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北美留学生观察
姜萍事件始末
回溯姜萍一夜成名的那天。
除了数学,报道中还提到姜萍还热爱服装设计。
她认为数学与服装设计有着密切的联系,特别是她最喜欢的偏微分方程(PDE),与服装设计中的对称性和美学有许多相通之处。
她常常在服装作画时获得设计灵感,这些灵感有时正是来源于数学。
在王闰秋老师的鼓励下,姜萍报名参加了阿里数赛。
“如果学习服装设计是我的plan A,那探索数学世界便是我的plan B。”她希望自己在数学和服装设计两个领域都能有所成就。
据报道,研究生毕业后,王闰秋很想继续攻读博士,但因为英语差了2分,最终没能如愿。
虽然没能实现读博的愿景,王闰秋在教书育人之外,依然保持着自身对数学的热爱。
成为姜萍的伯乐,更是因为他从姜萍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
“我觉得,姜萍身上可能会有一些自己的影子,我也在想,如果当初遇到一位好的引路人,我的人生会不会有所不同。”
然而,姜萍的故事,大概率不能像《心灵捕手》那样,有一个美好的结局。
中专女生一夜之间成为全民讨论的对象,又在接下来的进阶赛事后完全没了消息。
一种声音开始甚嚣尘上——整个黑马事件就是一场“骗局”。
支持这种论调的人相信,中专女生数学竞赛逆袭,是通过“特殊手段”和“现象营销”制造出的假象。
他们眼中的事实是,没有什么大隐于市的数学天才女生,只有看不见的幕后推手。
有人说,“姜萍这事,没有结果,就已经证明了结论。数学是最难作假的、骗子远离的领域。还有女性为之辩护吗?”
有人步步紧逼,讽刺拉满。
“每日一问:阿里巴巴达摩院什么时候公布成绩?不能埋没数学天才姜萍。”
甚至有人阴谋论:姜萍是其导师王闫秋的“工具人”。
从普通中专女生,到红遍全网的教育届黑马。
当双脚重新落回地面,眼前的风光和以往一样,却又已经截然不同。
17岁的姜萍,已经经历了大部分人一生可能都不曾有过的关注量和大起大落。
上至人民日报,下至大大小小的媒体,当所有媒介都在大力传颂姜萍的故事时,姜萍就已经被推至风口浪尖。
达摩院官微截图
17岁的中专女生打破世俗偏见,站上了一票顶尖名校生才有的高度。
这是大众最喜闻乐见的逆袭故事。故事背后的潜台词是,野草也有锋芒,普通人也有力争上游的机会。
虽然大部分人做不到,但存在即合理,存在即切中大众的爽感。
也正因此,当姜萍落回地面,重新成为“凡人”,这样的事实会让原本关注她的人更加难以接受。
姜萍的成绩已经不止代表个人,在很多人眼里,那是中专生崛起、女生能学好数学的典范、甚至是中国教育的希望。
如果姜萍本身是清华北大中科院学霸之流,有扎实的底子,或许能接得住这样的厚望。
但姜萍没有这样的背景。
除去阿里全球数学竞赛成为黑马外,她只是一个学服装设计专业,外加热爱数学专业的普通人。
比大部分普通人有更高的数学天资,发挥好的时候甚至能压过一些名校生,但事实也仅此而已。
一次成绩突围,不代表她次次都能在这种规模的比赛中突围。
更多网友愤怒的点,从来不是姜萍考没考好,而是这背后是否存在“人为操作”?
是否有人在利用“中专女生黑马事件”达成某种目的和获取利益。
大部分人怒的是,所谓的“欺骗”。
如今最终调查结果出炉,
姜萍的爆火果然是一场师生合作的舞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