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连君 | 中国式现代化的思想前提与研究视域/4
陆卫明 于晶晶 | 新时代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内涵阐释、实践成就与优化路径/14
潘洋 | 金融科技监管的法律框架研究:平衡创新与风险控制的制度设计/48
何阳 | 迈向技术型自治:数字乡村中村民自治空间转向的失序及调适/94
赵连君. 中国式现代化的思想前提与研究视域[J]. 求实,2024(6):4-13.
中国式现代化的思想前提与研究视域
赵连君
(中共吉林省委党校(吉林省行政学院) 哲学教研部;吉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
摘要:现代化是近现代以来世界历史发展的总体趋势,而现代化道路却是多样的,其具体表现为西方现代化与中国式现代化两种模式。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性质和特征、近代以来的中国历史与国情、党的百年奋斗的历史经验决定了中国的现代化道路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伟大理论来源于伟大实践,也必将引领伟大实践,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指明了中国特色的现代化发展方向,开辟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构成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思想前提。新时代新征程,要进一步深化以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研究,以世界眼光拓宽人类文明新形态研究,以时代精神为引领不断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
基金项目:吉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马工程专项)“坚持‘两个结合’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研究”(2023M10),负责人:赵连君。
作者简介:赵连君(1966—),男,辽宁抚顺人,哲学博士,中共吉林省委党校(吉林省行政学院)哲学教研部二级教授、硕士生导师,吉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研究员,主要从事发展哲学、生活哲学研究。
陆卫明,于晶晶. 新时代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内涵阐释、实践成就与优化路径 [J]. 求实,2024(6):14-33.
新时代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内涵阐释、实践成就与优化路径
陆卫明,于晶晶
(西安交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作者简介:陆卫明(1964—),男,浙江象山人,西安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党史党建研究;于晶晶(2000—),女,河南周口人,西安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生,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党史党建研究。
刘桂芝,王春鑫. 中国特色政府敏捷治理:发轫背景、基本架构与调适路径[J]. 求实,2024(6):34-47.
中国特色政府敏捷治理:发轫背景、 基本架构与调适路径
刘桂芝,王春鑫
(东北师范大学 政法学院)
摘要:政府敏捷治理是数字技术赋能与政府治理模式深度融合的公共治理范式,是应对具有易变性、不确定性、复杂性、模糊性的高风险社会治理挑战的有力举措,是推进政府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方案 。政府敏捷治理根植于中国现实情境,外部环境变化、基层治理现状、 确定性工作需求、社会治理制度和数字技术应用是其发轫背景。以人民为中心、以问题为导向、以数据为依循的价值理念,以数字平台为介体有效联结多元主体的耦合结构以及主体协同、智能驱动、动态循环等运行机制共同构筑了政府敏捷治理的本土化框架。要从增强环境适应、优化组织结构、强化制度体系和夯实数字支撑等方面着手,通过本土化调适自主建构中国特色政府敏捷治理范式。
作者简介:刘桂芝(1970—),女,内蒙古赤峰人,东北师范大学政法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公共政策、政府治理研究;王春鑫(1995—),男,山东聊城人,东北师范大学政法学院博士生,主要从事政府治理、基层治理研究。
潘洋. 金融科技监管的法律框架研究:平衡创新与风险控制的制度设计[J]. 求实 ,2024(6):48-60.
金融科技监管的法律框架研究:平衡创新与风险控制的制度设计
潘 洋
(清华大学 法学院)
摘要:金融科技的飞速发展使得监管机构同时面临着鼓励创新与防控风险的双重压力,而传统治理机制存在制度供给缺乏前瞻性、监管目标不清晰、责任范式僵化等问题。通过对金融科技发展现状、风险挑战与监管应对的梳理与分析,提出了金融科技监管分析框架及其考量要素。在金融科技监管的制度设计方面,要建立适应金融科技发展需要的法律体系,完善监管主要方向,强化风险识别与控制机制,有效平衡金融创新与消费者权益保护之间的关系。金融科技监管应致力于构建开放、包容、审慎和有效的监管生态系统,完善监管相关配套措施,不断提升行业自律、监管协同、监管科技、风险评估、监管能力等方面的水平,实现金融领域的高质量发展。
作者简介:潘洋(1995—),女,江西宁都人,清华大学法学院博士生,主要从事国际法及法学理论研究。
李月娥,高晨. 建构实践共同体:基层社会救助创新机制研究[J]. 求实,2024(6):61-75.
建构实践共同体:基层社会救助创新机制研究
李月娥,高 晨
(东北大学 文法学院)
摘要:社会救助不仅是为困难群体提供兜底保障和发展支持的民生制度,也是促进社会发展和提升社会治理质量的重要环节。通过对成都市W区“有温度的社会救助体系”创新实践进行嵌入式案例分析发现,Y社区与M村在城乡环境制约中走出了“外部知识学习”和“内部经验深化”的创新路径。基于实验主义治理和实践共同体的理论视角,基层社会救助创新具有组织正式化、学习实践深化和技术规范化等3条线索。这3条线索相互交织,使多元行动主体的情感联结得到强化,形成基层社会救助创新的协调机制、学习机制和再生产机制,不断推动基层社会救助创新。通过基层社会救助的创新实践,多元行动主体正在突破社会治理的“二元模式”,这些经验值得推广借鉴。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基于区块链的社区居家养老模式与质量安全体系研究”(21&ZD124),首席专家:张雷。
作者简介:李月娥(1973—),女,辽宁凤城人,毕业于南开大学历史学院,历史学博士,东北大学文法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养老保障与城乡公共治理研究;高晨(1998—),男,辽宁沈阳人,东北大学文法学院博士生,主要从事基层治理和社会保障研究。
邓大才,汪瑶. 迈向智治:数字技术嵌入乡村治理的动态路径分析:基于五批全国乡村治理典型案例的实证研究[J]. 求实,2024(6):76-93.
迈向智治:数字技术嵌入乡村治理的动态路径分析
——基于五批全国乡村治理典型案例的实证研究
邓大才,汪 瑶
(华中师范大学 中国农村研究院)
摘要:数字技术在乡村治理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而数字技术嵌入乡村治理的动态路径仍有待揭示。本研究以五批全国乡村治理典型案例为研究对象,运用主题分析和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方法,揭示数字技术嵌入乡村治理的动态路径。研究发现:数字技术嵌入乡村治理机制可以从组织结构、制度安排、文化激活、产业发展和资源应用等5个维度展开讨论,从汇总时段上看,深度嵌入乡村治理的路径有“上下联动型”和“技术赋能型”两条,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信息互通型”“触网可及型”“老树开花型”“多方共舞型”和“并驾齐驱型”等5条分路径。在4个时段中深度嵌入乡村治理的路径数量呈现倒U型关系,而5条分路径方向出现了“迂回起伏轨迹”“转折偏移轨迹”“连续追踪轨迹”和“陪伴跟随轨迹”。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 金重大项目“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多元化乡村治理问题研究”(19ZDA114),首席专家:田先红。
作者简介:邓大才(1970—),男,湖南汉寿人,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基层与地方治理、农村政治学研究;汪瑶(1997—),女,江西九江人,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博士生,主要从事数字治理与农村发展研究。
何阳. 迈向技术型自治:数字乡村中村民自治空间转向的失序及调适[J]. 求实,2024(6):94-106.
迈向技术型自治:数字乡村中村民自治空间转向的失序及调适
何 阳
(云南大学 民族政治研究院;电子科技大学 (深圳)高等研究院)
摘要:有序是数字乡村中村民自治空间转向的价值追求,在实践中却出现了与之相抵牾的失序现象,这既不利于营造清朗的虚拟社区空间,也不利于形成良好的网络政治生态。在数字乡村中村民自治空间转向失序的现实表征为:村庄外部人员假冒身份进入虚拟社区开展活动,村庄内部人员在虚拟社区中随意处理私人事务、发布传播不当言论以及违背在线议事规则等。失序现象的形成蕴藏着“科层制治理失灵”“市场治理失灵”“ 自组织治理失灵”等三重逻辑,其中,政府缺位导致刚性制度对村民自治空间转向的规制有限,市场利益驱动导致虚拟社区成为售卖商品和诈骗活动的平台,村委会的治理局限导致村庄制度约束力不足和技术可选择空间小。依靠元治理调适村民自治空间转向失序现象,应突出强调政府在村民自治空间转向中的作用,通过制度供给及柔性治理等方式明确村民自治虚拟社区平台的政治属性,规范虚拟社区中行为主体的权利和义务,强化村委会的责任意识和能力建设,加大对违法犯罪行为的排查和惩罚力度,统一建设村民自治空间转向的实现载体。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数字乡村建设中村民自治的空间转向及实现路径研究” (22CZZ034),负责人:何阳。
作者简介:何阳(1990—),男,四川南充人,毕业于东北大学文法学院,管理学博士,云南大学民族政治研究院副教授,电子科技大学(深圳)高等研究院研究员,主要从事政治学理论、数字治理与基层治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