悬挂、佩戴,或者是匠人的精心设计。不论怎样,都能让人感受到制作者对以它为参照物的狗狗的喜爱。


  查询资料得知,釉陶,也称铅釉陶。我国传统的绿釉都是以铜作为着色剂,属于铜绿釉。绿釉,是因为含氧化铜的石灰釉在氧化气氛中呈现出绿色。虽然这件小陶狗身上和四肢下方有部分釉层脱落,但仍是一件非常珍贵的汉代艺术品。


  因为灵动,这件来自汉代的小陶狗仿佛一下拥有了生命,跨越历史的更迭,飞奔到我们身边。无论外貌如何改变,它不仅呈现了精湛的制陶艺术,也诉说了人与狗关系的渊源,告诉我们狗狗是人类忠实的朋友。也因此,当看到这个两千多年前和现在一样的狗狗时,我们会倍感亲切和温暖。


  漫长的时空里,无数生命来来去去。人类以陶、铜、木等各种材质来制作动物,以笔触绘画动物,以文字记载动物……凡此种种,把它们的形象定格下来,又何尝不是愿意与动物共生共享的一种美好呢。

来源|运城博物馆


山西文旅融媒体中心
山西文旅融媒体中心官方账号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