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张学良病逝美国,儿子打开他的银行账户,被里面的余额吓一跳

幽默   2024-11-26 17:56   河南  






2001年,张学良病逝于美国檀香山。


他死后,张的儿子遵从父亲的遗愿把遗产全都捐给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当张学良的儿子打开父亲的账户余额后看到居然有6亿美元,被吓了一跳!

张学良,从东北军阀到“西安事变”的关键人物,这位曾在中国历史上扮演关键角色的将军,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 

1

在一个阳光灿烂的早晨,张学良的儿子站在父亲宽敞的书房里,眼前是一封已经泛黄的信件。
信中记录着张学良临终前的最后一个愿望:将他的遗产捐赠给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支持对东方历史与文化的学术研究。
张学良的儿子深吸一口气,轻轻地抚摸着信件,似乎能感受到父亲生前的温度和魄力。
他记得那天,父亲用虚弱却坚定的声音对他说:“我一生经历风雨,走过曲折。现在,这笔钱对我来说已无多大意义,但它能帮助那些热爱我们东方文化的年轻人。这是我能为未来留下的最好的礼物。”
张学良儿子开始处理父亲的遗产,他打开了张学良的个人账户,这一查看,却令他惊讶万分。
账户余额显示的是一个令人难以置信的数字——6亿美元!
尽管金额巨大,张学良儿子却没有任何犹豫,还是拨通了哥伦比亚大学校长的电话。
“尊敬的校长,我是张学良的儿子。我打算遵照我父亲的遗愿,将他的遗产——6亿美元捐赠给贵校,用于支持东方历史和文化的研究。”
电话那头,校长的声音充满了惊讶和敬意:“张先生,这是一份重大的捐赠,对我们学校来说意义非凡。我们深感荣幸,也对您父亲的慷慨大度表示最深的敬意。请告诉我,何时方便,我们将安排会面。”
随后的几周里,张学良的儿子与哥伦比亚大学的代表进行了密集的沟通和协调。他们讨论了捐款的具体用途、管理方式以及对学术研究的影响。
最终,捐赠仪式在哥伦比亚大学举行。
张学良的儿子站在讲台上,面对着一群学者和学生,他的声音充满了自豪与情感:
“今天,我以张学良的儿子的身份,将这笔遗产捐赠给哥伦比亚大学。这不仅是对我父亲遗愿的尊重,也是对知识、对历史的一种投资。我相信,这笔资金将帮助无数学者和学生深入了解和研究我们伟大的东方文化。”
张学良的这一行为,在学术界和公众中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

2

为何被蒋介石囚禁了50多年的张学良,还有万贯家财?
一、家族财富
张学良出生于一个充满权力和财富的家庭,他的父亲张作霖,是东北著名的军阀,掌握着东北的实权,积攒了大量文玩古宝、黄金玉器、实业田地,在各大银行也存有巨额资金。
1928年6月4日,张作霖意外死亡,年轻的张学良在丧父之痛中继承了父亲的位置,也继承了大笔财富。
二、妻子遗产
张学良的原配妻子于凤至,继承了她父亲的商人头脑,在离开张学良去美国治病期间,依靠炒股在美国赚的盆满钵满。
上世纪七十年代,她进入房地产行业,又狠狠地赚了一笔。
即使后来张学良已经辜负了于凤至,选择与她离婚,但当于凤至生命即将走到尽头时,她仍然选择将自己名下的财产全部转赠给了张学良。
三、产业变现
张学良自己也很有经营意识,在被幽禁期间,其好友宋子文一直帮他打理着产业和股份,后来这些股份全部变现,数额惊人。
张学良本人还酷爱收藏,早在年轻时,他就购买了大量的古董、字画等等,决定去美国安度晚年后,他开始拍卖。
据悉,拍卖现场人潮涌动,名贵的古董、字画多到参与竞标的人目不暇接,此次拍卖会,张学良累计拍卖了207件收藏品,总金额高达13289.95万台币
这三部分资金,构成了张学良巨额的6亿遗产。

3

为什么张学良会选择将自己的巨额财产交给美国呢?不交给中国,也不交给儿子?
以下是较为主流的几个猜测:
一、时局原因
张学良被蒋父子幽禁54年之久,直到李元首上台,他才获得自由。
李元首释放他的前提是:不能回返大陆。当时台局势复杂,所以张学良选择移居美国。
当时两岸关系处于紧张状态,如果将遗产捐赠给东北或大陆,可能会被解读为对台湾的对抗,张学良不愿意因为个人的选择而加剧两岸的紧张关系。
他认为把这笔钱交给第三方——美国的哥伦比亚大学,可能是最合适的选择。
二、保护子孙后代
张学良留下了大量的秘密资料,包括他和两党的重要的信件,他的一些手稿、信件也属于机密资料,一旦捐赠回国,会造成巨大影响,打扰家人的生活。
张学良希望子孙过平静的生活,也害怕他们因为巨富而遭人觊觎,所以将财富捐赠出去,散财消灾除祸。
三、文化研究与教育
张学良遗产中有很多明史孤本,名家字画等,但最重要的还是一些要密书信和重大历史事件的资料。
哥伦比亚大学有专门的档案馆资料,有人定期维护,而且该大学整理了早期国党的资料,这点让张学良很高兴。
哥伦比亚大学也是当时唯一开设了汉语言文学课程的大学,能助力东方历史与文化研究。

4

张学良的一生,就像一部传奇电影,充满了起伏与转折。尽管他的选择引起了争议,但这正是他作为一个复杂历史人物的魅力所在。
他的余生一直在反省与悔恨中度过,自述“立志救国,反而误国;想救民,反而害民”,愧对国家,愧对东北百姓。
他的一生,既是一个人的历史,也是一个时代的影像,留给后世无尽的思考与讨论。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