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纳豆
来源:十点读书(ID:duhaoshu)
在网上看过这样一个帖子:
一位妈妈,和朋友周末带着孩子们去爬山。
路边小摊上的哨子,成功吸引了孩子们的兴趣。
妈妈们询问了价格,老板说要15块钱。
就一个塑料口哨,这肯定不那么值。
所以,一位妈妈当即就说:“不买了,15块钱,网上能买一大把。”
听到这样的说法,两个孩子当即就垂下了脑袋,小嘴里还不停嘟囔“妈妈,这个贵吗?”
尤其是,看到其他小朋友纷纷下单,吹出来的声音里,似乎全是开心和得意。
他们在那一瞬间,连爬山都没了兴致。
出门在外,遇到一些小玩具,孩子想要,家长觉得不值,其实很正常。
但是,你和孩子,对于金钱的看法,本来就不是一个站位。
如果你不能和孩子开诚布公地谈钱,不仅会扫兴,还会在不知不觉中把孩子养成“穷人”。
而有远见的家长,则会利用每次花钱的机会,帮孩子树立正确的金钱观。
错误谈钱
会毁了孩子
如果你是上文的妈妈,会怎么做?
相信,有妈妈会说,不当家不知柴米贵,当然能省则省了。
还有妈妈会说,千金难买孩子高兴,孩子想要啥,给Ta买就好了。
其实,这两种方式都没错。
真正错的是,你和孩子谈钱的方式。
1.哭穷
网友@阿离 说,自己从小,听父母说得最多的话,就是哭穷。
“这次给你交学费,我们家底都掏空了。”
“你喝的水吃的饭,都是我们卖苦力挣来的。”
“为了给你交补习班的钱,我和你妈只能吃馒头了。”
但阿离家的条件,并不差。
父母两人,都在做地产生意,算不上大富大贵,也是个小康家庭。
但是,他们之所以不断哭穷,只是觉得,这样可以让阿离变得勤俭节约。
只是,小时候的阿离,却不知道父母的良苦用心。
她很长一段时间都觉得,不能挣钱的自己,是个废物,是导致家庭穷苦的“罪魁祸首”。
2.抨击
有些父母,愿意哭穷,有些父母则会另辟蹊径,来打消孩子的诉求。
有个叫壮壮的男孩,想参加学校里的机器人社团。
只是,加入这个社团,需要交一笔不菲的费用。
男孩鼓起勇气,在爸爸面前开了口。
爸爸听了孩子的话,面上露出为难的神色,开始苦口婆心、旁敲侧击劝孩子:
这个什么机器人课,学了也没啥用啊。
看看你上次的成绩,考得也不怎样啊。
你现在这个状态,就别想那些杂七杂八的事了。
……
本来是家里没办法为孩子承担费用,但这么一说,却变成了孩子本身的问题,实在令人扫兴。
3.装阔
还有一种家长,和孩子谈钱时,走向了另一个极端——非常阔气,孩子要多少钱都给。
即使家庭拮据,只要是孩子要的,也要拼了命去满足。
邻居家聪聪的父母,就是如此。
有一次,他和朋友玩耍时,看到了某儿童手表的广告。
聪聪说:“我回家和我爸说,让他给我买!”
另一个小朋友说:“这个表几千块呢!”
结果聪聪却说:“不就几千块吗?我爸我妈说我想怎么花就怎么花!”
也许聪聪的爸妈确实比较有钱,但这种看似“阔气”,实则让孩子对家庭的经济情况一无所知。
今天他能觉得几千块是小钱,或许明天他就能往游戏里几万几万地充值。
穷不可怕
可怕的是心穷
知乎上有个这样的问题:
家长总是哭穷会对孩子有什么影响?
有个回答一针见血地指出真相:
最大的问题是让孩子变得自卑、敏感、偏激。
其实,不止哭穷,在萌芽阶段,所有错误的金钱教育,都会给孩子的成长留下一定的隐患。
因为,心理学有个概念叫“锚定效应”。
父母就是孩子感知世界的第一把锚。
哭穷,就是抛下自卑短视的锚;抨击,就是抛下自我否定的锚;装阔,则是抛下不知轻重的锚。
比如,上文提到的阿离。
因为父母哭穷,她长时间陷入了内疚敏感的境地。
有很长一段时间,她只想快点儿长大,不再花父母的一分钱。
而每次花钱,都会让她思忖是不是自己错了,活得一点儿也不尽兴。
而备受打击的壮壮,从心底里觉得自己的需求是不合理的。
因为,老父亲句句没有提家里不方便,句句的潜台词都是:
你的愿望是不合适的;
你不配参加什么社团;
你不好,你很糟糕;
……
这样的回应,会让孩子慢慢地去习惯性压抑自己的愿望。
而聪聪,虽然还没犯什么大的错误。
但是,他在花钱的时候,会在潜意识中,只把钱当成一串数字。
他会觉得,这串数字的增减,完全都和他没关系。
他所需要满足的,只是自己的物欲。
这种情况,很多时候,会让孩子不知感恩,无法适应社会生活。
所以,真正毁掉孩子的,从来不是家境当下如何,而是父母如何选择。
还记得《奇葩说》里学识丰富、思维敏捷的哈佛学霸詹青云吗?
其实,她的出身也一般,出身贵州山区,父母都是普通员工。
读的学校,也只有两个老师,操场上却还有同学们放的牛。
可即便是这样清贫的条件,她依然有勇气,贷款100万去读哈佛。
无疑,这源自父母对她充盈的爱。
小时候,即使家里条件不好,但只要是她想的事儿,父亲都会给予合理的支持。
难怪经济学家薛兆丰教授评价:她贫,但是不穷。
有人说,自卑和匮乏感是穷人家庭无法摆脱的宿命。
但其实,即使家庭经济拮据,我们仍然可以用爱滋养孩子,让他们在贫瘠的土壤中也能开出最美的花。
要知道,穷并不可耻,不必自卑;钱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拥有赚钱的能力。
有远见的父母
这样帮孩子建立消费观
教育家默克尔曾说:
金钱教育是人生的必修课,是儿童教育的重心,就如同金钱是家庭的重心一样。
而当孩子提出购物需求时,其实是培养孩子消费观的最好时机。
家长们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诚实回应,积极鼓励
面对孩子的需求时,我们要坦诚地回应他,无需卖惨,更不要夸大。
在能力范围内的,尽量满足他;
超出能力范围,也要让他明白,并不是Ta不配,而是暂时条件有限。
要让孩子知道,金钱是父母的辛苦所得,要学会感恩和珍惜。
不管眼下父母能给他们提供什么,好的生活,都要靠自己去成就。
2.和培养财商相结合
文章开头的故事还没结束。
“快走,看看前面还有没有卖哨子的,咱们得货比三家。”这位妈妈鼓励着两位孩子。
两个小朋友一听这个,劲头就来了,噌噌往上爬,终于在半山腰又碰到一个“商家”。
这说明他们想要的产品,并不只有一家在售,往上爬可能还会有。
这时候就可以大胆和商贩讲价了,而两个小朋友也在不知不觉中培养起自己的生活技能和财商。
要知道,只有从小培养孩子的财商,他们才能合理消费,珍惜金钱,而不是随意挥霍。
3.让孩子明白,这世界上有比钱更重要的东西
前段时间,一对还在上小学的姐弟因拾金不昧上了热搜。
原来,他们在遛狗时,无意间捡到了26万元的现金,在妈妈的帮助下报了警。
事后接受采访时,姐姐说:“人家的钱是人家的,我们的是我们的。”
别说孩子,很多成年人在面对如此金额巨大的诱惑时,都很难不动心。
但这俩孩子的母亲,不仅支持孩子把捡到的钱还回去,还把公益组织颁发的10000元奖励送给了孩子,让他们自由支配。
不动声色,就将善良与诚实,赋予了姐弟二人。
作为父母,我们也要如此,让孩子树立正确的金钱观,不要被花花世界迷了眼。
《写给孩子的财商启蒙书》里也曾提到过家长的金钱观念对孩子的影响:
有一对父母,觉得金钱不重要,从来不和孩子谈钱,所以他们的孩子,对钱也是毫不在意,有多少花多少。
另一对父母, 认为金钱是生活的必需品,要好好珍惜,所以他们的孩子不光懂得珍惜钱财,后来还学会了自己挣钱。
父母在金钱教育这一堂课上,只有自己先想明白了,才能更好地教会孩子。
所以,想让孩子心不穷、志不短,就要从小帮他们树立正确的金钱意识。
而这,将会成为他们一生的财富。
作者:纳豆,文章来源十点读书(ID:duhaoshu),超3000万人订阅的国民读书大号。转载请联系十点读书。
— E N D —
感谢你读到最后,点个“赞”+“在看”,并“分享”给更多人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