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市房管局在2016年公布了一份历史建筑保护名录,其中包括了位于新津县的侯宝斋故居。这份名录不仅仅是对建筑的保护,更是对历史遗产的珍视与传承。侯宝斋故居之所以入选,原因不仅在于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和保护价值,还在于它所承载的深厚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侯宝斋故居建于清光绪初年,是一座典型的川西民居。故居的建筑面积为120平方米,占地面积500平方米,原为四合院布局,采用单檐悬山式屋顶和小青瓦屋面,其穿斗式木结构以就地取材为特点。这些建筑特点不仅体现了川西民居的自然生态和建筑工艺,还为研究清末民居提供了宝贵的样本。建筑中的砖雕宝顶、木雕花窗、柱础、地脚石上都有精美的图案,这些细节无不展现出四川传统建筑的独特魅力。
侯宝斋故居不仅在建筑上有着重要的研究价值,其背后的历史人物侯宝斋更是赋予了这座建筑更深远的历史意义。侯宝斋,字帮富,生于清咸丰元年(1851),是新津县人。尽管家境贫困,侯宝斋从小便展现出了非凡的领导才能和反清决心。他年轻时从事私盐贩卖、背桐油、漂放木材等生计,之后加入哥老会,被推为新津县城哥老会“新西公”的龙头大爷。1904年,他召集哥老会首领,组成“四方同志九成团体”,并被推举为总舵把子。
侯宝斋在四川保路运动中扮演了重要角色。1911年,保路运动爆发,侯宝斋成立了川南保路同志会,任会长,并号召哥老会首领集会,共商举义大事。在他的领导下,同志军与清军展开多次激烈交战,并参与了围攻成都等重要战役。他在新津保卫战中,带领同志军英勇对抗清军,显示出卓越的军事才能和坚定的革命信念。然而,最终由于清军的强力反扑及内部叛变,侯宝斋被杀害于1911年10月18日。
侯宝斋故居不仅是一个建筑遗产,更是那段风云激荡的历史的见证。保路运动作为辛亥革命的重要导火线,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而侯宝斋作为运动中的英雄人物,其故居自然承载着这段历史的记忆与荣耀。通过保护和研究侯宝斋故居,我们不仅能够更好地理解那段历史,还能从中汲取前人不屈不挠的精神力量。
侯宝斋故居的保护和研究,既是对建筑艺术的尊重,也是对历史文化的传承。作为成都平原民居的一个样本,它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理解川西民居建筑特点的窗口。川西民居普遍采用穿斗式木结构,注重与自然环境的和谐,以及建筑的实用性和经济性。这种建筑风格不仅具有独特的美学价值,也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在现代城市发展过程中,历史建筑往往面临保护与发展的双重挑战。成都市通过名录的形式,将这些建筑纳入保护范围,体现了对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视。这些建筑不仅是城市的文化名片,也是城市的精神地标。保护这些遗存,不仅是为了保存物质上的遗产,更是为了延续城市的文脉,传承历史的记忆,让后人能够从中感受到历史的重量与文化的厚度。
总之,侯宝斋故居不仅是一个建筑样本,更是一个文化符号。通过对其建筑特色的研究和历史背景的探讨,我们能够更深刻地理解川西民居的建筑价值和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保护这样的历史遗产,是对过去的尊重,对文化的传承,也是对未来发展的责任。通过这些努力,我们能够更好地构建一个既有历史积淀又有现代活力的城市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