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个世纪前半叶,久经磨难的中华大地到处都弥漫着战火的烟雾,无数热血青年纷纷放下一切投身参加了革命。在毛主席的英明领导下,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终于赢得了解放战争的胜利,结束了国内连绵近百年的战火。
新中国成立后,国内环境虽然一度好转,但是国际形势依然严峻。为了给国内经济发展争取时间,毛主席访苏之时特地向斯大林寻求帮助,希望能够有三五年的和平发展时期。
斯大林在莫斯科答应了毛主席提供一个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一转身就跑到朝鲜去鼓动金日成武力统一朝鲜半岛。于是毛主席回国没多久,朝鲜战争就爆发了,但苏联并不提供军事援助。
当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队打到鸭绿江边时,中国人民再也坐不住了。尚未恢复元气的中国人民解放军,不得不继续拿起武器去战斗,支援朝鲜人民军去对抗强大的美利坚。
热血青年唐章洪就是他们中的一员,年仅16岁的他报名参军时,新兵连的连长看他年纪小,本想把他分到后勤部。但他参加战斗的心十分坚决,于是双方便僵持下来,这是炮兵连的指导员高晋文正好路过,他十分欣赏唐章洪的勇敢与个性,就让唐章洪进了炮连。
就这样,小小少年唐章洪成为了中国人民志愿军炮兵连中的一员。此时的高晋文并不知道,他的这一决对上甘岭战役的胜利有多么重要的意义。
中国人民志愿军跨过鸭绿江
1949年10月1日 ,当毛主席在天安门城楼上告诉世界“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之后不到两小时,斯大林便从苏联发来了贺电,并且同意了毛主席提出已久的访苏要求。
一见到斯大林,毛主席便直截了当地跟他讲,中华大地经历了一百多年的战乱,如今刚成立的新中国急需要时间恢复元气,希望斯大林能够提供帮助,为中国提供三到五年相对和平的发展环境。
对于毛主席的这一担忧,斯大林这样对主席分析说:“欧洲各国都打怕了,现在自顾不暇根本不会发动战争;而日本如今的状况,想发动战争也没有实力;美国只不过是声音大,实际上没有动力发动战争的。所以不要说三五年的时间,十年八年都打不起来的。”
但是,斯大林如此分析的前提是,苏联在远东地区的利益保持目前的状况不变。而毛主席访苏最大的目标便是,重新签订中苏条约,废除国民党政府同苏联签订的条约中对中国不公平的那几个条款。
涉及到自身利益,斯大林始终对毛主席这一要求不置可否,因此主席在苏联滞留了两个多月都没有推进中苏条约的谈判。此时大洋彼岸的美国也想拉拢中国,当美国国务卿在国际媒体上表达出挑拨中苏关系的发言后,斯大林才不得不正视中国的要求。
最后,中国以承认外蒙古独立为代价,要回了旅顺、大连等港口的主权。
然而,斯大林并不甘于就此放弃苏联在远东的权益,因此他把目光投向了朝鲜。
苏联这个国家虽然国土面积辽阔,但是由于纬度颇高,苏联在太平洋这边的海岸线上的港口,每年都有很长的冰冻期。为了获得太平洋沿岸的不冻港,斯大林来到朝鲜,鼓动金日成发动对韩战争来统一朝鲜半岛。
当金日成来到北京对毛主席说明斯大林这一提议时,毛主席对此提了反对意见,他认为此时统一时机并未成熟。但是,在苏联的主导下,朝鲜战争还是爆发了。
朝鲜半岛原本是一个统一的国家,但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时,美苏两国正处于两极对抗状态,在他们的主导下,朝鲜半岛以北纬38度线为界,分属于两种意识形态的国家。
双方都想发动战争来统一朝鲜半岛,但美苏两国当时并无多大的开战意愿,于是竭力压制双方的开战意愿。
当斯大林为了自己的利益放弃反对金日成开战时,朝鲜半岛又陷入了战火纷飞之中。然而,当美国组织的联合国军队开到朝鲜半岛时,苏联却未向朝鲜提供军事帮助,金日成只好向中国求助。
就这样,刚脱下军装不到一年的彭德怀总司令又重新穿上军装,带领无数中国人民子弟兵开往了朝鲜战场,16岁的少年唐章洪和他的四川老乡黄继光都在这一军队中。
从菜鸟少年到“杀敌百名狙击手”第一人
黄继光堵枪眼,董存瑞炸碉堡,这些志愿军的故事因为入选了小学语文课本,使用同一本语文书的这一代人都对他们的故事耳熟能详。
无数有名或者无名的中华儿女,都将自己的热血和生命留在了鸭绿江另一边的土地上,包括毛主席的长子毛岸英也是牺牲在异国他乡的朝鲜半岛。
牺牲的战士有他们的勇敢,活着的战士也有他们的无畏。
唐章洪和黄继光都被编入第15军45师135团,黄继光去了通讯连而唐章洪在炮兵连。刚入连队后,唐章洪被分到了1班,随即便进入了炮兵知识的培训中。
由于上过几年学,唐章洪有一些基础知识垫底,所以听到老师讲到几何学、三角函数的知识时听起来并不费力,而同班其他没怎么读过书的听老师讲课都跟听天书一样。与此同时,唐章洪也十分用功,无论是吃饭还是上厕所,无时无刻不在背射表。
培训了三个月之后,他们这一批学员便算是出师了,连队派他们出去实地演练一番。于是,1班班长带领唐章洪和另外两名战士,一行四人出去实地操练。
他们把目标选在了阳地村,因为这儿是敌人的补给库,如果能摧毁敌人的粮草库那对他们将是十分大的打击,如果运气好点炸了他们的炸药库,那就更好了。
于是,他们四人来到阳地村对面的一个山坡上,找到一颗大松树在下面把炮架好,然后就在那儿等着敌人出来。等看到有一队敌人出来后,他们打出了实地操练的第一弹。
然而,响声过后敌军的炮弹就朝着他们飞来,一下子就把那棵松树的树冠给削掉了,他们四个都被炸起的土给埋住了,有一位战友当场牺牲了。初战受挫并未使唐章洪因此沮丧,反而激励他思考最佳对敌策略,思考过后他有了新想法。
战斗的时候要选一个隐蔽的地方,此地不仅能给大炮选一块游击的地方,而且要有可供战士们藏身之处。
把大炮架好后,要同时在周围拉上好几个假炮位,这样打一炮出去后就拉响边上伪装的手榴弹,然后自己藏起来,这样不仅能够最大程度的保护自己,还能吸引敌军的炮火浪费他们的子弹。
采用这个方法,唐章洪在此后的两个月内,一共打出了73发炮弹就消灭了101个敌人,同时还炸翻了敌军一辆车,是全团第一个获得“杀敌百名狙击手”称号的战士。
唐章洪的骄傲战绩,让连队指导员高晋文十分高兴,一直称他为“我的宝贝疙瘩”。这个宝贝疙瘩一战成名,引起了135团团长的注意,团长将他调到了团部,由团部直接领导。在上甘岭战役前夕,唐章洪就被安排在了上甘岭前线的战场上。
上甘岭战役的43天
在朝鲜的中部有一座五圣山,这座山位于三八线以北,整体地形就像一个张开的手掌那样,南边是五个高地,在拇指和食指的后面有一个小山村,这个小山村只有几十户人家,叫上甘岭村。
当时以美军为首的“联合国军”装备十分先进,敌我双方实力对比十分悬殊,但即便如此,战争打了半年之久依然处于胶着状态,于是双方计划进行和平谈判。
当时战场上的优势比较倾向于朝方,为了赢得谈判桌上的主动权,“联合国军”驻韩司令范弗里特向联军总司令克拉克建议美军采取“摊牌行动”,利用己方炮火方面的优势,在五天之内拿下五圣山,为美方在谈判桌上赢得主动权。
但是,中朝联军更加重视五圣山的重要性,此地一旦失守,敌军跨过山头之后将进入一马平川的平原地区,届时我军将无险可守。因此,守住五圣山对于中国人民志愿军而言,是一个只能胜利不能失败的战斗。
于是,就有了敌我双方在上甘岭地区长达43天的拉锯战,这场战争还创造了一个新的名词——“范弗里特弹药量”。
据有关资料显示,“联合国军”在这一战役中的弹药量,超过了美军作战所允许使用弹药量限额的五倍,有个山头被敌军的炮火硬生生削低了五米,但却没有让递进如愿以偿。
在这僵持的一个多月时间里,敌军把山上山下的所有水源全部污染了,只留下几个干净的水源,就是等着引我军过去,好一举消灭掉。就是在这样缺吃少喝的艰苦条件下, 志愿军死守着阵地绝不退后一步,最终打碎了敌军的如意算盘。
在上甘岭战役中,敌军的炮火太过严密,空气中始终弥漫着硝烟和迷雾,但有了前面五个多月的作战经验,唐章洪早已将五圣山一带的地形烂在心里了。
他不但了解敌人会在哪个地方集结,也十分清楚敌军将从哪个斜面进攻,因此虽然在战地看不到对面的情形,但是他的大炮始终能够准确地落在敌人的脑袋上。
因此,唐章洪的炮弹被战士们赞为“长着眼睛的炮弹”。在上甘岭战役期间,他被敌军的炮火攻击得昏睡过去两次,每次醒来第一句话都是:“我们的炮呢?”第二次昏迷了20多分钟,最后战友给他打了一针吗啡才让他醒了过来。
唐章洪清醒过来之后,顾不得处理自己身上的伤口,便马上又投入到了战斗中。有一次在接连射击了200多发炮弹后, 炮筒已经滚烫滚烫的了,这时候需要马上用水给大炮降温,不然炮弹有可能在炮口引燃炸到自己。
但此时情况如此紧急,战士们水壶里面的水都喝光了,又不可能马上去找水源去接水。唐章洪急中生智,把自己的军衣脱下来给上面尿了一泡尿,然后把军衣裹在了大炮的炮筒上降温。这样做是十分危险的,搞不好就会炮毁人亡。
此战到了最后,唐章洪和身边的6个战友一共只剩下了26发炮弹,他给其他战友每人发了一枚,给自己剩下了20枚炮弹。当时他们已经决定了,如果到了最后时刻, 每人拿着一发炮弹去和敌人同归于尽。
就这样,唐章洪靠着自己不怕牺牲且英勇无畏的精神,最终挺过了上甘岭战场上那艰难的43天,与中国人民志愿军一起打退了敌人的进攻,守住了五圣山这几个高地。
据相关资料统计,唐章洪在整个上甘岭战役期间,一共打死打伤了敌军420多人,破坏敌军物资更是不计其数。
战争结束后,他被中国人民志愿军总政治部级“特等功”一次,在全部240万志愿军中,获此殊荣的特等功臣只有85人,唐章洪对此战役的贡献之大可见一斑。
退役后的唐章洪
抗美援朝回国之后,唐章洪回到了自己的四川老家,被分配到中科院在成都的分院开始研究军事情报学,最终成为了一名情报专家。
他在上甘岭战役中使用20式82毫米大炮,如今这架大炮静静地躺在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中。与他的大炮一起躺在博物馆里的,还有他参战期间所获得的所有勋章、奖状和有教育意义的实物。
当有人问他,为什么不把这些东西留在身边做个纪念时,他是这样回答的:“一切荣誉都归属于人民,也应该服务于人民。”
他在回国后一直有一个心愿,那就是想要再见自己的恩师高晋文一面,这个愿望一直没有实现。直到2016年,在电视台《等着你》栏目组的帮助下,这对分离半个多世纪的老人终于又见面了。
重逢之后,高晋文面对这位已然八十多岁高龄的老人,依然亲切地称他为“我的宝贝疙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