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着总书记的足迹看和美乡村|长出幸福的盐碱地

文摘   2025-02-02 09:15   北京  

中国有14亿多人口,悠悠万事,吃饭为大。18亿亩耕地红线是我们死守的底线,每一亩、每一分、每一寸耕地都关乎中华民族的生存安全,都无比珍贵。然而,我们还有一组数据,中国有大约5亿亩盐碱荒地和影响耕作的盐碱地,其中可被改善的盐碱地超过2亿亩。如果这2亿亩盐碱地都被成功改造为沃野良田,就意味着我们的“粮食安全”期许将更加稳妥,意味着关乎中华民族生存安全的耕地能够在存量中做到增量,意味着我们建设中国式现代化国家的步伐将更加铿锵有力,当然也意味着那些坐落在盐碱地上的村庄将更加富足。

2023年5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风尘仆仆地来到河北省黄骅市旧城镇仙庄片区,考察盐碱地综合利用、旱碱麦种植推广及产业化情况。在这里,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开展盐碱地综合利用,是一个战略问题,必须摆上重要位置”。

当时,那片土地上的旱碱麦已经灌浆,饱满娇嫩的麦穗在微风中水灵灵地摇曳,绿油油的麦浪在平展展的大平原上铺向天边,呈现出一派接天连地无穷碧的葳蕤繁盛。

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仿佛春风春雨,温暖滋润着这片焦渴了几千年的盐碱地,让这片贫瘠的土地升腾起富饶的希望。




起势:搭建四梁八柱

河北沧州,位于京津之南,渤海之滨,自古就是农业重镇。耕地面积、粮食播种面积、水产苗种繁育总量、苜蓿面积、土地流转率均居河北省第一。

然而,千百年来,盐碱地始终隐痛般困扰着沧州,制约着粮食生产。全市盐碱耕地面积408万亩,占全市耕地面积的1/3,涉及运河以东7个县(市),其中以黄骅市为最多,达117.02万亩。

“盐碱地上吃饭难,瓜菜半年粮”。苦咸地上的老百姓世代和盐碱地抗争,可是,直到新中国成立初,这里的旱碱麦亩产也不过100斤。人们望盐碱地而兴叹,盐碱地成为阻碍沧州人奔赴幸福生活的最大障碍,综合利用盐碱地也成为沧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必须攻克的一大难题。

习近平总书记的沧州之行给当地干部群众以巨大鼓舞,初夏的沧州大地生发出磅礴的力量。沧州市委、市政府多次召开会议,认真学习领会总书记关于盐碱地综合利用重要批示指示精神,在思想上形成共识:坚持理念创新、管理创新、产业创新,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坚决做好盐碱地特色农业大文章。他们迅速成立工作专班,市委书记、市长挂帅,以提升盐碱地综合生产能力为目标,以试点建设为引领,以平台建设为支撑,打响对决盐碱地的攻坚战。

那段时间,沧州市委书记、市长、分管副市长一次次带队赴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农业农村部汇报工作,争取政策支持。“沧州”二字被历史性写入了中办、国办文件,在《关于推动盐碱地综合利用的意见》(中办发〔2023〕44号)中明确提出,“支持河北沧州等地开展旱碱麦种植及产业化推广”。沧州被列入全国盐碱地综合利用试点,黄骅市获批农业农村部、财政部支持的盐碱地综合利用试点县,黄骅市、海兴县被列为河北省盐碱地综合利用试点县,全国盐碱地农产品加工与综合利用研讨会等全国会议也相继在沧州召开,沧州成为全国盐碱地综合改造利用的先行区和示范区。

沧州市农业农村局党组书记刘俊义告诉记者:“我们建立了周报告、月调度、定期督导制度,有效推动重点工作的落实。大家夜以继日地调研,做计划、赶方案,每个人都很兴奋,因为终于可以好好整治一下盐碱地这个千年顽疾了,每个人都做好了打硬仗的准备。”

沧州市农业农村局局长段勇(右)在沧县姚官屯镇查看旱碱麦越冬苗情。

既然是“打硬仗”,当然要制定严谨的“作战计划”,沧州相继出台《沧州市盐碱地综合利用方案(2024—2025年)》和《沧州市盐碱地综合利用规划(2024—2030年)》,确定了“一基地、一园区、四体系、多样板”建设重点。“一基地”即创建国家盐碱地综合利用技术创新中心旱碱麦特色产业创新基地。“一园区”即创建渤海新区黄骅市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四体系”即建立健全以旱碱麦为重点的盐碱地特色农作物育种、种植、推广、加工体系。“多样板”则是在相关县(市)建设8个盐碱地综合利用样板。

激情有了,目标有了,框架也搭起来了,沧州人民出征了。

助势:科技是第一生产力

沧州有2600年的旱碱麦种植史,一代又一代沧州人从未停止过与盐碱地的斗争,但因科技水平低下,方法简单粗陋,效果并不理想。新时代的中国要建设农业现代化国家,科技是第一生产力。

为“征服”盐碱地,一代代农业科技工作者奋斗不辍。图为上世纪70年代,谷子育种专家朱秀华在盐碱地里工作。

新世纪以来,沧州利用大型收割机等机械,实行秸秆覆盖(能有效减少地表蒸腾,抑制盐碱上升)、起垄覆膜(可提高地温,集雨蓄水,规避盐碱),对盐碱地进行改造。此外,还制发了《沧州市建立完善盐碱地轮作休耕模式的指导意见》,确定了“苜蓿—旱碱麦—玉米轮作”等10套主推轮作休耕模式和10项技术指导规程。轮作方式既治理了盐碱,还可以提升农民收益。沧州近5年耕地质量等级从6.98提升到6.47,提升了0.51个等级,旱碱麦的产量也在稳步增长,桀骜不驯的盐碱地正被逐渐驯服。

2023年以来,沧州陆续建成四个“国字号”平台:国家盐碱地综合利用技术创新中心旱碱麦特色产业创新基地、国家旱碱麦农业标准化区域服务与推广平台、中国农科院农产品加工与营养健康研究院(沧州)、绿色食品(绿色优质农产品)高质量创新发展全国技术中心。有关盐碱地研究的全国优质科研力量向沧州汇聚,形成强大合力。

2024年12月,记者走访了位于黄骅市的中捷农场试验田。因为秋播时墒情好,地里的麦苗长势喜人,绿油油的冬小麦已经分蘖。中捷农务局局长李国峰喜滋滋地抚摸着茁壮的麦苗向记者如数家珍地介绍:“这边是我们2024年新审定的3个旱碱麦新品种,有沧麦18、泊麦20、吴旱015,那边是我们已经广泛推广的主要种植品种,有捷麦19、捷麦20、沧麦6002和沧麦6005……”

李国峰还向记者介绍了他们的技术“法宝”:“我们的专家天天盯在田间地头琢磨旱碱麦,研发了旱碱麦‘六步法’种植技术,即品种选择、重施底肥、缩行增密、精细播种、重度镇压、春季肥料水溶追施等,确定了35项主推技术规程,实践证明这些技术的效果都非常好。我们的品种和技术已经推广到天津、山东等地的滨海区域和新疆等地。采用我们的种植规范,一些品种在新疆因为有充足灌溉,亩产可达1000斤,比我们本地种植的小麦产量还高,我们这边一般亩产520斤。”

攻克盐碱地综合治理利用是一个全球性难题,沧州迎难而上。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沧州改良品种,选育适宜在盐碱地上生存的品种,即“以种适地”;土地是农业的依托,沧州改良土地,抗旱减盐,健全完善地方标准,发布实施了《黄骅旱碱麦生产技术规程》《滨海盐碱地水稻栽培技术规程》等6项省级标准,以及《高粱盐碱地杂交制种技术规程》等14项市级标准。推广应用条台田改良、覆膜穴播、秸秆深埋还田隔盐、暗管排盐等技术,不断提升盐碱耕地地力,实现“以地适种”。他们让土地和农作物实现“双向奔赴”,最大限度实现盐碱地综合利用。

为了把这些写在白纸黑字上的好技术真正推广到田间地头,沧州启动“十百千”专项行动,即组建10支专家队伍定期走村串镇,举办上百场活动,将技术送到上千个村庄,手把手指导会农民群众。

在科技人员的努力下,沧州的盐碱地盐碱程度持续下降,旱碱麦产量不断增加。2023年,旱碱麦平均亩产490斤,较上年增加44.8斤;2024年,平均亩产520斤,比上年增加30斤。苜蓿、冬枣、高粱等盐碱地特色作物种植面积不断扩大,分别发展到23.6万亩、12.5万亩、9.5万亩。为国家粮食安全作出突破性贡献的同时,也带动了农民增收。

在连日的走访中,记者见到了当地许多科技人员,他们长期和土地打交道,和农民打交道,看上去甚至有些土里土气,已经完全融入了当地环境之中。沧州市农林科学院旱作节水所副所长肖宇就是其中之一。

40岁的肖宇自小在城里长大,她热爱自己的专业,热爱土地,风吹、日晒、雨淋的工作环境不仅没有浇灭她的热情,反而让她越来越萌发出对土地的敬意,对农民的敬重。

肖宇(右)在田间指导农户管护旱碱麦。
2013年,肖宇进入“渤海粮仓科技示范工程”团队,看到农民在盐碱地里一颗汗珠摔八瓣地劳作一年却收获甚微,她很是心疼,下决心一定要帮助农民。她和团队夜以继日地工作,研发出春玉米起垄覆膜种植技术,保墒,避盐,增产效果显著。

2014年沧州旱情严重,使用该技术的农民却获得玉米大丰收。朴实的村民不会说漂亮话,他们拉着肖宇的手,不停地说“谢谢”。

2023年,肖宇所在团队研究出旱碱麦后期追肥方法,又研发出配套的农机设备,彻底解决了一直以来旱碱麦后期脱肥难题。用了该技术的黄骅市李子扎村村民王淑平在旱碱麦大丰收后,蒸了一大锅旱碱麦馒头送给肖宇。肖宇说“这辈子都没吃过那么好吃的馒头。农民质朴的表达方式是对我们工作的最高奖赏”。

风吹麦浪,秋收冬藏。国家粮食安全、农民持续增收正是来自无数个像肖宇一样普通农业科研工作者的默默努力和守护。

走势:延伸产业链条

2024年12月,在黄骅市旧城镇仙庄片区的面花非遗工坊里,20多名村民正在忙于制作、打包面花(花式馒头),空气中弥漫着新鲜小麦特有的淡淡香气。镇里的干部李颖为记者介绍起当地面花的历史:“过去旱碱麦产量太低,旱碱麦面粉是个珍贵东西,村民平时根本舍不得吃,过年时才用它精制成各种花式馒头,用来祭祖或当年礼互赠。如今,黄骅面花(包括制作技艺和模具)已成为省级非遗。”李颖还告诉记者,“这个工坊是一个农民合作社,主要目的有两个,一是带动村民增收,二是保护传承传统面花制作技艺。”

一直在外打工的村民小王,因为婆婆生病,2024年11月底辞工回村,正愁没有收入,面花工坊向她伸出了橄榄枝。小王是个巧手媳妇,本来就会做面花,进工坊后迅速进入工作状态,一天干六七个小时,能挣100来块钱。“政府想得多周到,这里活不累,还能照顾我婆婆,比在外打工强。”小王一边娴熟地制作着精美的面花,一边和记者攀谈起来,“原来我们面花的保存技术不行,只有7天保质期,都卖不出河北省。现在我们市农科院研发出了新的保存技术,延长了保质期,我们制作的面花也可以卖到北京、天津和周边各省份。市场大了,我们就有活干有钱挣呀。”

这个不大的面花工坊是沧州市培育盐碱地特色产品加工企业,发展精深加工,延长产业链条的一个小小缩影。2023年以来,沧州市新增国家级龙头企业1家、省级龙头企业2家,市级以上旱碱麦加工龙头企业发展到14家,年生产能力达到100万吨以上,年销售收入12.8 亿元, 同比增长25%。

记者走访了黄骅市地升食品有限公司,该公司负责人刘玉成向记者展示了公司的系列产品:高纤面粉、全麦饼干、旱碱麦高纤代餐粥、旱碱麦啤酒……

刘玉成在晒谷场上享受丰收的喜悦。

黄骅市常郭镇李子札村村民郭秀蕊是该公司的一名老员工。2016年入职的郭秀蕊,用自身经历讲述着公司的发展历程:“我们的面粉比一般面粉品质高,但刚开始打不开市场,公司经营还挺困难的。这些年,政府越来越重视,公司发展得也越来越好,我的工资最初只有2000元,现在已经涨到4000多元了。这几年,来公司上班的附近村民也越来越多。”

刘玉成在一边接过话茬说:“目前公司已经流转了11700亩旱碱麦地,每年付给农民的流转费有800多万元。虽然到公司务工的农民不到30人,但我们带动了好几个种植合作社,因为我们种植机械化程度高,还带动了几个机械合作社发展。没有政府的重视,根本谈不上公司发展。我个人还被纳入国家‘头雁工程’培训计划,学习了政策,学会了短视频制作、直播带货。粮食安全、乡村振兴都是国家大事,我们应该尽一份力。”
喜获丰收的农民把旱碱麦“颗粒归仓”。沈新生/摄

兴势:短板变特色

世间万事没有绝对的好与坏,上天给你关上门,就会给你留一扇窗。沧州盐碱地虽然作物产量较低,但这片土地在十几万年间,历经三次陆海演变,孕育出世界三大古贝壳堤之一的黄骅古贝壳堤,土壤蕴含丰富的矿物质,生长出的农作物品质特别好。例如旱碱麦钾含量是香蕉的2.7倍,叶酸含量高于奇异果,蛋白质含量远高于一般面粉。基于此,沧州改变思路,变短板为特色,变劣势为优势,立足盐碱地特色农产品资源,突出盐碱地产品营养丰富、绿色优质、口味独特等优势,以旱碱麦、冬枣、茴香、碱地梨等特色农产品及加工产品为重点,积极打造包含区域品牌、领军企业品牌、产品品牌“三位一体”的品牌体系,促进盐碱地特色产业提质增效。

2024年12月10日,在黄骅市南大港产业园区,记者走进以河北省农科院为技术依托单位的恒态源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的试点果蔬大棚。虽然棚外天寒地冻,但大棚里温暖如春,油亮亮的水果番茄挂满枝头,红艳艳的草莓散发出诱人馨香。摘来品尝,无论是番茄还是草莓都汁液丰沛,酸甜可口,十分美味。

黄骅市农业农村局副局长刘涛指着一套淡化盐碱水装置告诉记者:“这里一共有10个大棚,都使用了浅层地下苦咸水淡化技术,可以节约淡水100%,同时能使土壤盐分降低50%以上,移栽成活率提高20%以上。此外,我们还筛选出耐盐碱优质适宜品种10余个,解决了耐盐品种短缺问题。试种的番茄、黄瓜、甜椒、茄子、草莓等口感品质表现出色,卖得可好了!”

当地农民在面花工坊制作面花。

由旱碱麦制作的面花蕴含两项非遗技艺,传承着传统文化,也是当地村民增收的途径。

思路一开天地宽。既然咱的东西好,那就大大方方吆喝着卖。2024年,沧州在北京等地对旱碱麦等产品举办专场推介或参加展会8次,并在北京南站内外、往返京津、京石高铁以及北京公交候车亭进行高频宣传,持续打造特色品牌。“黄骅旱碱麦”被列入中国农业品牌目录2024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名录,“黄骅冬枣”“黄骅苜蓿”成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南齐茴香”“碱地梨”等多个盐碱地特色农业品牌相继涌现。

2024年9月19日,沧州特色农产品品牌运营公司注册成立,11月22日,沧州市盐碱地产品品牌管理协会正式揭牌,特色品牌宣传推广如火如荼。协会甫一成立,就组织5家龙头企业参加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百余款“沧州农品”在农交会上闪亮登场,其中旱碱麦面食、特色果蔬等盐碱地特色产品更是稳居“C位”,夺人眼球。

沧州盐碱地特色产品火了,综合效益迅速提升,全产业链产值达到136.1亿元。品牌效应推动区域特色采摘、品牌农业产业的发展,滨海盐碱区“特殊区域+特有技术+特色品牌”的沧州盐碱地设施农业高效高质生产模式日臻成熟。

2024年12月10日,沧州召开旱碱麦产业发展研讨会。各路专家、大咖齐聚一堂,为沧州旱碱麦产业发展把脉开方。在沧州市常务副市长刘勇的发言中,沧州盐碱地特色农业产业发展蓝图华丽铺展:“下一步,我们将针对我市盐碱地改造弱、特色农产品品牌影响力低、产业链条短等问题,坚持理念创新、管理创新、技术创新、产业创新,大力发展盐碱地特色适生作物种植和特色农产品产业化。进一步提速种植推广,到2025年底,旱碱麦种植面积要达到200万亩,亩产力争达到600斤,建成旱碱麦种植及产业化推广示范区和优质高效盐碱地特色农业示范区;进一步强化品种培育,努力培育一批优质旱碱麦、蔬菜等耐盐碱品种,到2025年底选育抗旱耐盐碱作(植)物新品种要达到3—5个;进一步促进盐碱地特色产业提质增效,到2025年,市级以上区域公用品牌发展到10个,市级以上领军企业品牌发展到13个,特色产品品牌发展到20个……”

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沧州盐碱地,曾经的贫瘠之地、不毛之地,在新时代曙光的照耀下,在勤劳智慧勇敢的沧州干部群众手中,正焕发勃勃生机,正长出富饶,长出幸福,为农民增收发力,为乡村振兴助力,为国家粮食安全开辟新路径。



来   源:《中国乡村振兴》杂志2025年第3期‍‍‍‍
总监制:姚卜成
监   制:韩世雄
编   辑:张琼文

中国乡村振兴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