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说中国|流传千年的“计算器”——珠算

文摘   2024-10-31 12:01   北京  

亲爱的CSC校友,你知道吗?在一千年前,人们没有精密的机器,没有系统的方法,却能快速完成千位、万位的数字计算。其中的奥秘,便藏在一颗颗小巧玲珑的珠子里。


今天,我们带你来探寻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珠算的秘密。




一、珠算的前身:筹算

珠算是中国古代的传统计算方法,它与计算工具——算盘相伴而生,相互依存。珠算并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来源于中国最早的计算方法——筹(chóu)算。


在原始时代,随着物与物之间的频繁交易,人们逐渐产生“算数”的需求。于是,他们捡拾小木棍之类的自然物,来代替物品的数量。这些自然物逐渐发展成专门的计算工具,被称为“算筹”。


战国 中山国算筹

收藏于河北博物院

筹算方法十分复杂。在运算过程中,算筹被横向或纵向排列移动,这种方式难以满足人们高效、便捷的计算需求。


在筹算方法的基础上,算盘和珠算方法应运而生。通过手指简单拨动算盘上的珠子,人们能够轻松地进行加减乘除、开方等基本运算,极大地提高了数字计算效率。珠算逐渐成为人们心中的首选计算方法。


二、算盘长什么样?

中国的算盘由矩形的框架和一串串可移动的珠子组成。它与算筹在外表上迥然不同,但细细观察,你会发现二者有着微妙的相似之处。

中国传统算盘


框:算盘的四周通常由木制材料组成,这样的框架被称作“框”。


梁:木条横贯算盘,分割了上下空间,木条即为“梁”。


算珠:梁上有两颗珠子,即为“上珠”;梁下有五颗珠子,即为“下珠”。


档:竖直的小木棍将算盘分为若干个部分,这样的小木棍被称为“档”。


档位:从右至左,每档代表了一位数,即个位、十位、百位、千位、万位……


三、珠算怎么算?

在中国古代,许多店铺掌柜都会珠算,他们的手指在算盘上飞快跳跃,噼里啪啦的算珠碰撞声不绝于耳,给人一种精明强干,干净利落的形象。时至今日,算盘依然是优秀的辅助计算工具。


一张小小的算盘,为什么能历经千年依然被广泛使用?这离不开简洁而直观的珠算方法。


在中国算盘中,一颗上珠代表了数字5,一颗下珠代表了数字1,如果想表示一个数字,将相应的算珠贴近横梁即可。



例如:

如果想要表示数字3,你需要拨动三颗下珠,使其贴近横梁。

如果继续表示数字8,你需要再拨动一颗上珠,使其贴近横梁。

所以三下五除二,在珠算中表示什么呢?

随着珠算方法的不断完善,人们逐渐总结出一套容易记忆的珠算口诀,使得数字计算更加快速准确。


三下五除二不只是成语,还是珠算中的基本加法口诀。


“三”:当算盘下档有两个及以上的算珠时,人们想要获得“+3”的效果


“下五”:拨动一颗上珠,使其贴近横梁,即数学中的“+5”


“除二”:又称“去二”,拨下两颗下珠,即数学中的“-2”




示例:3+3=6

由于在操作算盘时,这个动作看起来十分利索,久而久之,人们便用“三下五除二”来形容办事迅速,行动敏捷


四、算盘的“功劳”

1970年,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卫星顺利飞天。人造卫星飞天的背后,是无数中国人夜以继日、埋头苦干的辛勤付出。

在执行任务的过程中,科研人员使用的核心计算装备是国产电子计算机。但也有部分科研人员把算盘当作辅助工具,来完成精密而复杂的计算工作。比如“东方红一号”卫星温控专家侯增祺就在初步计算阶段使用了算盘这一传统计算工具。


算盘不仅见证了中国人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更见证了中国航天人探索宇宙的新征程。



小知识:“东方红一号”于1970年4月24日发射成功,是世界上第五个能够独立研制并发射人造卫星的国家。历经54年,“东方红一号”至今仍在轨运行。



清脆的算珠响声从千年前的繁荣贸易中传来,如今又在浩瀚的宇宙中回响。


作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珠算的价值和意义远远超越了计算方法本身。让我们一起传承这份非遗智慧,共同守护人类文化瑰宝。

推荐阅读

成语故事|“胸有成竹”与“闻鸡起舞”


欢迎转载,如需转载我单位原创文章请预先联系邮箱:alumni@csc.edu.cn确认。转载不得用于商业用途,并须标明文章来源公众号:CSC校友(ID:gh_afaa09c3e5f3)。

CSC校友
本公众号由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运营,为CSC奖学金来华留学国际学生提供政策与活动资讯,分享CSC校友故事与校友资源,增进CSC校友个体与校友团体之间的紧密联系,为CSC校友职业发展提供帮助。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