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丨古道西风冷月
1
这两年的社会风气,真是……
我以前以为要举报别人,起码得有过硬的证据,但现在,质疑就行了。被举报之人反而需要自证。
我以为审判一个人有无罪,是法院的事。法院在出判决之前都只称这个人是“嫌疑人”不是“罪人”,但在网络上,任何一个人都可以给他人定罪。
我以为,一个正经的报道,是需要采访双方当事人和第三方,且第三方的取样要科学,而不是只听信一番的说辞,但现在,多少报道只采访完一方,就立马发出来了。
整个一个给人的感觉是“劣币驱逐良币”,天天在搞“逆淘汰”。@晏凌羊
2
人总是对最亲密的人最残忍,太近的距离会制造一种错觉,仿佛我们理所当然有权要求对方为我们做任何事,而无须考虑对方的心情、感受与需求。 @陈果
3
破除同质化和内卷的有效方法之一,就是回来做自己。原本每个孩子生来都是原创、孤品,有着独一无二的天赋、个性和热爱,只要能活出自我,本身就所向无敌了。受制于认知局限,非要把自己内卷成赝品和山寨,与别人争个高低,反而会失去独特性和不可替代性,变成同质化者和跟随者。@王人平
4
过度强调努力,强调拼时间,容易让我们逃避思考和选择,忽视感受和方法。影响孩子成功的因素其实很多,努力之外,天赋、性格、教育、家庭、资源、运气,甚至时代都很重要。理解了这一点,就知道我们能做的只是托底,能帮助孩子成为身心健康、人格独立、自食其力的人,就已经很好了。@王人平
5
每个人都在讲止损的重要性,但做到、做好止损的人却很少,原因很简单,只是因为人有与生俱来的损失厌恶,而厌恶动机的优先级远高于正向激励,简单来说,我们为了撤销厌恶所付出的执行力远超我们为了获得什么而投入的。
因此,学会止损本质上就是规训一种近乎于本能的自我冲动。什么是止损呢?简单来说就是“输得起”,输了就是输了,接受已经输了的事实,而不是惦记着自己已经投入的。反过来讲,我们无法止损的本质是因为我们“输不起”,尤其是在我们已经输了很多的情况下,我们希望赢来一次翻盘,或者说,至少得到足额的补偿。
但现实的逻辑并不是这样运作的,一件让你投入无效的事情,大概率会在很长时间里一直无效,你可能等不到那个可以赢来逆转的周期,即便等来了,你失去的可能也远多于你能赢回来的,止损需要一种明鉴得失的智慧与果决,在你意识到应该止损时。
其实任何事情都一样,股票、打牌、婚姻都不外如是,做出决断应当只考虑当下和未来,而不是历史和沉没成本,只要你还在关注沉没成本,你的沉没成本就会越来越高。即便你侥幸赢回过几次,但只要你还在长期博弈,那就是一个必输的结局。@崔庆龙
6
一个显而易见的悖论是:使我们存活下来的东西,往往也是妨碍我们发展的东西,比如基因、语言。妨碍我们发展语言组织能力的东西,不是别的,正是我们日积月累习得的语言本身,要破除这种障碍,除了要意识到抽象之梯,更重要的是要有一种回撤的自觉,回撤到语言被层层限定或过度发挥之前的状态,用一种相对更原始、更纯粹的方式使用它。
这种方式,就是提问。能提出好问题的人,注定有与常人不一样的命运。对外部世界的疑惑和惊奇塑造了我们的生存结构,所有话语背后都有一大堆问题在牵引,正如今天的学科体系本质上是一堆特定问题域下的答案集,我们的自我认知根本上也是由一系列答案构成的,我们将自己浸泡在各种似是而非的答案中,才勉强寻得了生活的确定性。《关于说话的一切·抽象之梯与问题之锤》@汤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