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大明劫》中学习明史:明朝灭亡的三个关键因素

百科   2024-12-06 10:02   黑龙江  

导读

亲爱的读者,微信即将改版,以后只有星标用户才能收到每日的文章推送,麻烦尽快点击下方卡片,关注点击右上角...符号然后添加星标就可以了


如果要找明朝影视剧的优秀代表,电视剧首选《大明王朝1566》,而电影,汪郎以为,非《大明劫》莫属!

当然,有人说《绣春刀》、《绣春刀2:修罗战场》都可以说是近几年反应明朝历史的优秀电影,但为什么汪郎会选择《大明劫》呢?

原因就在于,汪郎作为一个历史爱好者,尤其是对明史有些自己的心得。

在观看《大明劫》时,汪郎惊喜的发现,剧中无论是人物服饰、还是人物造型,亦或者是对明军的武器、旗帜等细节展现,都非常还原明朝史实。

而最为重要的是,在109分钟的有限时间里,这部电影居然能把明朝灭亡的三个原因刻画的淋漓尽致,这一点是汪郎最为佩服的。

明朝因何而亡?众说纷纭!

汪郎以为,《大明劫》中所表达的明亡“三因素”其实是最深刻的,也是最令人深思的,即:人祸、天灾、崇祯缺乏必要的领导力。

大顺李闯军


1、人祸

何为人祸?人为造成的灾祸!

说到这里,很多人会自然的以为,明末的人祸是因为战争,是李自成和张献忠所领导的农民起义军造成的,但这只是历史呈现在大家眼前的一个粗浅的点,当然,这也不是《大明劫》所要表达的主题!

事实上,凡事有果必有因!

崇祯元年(公元1628年),轰轰烈烈的明末农民起义为何会在陕北首先爆发,才是这部剧要告诉大家一个残酷的历史真相,即:明末人祸的根本原因并不是农民起义,而是明朝地方绅士兼并土地,造成土地高度集中后导致农户、军户逃亡的结果!

流民是天下暴动的根源!

故而,这也是历朝历代为什么都会采取一定的手段限制民众自由迁徙的原因。

那么,明末的土地兼并到什么程度呢?

早在万历登基之初,张居正就对大明土地兼并的现状忧心忡忡。

谓苏松田赋不均,侵欺拖欠云云,读之使人扼腕……当国者政以贿成,吏朘民膏以媚权门。而继秉国者又务一切姑息之政,为逋负渊薮,以成兼并之私……豪家田至七万顷,粮至二万,又不以时纳。夫古者,大国公田三万亩,而今且百倍于古大国之数,能几万顷而国不贫?---《答应天巡抚宋阳山论均粮足民》

《大明劫》剧照:孙传庭痛恨缙绅兼并土地


这是大明官僚体系中的在职人员对土地的兼并,同时在大明提倡“皇权不下乡”的政治架构基础上,明朝皇权对乡村的统治依靠的是退休官员、地方名宿、有功名在身的读书人等。

他们是大明的既得利益者,也是大明社会底层统治的维护者,这些人对土地的兼并不弱于在职的大明官僚。

缙绅之家率以田庐仆从相雄长,田之多者千余顷,即少亦不下五七百顷。----郑濂《豫变纪略.卷3》

土地兼并的后果就是,耕者无其田,而耕者租赁缙绅家的田地后得到的粮食还不够缴纳田租的,加上明末的自然灾害(干旱),在这样的残酷现状下造成了粮食危机,而缺粮又产生了饥荒,农户、军户纷纷逃亡。

这些逃亡的百姓为了躲避官府的追踪,干脆揭竿起义,形成了明末农民起义。这场民变之所以在陕北首先爆发,只是这里的情况相对于全国更严重而已!

《大明劫》中的第一条暗线,“人祸”造成的粮食缺乏,也是剧中的陕西总督孙传庭在宴会上对缙绅抄家灭族的根本原因。

《大明劫》剧照:孙传庭说民心


2、天灾

何为天灾?也就是自然灾害!

当然,明末的天灾众所周知,崇祯统治的十七年间正处于小冰河时期,因为气候的异常,导致天下大旱,田间颗粒无收。

但作为大明朝各阶层的利益者并没有减免百姓的负担,反而变本加厉的催缴赋税,在灾情最为严重的陕北地区,百姓聚集在高迎祥的旗帜下开始了反明斗争。

不过《大明劫》中的“天灾”和气候无关,该剧中的“天灾”是指瘟疫,这是此剧所表达的主线,也是为了衬托剧中的主人公吴又可面对瘟疫时的医者仁心。

那么,剧中的艺术手法有无夸张?

汪郎告诉你,历史上,崇祯统治时期,这场瘟疫远比《大明劫》中所展现出来的视觉效应要严重的多,而这也成为压死大明帝国的最后一根稻草。

史载:

沿街小户,收掩十之五六,街坊间的儿为之绝影。有棺无棺,九门计数,二十余万也。---《明季北略》

在当时,面对这场横行的瘟疫,无论医者,还是患者,亦或者是大明的统治者和既得利益者,大都无计可施。

瘟疫横行下的百姓


当然,崇祯十五年(公元1642年),明末著名医学家吴又可(即《大明劫》中的主角)找到了防治瘟疫传染和瘟疫的发病原理。

邪自口鼻而入……邪之所着,有天受,有传染,所感虽殊,其病则一。凡人口鼻之气,通乎天气,本气充满,邪不易入,本气适逢亏欠,呼吸之间,外邪因而乘之……其感之深者,中而即发;感之浅者,邪不胜正,未能顿发,或遇饥饱、劳碌、忧思、气怒,正气被伤,邪气始得张溢,营卫营运之机乃为之阻,吾身之阳气因而屈曲,故为病热。---《瘟疫论》

只不过,此时的大明朝已经处于崩溃的边缘,吴又可针对瘟疫提出的防范手段和治理措施根本无法得到全面推广。

那么,瘟疫对大明帝国造成了什么样的影响?为何说瘟疫为明朝灭亡埋下了祸根呢?

在当时,崇祯十四年至十七年间(公元1641年-公元1644年),明朝处于内忧外患之中,内有李自成、张献忠的农民起义军,外有皇太极的清廷虎视眈眈。

在这样的情况下,吴又可的瘟疫防治理论得不到全面推广,瘟疫传播得不到控制,百姓面对瘟疫时只能处于等死的边缘,以致十室九空,军队也无法幸免。

而那些有幸活下来的军士也彻底失去了战斗力,根本无法抵挡李自成的大军攻城,最后京师城破,崇祯帝自缢身亡。

《大明劫》剧照:医者仁心之吴又可


3、崇祯缺乏必要的领导力

读《明史》的人,都普遍抱有一种态度,即同情崇祯的境遇,认为他是非亡国之君,却当亡国之运。

不过汪郎以为,崇祯是一个矛盾体,明亡固然有很多客观的因素,但作为帝国的最高统治者,他的责任也是不可推卸的,最重要的一点就在于:他多疑、猜忌,正是因为这个性格,间接导致了孙传庭的阵亡。

而对于孙传庭的死,史书给予的评价是:

传庭死而明亡矣。---《明史.孙传庭传》

这也是《大明劫》中的第二条暗线,即:崇祯多疑、猜忌,害怕孙传庭效仿贺人龙在关中拥兵自重,在其练兵不足的情况下,急促孙传庭出关镇压李自成,最后孙传庭战死潼关,自此,大明朝彻底失去了可以依重的长城,大明终究没有逃过这一劫!

那么历史上真实的崇祯帝呢?也是如此!

孙传庭可以说是明朝摇摇欲坠时期最后一位重臣,崇祯十五年(公元1642年),李闯攻下开封后,他临危受命,以兵部右侍郎的身份督师陕西,期间诛杀了拥兵自重的贺人龙,消除了关中不稳定因素。

孙传庭像


但他面临的困境在于,秦军为新募之兵,本身缺乏训练;而且缺饷,需要实行明初的屯田以安军心。

既已败归陕西,计守潼关,扼京师上游。且我军新集,不利速战,乃益募勇士,开屯田,缮器,积粟,三家出壮丁一。火车载火炮甲仗者三万辆,战则驱之拒马,止则环以自卫。---《明史.孙传庭传》

但这一切需要时间,却被崇祯拒绝了。

当然,崇祯拒绝不是因为他等不起,主要是因为他听信了谗言,即:孙传庭驻军潼关,目的是养寇自重。

关中频岁饥,驻大军饷乏,士大夫厌苦传庭所为,用法严,不乐其在秦。相与哗于朝曰:“秦督玩寇矣。”---《明史.孙传庭传》

因为前有袁崇焕引后金军入关的嫌疑,后有贺人龙拥兵自重的存在,这就激起了崇祯帝多疑的性格,故而孙传庭扼守潼关,养军、练军的计划无法实现,不得不在皇权的催促下仓惶出兵,最后兵败阵亡。

而这,也让汪郎扼腕叹息!

《大明劫》在这一点上,对崇祯这一人物形象刻画的非常成功。

《大明劫》剧照:崇祯对孙传庭猜忌


汪郎说:

一部优秀的历史影视剧,必须经得起受众对其所展示的历史细节的考究,更要对历史充满足够的敬畏,这一点,《大明劫》做到了。

当然,明朝的灭亡远不止该剧所表达的这三种因素,事实上,明亡是在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下促成的。

但汪郎以为,在崇祯统治的十七年时间里,因为党争的加剧,使得以崇祯为首的明廷中央在面对土地兼并造成的人祸时无法断腕,瘟疫横行产生的天灾时无力治理,才是明亡的真正原因。

而崇祯的用人肚量、识人之能等不足,只是加剧了明末危机的用剂而已,并不能作为明亡的主要因素。

诸公以为如何?

【我是江东汪郎,带给你不一样的历史视觉!坚持原创,喜欢我就请关注我吧!】

《大明劫》中的崇祯形象

【免责声明】文字、图片等素材来源网络,如侵立删

历史拾遗
以史为鉴,为现实拾遗补缺。有趣的历史故事、民间野史、古史杂谈等内容;述古道今!让您了解有趣的历史获得放松;且从历史精华的吸收掌控人生;无往而不利。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