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专家学者
分享百姓故事
感受北碚情怀
《对话北碚》系列访谈栏目第八期
做新时代的评书人
一人,一扇,一块醒木,他在舞台上好戏连连。耳熟能详的历史,名人大家的故事,当地蓬勃的发展,都在他的评书中娓娓道来。本期的《对话北碚》,我们走近评书艺术家、北碚区文化馆副馆长刘晓山,听听他如何让传统评书焕发新生机。
(戳下方视频)
晓山,您当年怎么想到要学习评书?
最早是因为看到人家在台上说书,特别羡慕,尤其是从台下往台上看的时候。我们说书讲究高台教化,这个区域的舞台都会比观众的位置要稍微高一点,那种万众瞩目的感觉很触动我,所以从那个时候就埋下了一颗种子。
听您讲评书,闻其声如临其境,那能给我们讲讲评书有什么样的特色?
评书最大的一个特点,就是它敢于去创新、敢于去求新、敢于去突破。
讲评书的过程当中,有没有什么让您印象特别深刻的故事?
比如我讲《生死状》时,真的是颠覆了我整个从业经历。当时毛相林的故事铺天盖地,你很难跳出去。所以要想把他写成评书的话,需要亲自去一次巫山,到下庄村看看。那怎么把这个故事浓缩到十几分钟,而且还要把故事说清楚、说感人,要把他的精神内核展现出来,真的下了我们很大的功夫,前前后后出了十几版评书稿。所以你问我印象最深、最难忘的,我感觉就是当你全身心地去创作一个作品的时候是最难忘的,当然也更是一种难得的体验经历。
这两年,您一直在围绕北碚的名人大家比如说我们熟悉的卢作孚先生、王朴烈士等等进行评书的创作,您创作的初衷是什么,又是如何来进行创作的?
因为我平时生活在北碚,可能你翻开一块石头,看到一棵树,包括梧桐树下的路都与卢作孚先生有关。作为一个文化宣传的从业者,我们把这些历史一代一代地记录下来,传播下去,就能让更多人去了解、去铭记这些历史。
未来您打算如何继续依托本土的文化资源,创作出更多优秀的评书作品?
一切文学皆人学,一切人学皆以故事为载体。讲好北碚的故事、讲好重庆的故事、讲好中国的故事,这就是我们说书的也好、文艺工作者也好,去努力追求的一个方向,接下来肯定还是锚定这个方向,继续深耕这块土地。
北碚发布公众号
北碚发布视频号
抖音号、头条号
扫码下载缙享北碚APP
总编辑:李绚
审核:骆灰月
责任编辑:郭怡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