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年的春节慰问品
文 | 向贤彪
军营生活有太多难忘的记忆。那些年的春节慰问品,无论是一封慰问信、一幅自绘画还是一件小礼物,都深深地印刻在岁月的年轮上,成为恒久的温暖和激励前行的动力。
20世纪70年代初,我入伍来到驻云贵高原某工程团。新兵训练期间,正赶上元旦、春节。一天,团政治处干事余海忠赶到我们新兵团二营六连,带来一个鼓鼓囊囊的礼包。当时,我在连部当通信员,忙问余干事:“这包里装的是什么呀?”余干事说:“都是驻地中小学寄的慰问信、送的慰问品。”指导员熊占国让我接过礼包,分发到各班。
我兴冲冲地打开礼包,眼前呈现五彩斑斓的景象:有慰问信、贺年卡、手工小制作,还有用小袋装的核桃、红枣和点心。我拆开一个信封,看到一个孩子绘制的水粉画《长城》,远景是绵延的长城,近景是一排列队持枪的解放军战士。我又打开一张手工制作的贺卡,山清水秀的风光图案中写着一段话:“解放军叔叔,感谢你们的坚守和付出,换来了我们宁静的村寨、美好的生活。我长大后也要像你们一样,当一名解放军战士,保卫伟大的祖国!”
我将这些饱含童趣和深情的慰问品,一一分发到各班排,并传达连长、指导员的指示:晚上的班务会内容就是“以什么样的行动回答亲人的关怀”。战友们展读着一封封慰问信、欣赏着一幅幅画作、品尝着一袋袋小吃,军人的自豪感、荣誉感油然而生。入夜,不少战友在灯下给学校老师和同学回信。除了表示感谢外,更多的是汇报自己的训练成绩,表明以英模人物为榜样、立志当一名好兵的决心。
记得1973年春节前夕,正在出差的我,接到团政治处书记李玉寨的电话,告诉我在遵义市第二中学寄来的慰问品中,有一个包裹注明要我亲启,问我是否认识寄包裹的人。我想了一下,回答说“不认识”。几天后,我出差回来,李书记把包裹送了过来。我轻轻地拆开包裹,里面装着一双软底黑面的布鞋,配有绣花鞋垫,其中一只鞋垫下面藏着一封信。打开一看,内容是这样的——
我是遵义市第二中学二年级的学生,名叫林书红。我的奶奶名叫罗义琼。她上个月在报纸上看到您发表的一篇文章,题目是《情满乌江》,追忆了当年红军强渡乌江时,为红军提供渡船支援的几位老船工。其中一位船工林铁山,就是我的爷爷。奶奶读到这篇文章后激动不已,连连说:“好,好,新一代军人没有忘记红军,没有忘记当年帮助红军渡江的人。”奶奶当年和寨子里的姐妹们为红军做过鞋子,现在又捡起了这个活儿。这段时间,她紧赶慢赶,做了十几双鞋,这一双鞋指名要送给您。奶奶还说,现在眼神不好了,做的鞋子不像当年那么好看、结实,让您莫嫌弃……
读着林书红同学的信,抚摸着罗奶奶做的鞋,我感慨万千。后来,我将这封信、这双鞋捐给了团史馆。再后来,我收到林书红同学的信:“奶奶去世了,临终时留下一句话:‘我走后,男人都要学会扎竹筏,女人都要学会做鞋子,好支援咱部队打胜仗。’”
记忆在时光中停留,情感在时光中延伸。后来,我们团从云贵高原调防到福建省邵武县(今邵武市)。那一年春节前夕,因与地方一些部门还没有接洽好,团领导正在为春节供应犯愁时,县支前办的同志主动找上门来。一场现场办公,不但解决了年货供应问题,而且地方政府和人民群众慰问子弟兵的“福袋”也被送进军营。
县商业局送来了食品礼包,里面装着年糖年饼;县卫生局送来了温暖礼包,里面有保温杯、驱寒茶、防冻药品;县妇联送来了“妈妈礼包”,里面装着街道“妈妈”们编织的围巾手套、绣制的鞋垫;县新华书店送来了一包包精神年货,里面有官兵喜爱的中外名著……县支前办也送来了特殊礼物——保温桶、保温饭盒。
那天,支前办的同志到机关谈完事情后,坚持要到连队和施工现场去看看。团首长陪同他们来到一处施工现场时,官兵们正在用午餐。他们便走上前去摸摸连队送饭的竹箩筐,尝尝战士们碗里的饭菜,觉得有些凉了。这情景,让支前办的同志心里不安。他们回去后立即开会研究,决定为施工连队赠送保温桶,为官兵送保温饭盒。那段时间,我正在二营十连挂职,也收到一个保温饭盒,由外包装和内胆组合而成,盛满饭菜可以保温很长时间。饭盒上印着一行字:“送给最可爱的人:好好吃饭,积蓄能量!”朴素的话语,深情的关爱,温暖着每一名官兵的心,为国防施工贡献青春的激情不断高涨。为此,我在日记本上写下自己的感受:“寒冬腊月不觉冷,保温饭菜暖人心。亲人关怀鼓斗志,国防施工为人民。”
时光如织,岁月如梭。一转眼,几十年过去了。那些年的春节慰问品及其背后的故事,一直铭刻在我的心间。想起慰问信中那些温暖的话语,想起手工制作的那些生动的贺卡,想起拥军鞋细密整齐的针脚,想起那滋养我们身体的袋袋食品,我的心中就有一种激情在奔涌,暗暗告诉自己:这辈子当一回兵,值了!
公众号每篇文章最后的
青海省军区国防教育 “云端”之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