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日来,我省遭遇今年入汛以来最强降雨,防汛形势严峻。面对挑战,海东市各县区广大党员干部闻“汛”而动,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绷紧思想之弦,保持常态化战备状态,把责任落实到环环相扣的防汛链条之中,共同筑牢防汛救灾的“铜墙铁壁”。
▲大型机械在乐都区瞿昙镇上涨的河道内作业。
乐都 多措并举筑牢防汛“安全堤”
“开饭啦!开饭啦!”9月3日18时,随着海东市乐都区高庙镇老鸦村村委会主任的一声吆喝,临时安置点的村民们陆续来到食堂就餐。安置点内,一排排整齐的床铺摆放有序,每一个房间内有说有笑,其乐融融。
老鸦中学作为高庙镇的临时安置点,转移安置了郎家村、老鸦村、晁马家村、白崖子村等村的32户村民。临时安置点上不仅设立了“清真灶”,还安排了2名村医24小时值守,随时为群众服务。
在乐都区中岭乡业善洼村的临时安置点,村民们围坐在一起,唱起了红歌,阵阵歌声响彻夜空。驻村第一书记李延绪说:“大家唱红歌是为了表达对党和政府的感谢,越是困难时期,越要紧紧团结在一起。”
连日来,乐都区防汛减灾工作指挥部全天候、多时段、常态化满负荷运行,展开了一场与时间赛跑的防汛准备战。乐都区应急指挥中心灯火通明,连续作战,工作人员24小时值班值守,实时监测气象、水文、地质、交通等关键信息,紧张而有序地开展工作。区应急、气象、自然资源、水务、交通、农业、城管等多部门联动,通力协作,各乡镇(街道)工作人员化身战士“看家护院”,坚决克服摇摆心态、侥幸心理,果断转移地质灾害高危点位群众,严格落实“叫应”“叫醒”机制。
乐都区印发了《关于做好近期防汛值班值守有关工作的通知》,进一步拧紧了值班值守螺丝,及时掌握最新情况,科学开展研判调度,全力以赴做好防范应对工作。印发了《关于调整区级领导包联乡镇(街道)防汛工作的通知》,区级领导下沉基层一线,与基层干部群众同吃同住,全力开展防汛督导工作;各级领导干部以身作则,深入一线靠前指挥,各级党员干部和群众严阵以待,全民动员,全员参与,凝聚起了全区上下齐心协力防汛应急的强大合力。
一个个防汛救灾的身影出现在河道旁、湟水河边、农户家中……广大党员干部在防汛救灾一线中“逆行”,抓好防汛工作任务落实,携手筑牢防汛救灾安全防线,用担当和奉献守护江河安澜、百姓安居、社会安宁。
记者了解到,乐都区接到气象部门的天气预警之后,第一时间启动防汛应急预案和“叫应”“叫醒”机制,“叫应”基层干部4991人次,企业负责人216人次,成立应急队伍24支742人,以电话、微信群、喇叭广播和入户敲门等形式将预警信息传达至每户每人,对老弱病残等重点人群做好“一对一”包保工作,全面巡查河道、排洪渠以及地质灾害隐患点,在危险路段、河段树立警示标志,拉起警戒线,组织危险区域群众紧急转移。截至目前,排查隐患640个,落实整改634个,转移避险20030人次,设置避险点507个。
▲乐都区水务局工作人员正在抢修水管。
平安 全力应对强降雨打好防汛主动仗
针对近期极端降水天气,海东市平安区压实责任,细化举措,做好隐患排查、会商研判、叫应叫醒、物资准备、值班值守、应急处置等各项工作,全力确保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目前全区未出现灾情。
在本轮强降雨来临之前,平安区召开专题会议部署防汛救灾工作,进一步明确了区、乡镇(街道)、村防汛责任,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分别带队,对全区防汛救灾应对工作进行了全覆盖督导检查,各县级领导均下沉一线,蹲点开展防汛工作,确保工作措施落实到位。根据省、市防汛应急响应工作安排,于9月3日10时启动防汛四级应急响应,分别印发相关文件2份,各乡镇(街道)及相关部门会商调度41次,发布预警信息6条,下沉县级领导24名、各级党员干部450人,转发各类预警信息142次,“叫应”“叫醒”基层干部1165人次、企业负责人246人次。
为全面排查风险隐患,各乡镇(街道)、行业部门迅速行动,对本辖区、本领域防汛工作、地质灾害等风险隐患开展拉网式排查,共排查出风险隐患143个,整改111个。按照应急抢险救灾需求,平安区待命应急抢险救援队伍149支2242人,储备沙袋、编织袋、帐篷等防汛应急物资56类3.8万余件(套),调配挖掘机5台、装载机5台、运输车辆10台,确保关键时刻拿得出、用得上。
截至目前,平安区共下沉干部766人次,“叫应”基层干部1845人次,“叫应”企业负责人355人次,共设置转移安置点351个,紧急转移群众及寺院僧众、企业员工、建筑工地工人等相关人员567户3160人,对转移人员严格落实专人管理,防止擅自返回,并安排各乡镇转移人员保障资金80万元;关闭旅游景区、乡村旅游接待点、露营地74个;关停建筑工地、矿山33个;排查公路654公里、桥梁58座、涵洞42道,道路交通管制4处,抢险保通7条;排查地质灾害隐患点113处(新增隐患点13处)。
▲民和县隆治乡工作人员正在查看降雨情况。
民和 5510名干部下沉到防汛救灾一线
9月3日晚,一场大雨悄然而至,黄河岸边的小镇里原本沉睡的群众被滂沱大雨骤然叫醒。仅仅不到一小时,海东市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官亭镇内街道雨水满溢、河道水势上涨迅猛。随着黄河水位持续上涨,镇内多处隐患点风险等级增加。
面对来势汹汹的汛情,官亭镇始终把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摆在当前防汛工作的第一位,立即启动应急避险和转移安置工作机制,走村入户排查隐患、转移群众、巡查河堤,一系列工作紧锣密鼓地铺展开来。全镇及时组织成立了14支防汛应急队伍共70人下沉到13个村99个社,应急队伍联合各村网格员,以镇、村、网格长、网格员四级联动为基础,第一时间对辖区内所有隐患点进行网格化排查,建立安全隐患台账,对地质灾害风险点进行围蔽警示,对处于隐患区域的群众做到应转尽转、应转早转,不漏一户、不落一人。
然而,这只是民和县防汛救灾中的一个缩影。
针对本轮强降雨,民和县始终把维护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当作第一要务,县、乡、村防汛责任人全面进入临战状态,密切关注雨情、水情、汛情变化情况。
民和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及时统筹调度、靠前指挥,24小时带班值守,降雨过程中通过微信、电话、视频等方式调度乡镇防汛情况,并实地督导地质灾害隐患点、灾后重建项目工程、关键地质灾害隐患点,防御措施落实以及物资储备、人员转移等情况。各乡镇、各部门5510名干部下沉村社组织开展防汛应急、人员转移等工作,确保了各级责任不断档、力量不松懈。
民和县按照“上下联动、防救结合、排治兼顾”原则,组织各乡镇相关部门和灾后群众安置点点长,严格按照十个重点方面“关、停、撤、转、巡”工作要求,全面开展风险隐患排查,突出抓好湿陷性土地集中区域、切坡建房、崖边建房、低洼易涝区、桥隧(涵)等各类洪涝高风险点摸排整改,“一点一策”落实风险管控措施,通过动员群众采取群防群治、河道清淤除障、堤防整修加固等措施,有效消除安全隐患。强降雨期间,在巡查水库、电站、河道、堤防、桥梁、隧道、涵洞、低洼易涝点等各类重点区域排查安全隐患1302个,完成整改1127个,关闭旅游景点8处、乡村旅游接待点29处、露(野)营地5处,关停户外建筑工地和施工场所123个,停业停产矿山企业20家。
截至9月5日16时,民和县对22个乡镇进行会商调度182次,气象、应急、水利、自然资源等部门发布暴雨、地质灾害气象预警信息340次,“叫应”基层干部7666人次、转移避险22619人次,设立受灾群众安置点816个。全县340支3880人的应急抢险队伍随时待命,参与抢险,并与挖机、铲车等租赁企业、砂石料厂签订备战协议,县级财政安排80万元补充各类抽水泵、冲锋舟等物资,确保抢险物资储备充足,救援力量响应迅速。
▲乐都区瞿昙镇台沿村应急救援队前往地质灾害点巡查。
互助 筑牢防灾减灾的人民防线
当前正值汛期,降雨频繁,海东市互助土族自治县闻“汛”而动,全力抓好防汛工作,立足“防大汛、抢大险、救大灾”,下好“先手棋”、打好“主动仗”,切实做好全县防汛备汛工作。
据互助县应急管理局应急综合服务中心主任陈永杰介绍,9月3日下午,互助县34个站点出现降水天气,累计降雨量在60毫米以上的有4个乡镇,其余乡镇降雨量均在4.2毫米到60毫米之间。互助县境内大通河、塘川河、哈拉直沟河、红崖子沟河4条河流水位正常。全县30座水库中,南门峡水库在汛限水位以下运行,其余水库均为空库运行。截至目前,未收到灾害事故和人员伤亡报告。
9月3日晚,互助县应急管理局系统安排部署监测预警、转移避险、应急准备等各项工作。县、乡、村三级全面进入战时状态,县级层面根据雨情发展形势,随时调度乡镇防汛工作。9月4日,23名县级领导深入包联乡镇督导,854名干部下沉一线开展工作。
互助县充分利用互联网、微信公众号、手机短信等多种渠道,向社会发布预警信息和灾害风险提示,提醒群众提前做好防范应对工作,确保各类预警信息第一时间传递到村、到户、到人。9月4日发布6条预警信息,进一步强化监测预警。各乡镇(街道)、各部门、各单位紧盯水库堤坝、河道边坡等重点部位,深入开展风险隐患排查整治,落实防范措施,并对水库、水电站、河道、公路、桥梁涵洞、低洼易涝点等开展巡查。
互助县严格落实临灾预警“叫应”“叫醒”机制,做到应转尽转、应转必转、应转早转,坚决避免人员伤亡事件发生。进一步加大风险隐患点位巡查排查力度,对中小水库、行洪河道、山洪地质灾害易发区、切坡建房户等防汛薄弱部位持续开展检查,落实落细“关、停、撤、转、巡”等各项措施,督促各类防汛应急救援队伍做好抢险救援准备。
同时,互助县果断采取“关、停、撤、转、巡”硬措施,及时转移危险区群众,做到应转尽转、应转必转、应转早转,确保转得出、稳得住。9月3日以来,互助县各乡镇转移避险群众4553户15202人,其中,安置点905户2593人,投亲靠友1715户5307人,外出人员1668户6534人,其他265户768人。建筑工地、旅游景点、企业等转移6286人。9月4日,互助县至西宁市所有营运车辆已暂停运营,全县39所幼儿园(共47所)及县城9所小学(含教学点)停课一天。目前,关闭旅游景区、乡村旅游接待点及露营地27家,矿山企业6家。
截至目前,互助县、乡、村三级共储备物资85类110余万件,18个乡镇270个村设置群众转移避险安置点392个。
▲海东公路总段组织抢险人员及机械实施道路抢通作业。
化隆 党旗在防汛救灾一线高高飘扬
“接到通知,今夜可能会有强降雨,一定要确保家里的排水槽畅通,有情况及时在群里上报……”海东市化隆回族自治县塔加藏族乡塔一村的党支部书记多杰才旦在接到上级的防汛通知后,立即在微信群里用藏语复述了通知内容。
“大叔,最近几天还会有降雨,这附近都是山坡,您家存在风险隐患,我们在村子里设立了临时集中安置点,准备好了床和被褥等生活用品,你们先搬过去住几天,这场雨过去了再回来。”9月4日下午,化隆县德恒隆乡党委书记马海军和德恒隆乡哇西村村两委干部等人来到位于哇西村地质灾害点旁边的村民下巴家中,在成功劝说后,将其和家人转移到村受灾安置点。
同样奋战在防汛一线的,还有化隆县各部门及各乡镇的基层党员干部们。为了确保排查整治全覆盖、无死角,他们逐户排查,问询到人,对地质灾害点、危房、河道、排水口等进行了仔细排查。
截至目前,化隆县已开展督查28次,排查隐患421项,整改完成396项。各乡镇、各部门对河道、水库、涝池、重要险工险段等地质灾害隐患点进行拉网式巡查排查,并及时转移群众到安全地带,做到“应转尽转、应转早转”,目前转移人员9224人,设置临时安置点362处。化隆县安全生产委员会办公室责令全县非煤矿山企业、西成铁路及建筑工厂停工停产,要求134所学校、34所幼儿园停课,涉及17个乡镇27226名学生。
在这场突如其来的“大考”中,化隆县广大党员干部挺身而出,他们用实际行动践行着誓言和承诺。他们不畏艰难、不惧风雨,始终坚守在防汛救灾第一线。他们的身影成了这场战斗中最亮丽的一道风景线。
正是有了这样一群坚守在防汛救灾一线的基层党员干部,化隆县的各族群众才能够在风雨中感受到温暖和安心。他们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党群一心、众志成城”的深刻内涵,也为这场防汛救灾的战斗注入了最为坚定的力量。在他们的共同努力下,化隆县的防汛救灾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效,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得到了有力保障。
循化 全力以赴确保河湖安澜平稳度汛
进入汛期以来,海东市循化撒拉族自治县迅速成立防汛抗旱工作指挥部,多次召开防汛减灾工作安排部署会议,加强灾害防范和监测预警。制定印发《循化县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关于扎实做好防汛防疫联乡包村包户工作的紧急通知》等文件,层层签订防汛抗旱目标责任书,31名县级包联领导全员下沉一线、靠前指挥,407名乡村两级和驻村干部层层包干、蹲点驻守,保证各个环节不松劲、不懈怠。
“前瞻、及时、准确的雨水情监测预报信息,是做好防汛工作的重要前提和保障。”循化县应急管理局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循化县气象、水利、应急、交通等部门协调互通,密切监视天气变化和地域实际,多渠道发布暴雨天气预警。
自9月2日18时启动循化县防汛Ⅳ级应急响应以来,全县各部门、乡镇巡查各类重点区域249次,排查地质灾害隐患点152处,发布暴雨、地质灾害气象预警信息6次,利用微信公众号、村级微信群等平台广泛发布预警信息、防汛防灾知识,第一时间将灾害风险提示传至村社一级,提高群众防汛意识,增强避险自救能力。
“风雨同舟筑安澜,激流勇进显担当。全县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要在县委的坚强领导下,携手同心、众志成城、严阵以待,以战斗姿态积极投身第一线,用实际行动为党旗增辉、为党徽添彩,让鲜红的党旗在防汛救灾抢险一线高高飘扬……”自循化县发布《致全县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积极投身防汛救灾抢险工作的倡议书》以来,全县331个基层党组织5800余名党员投入防汛救灾一线工作,201名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员就地转化为防汛救灾先锋队,开展政策宣传、应急准备、灾后恢复等工作,累计“叫应”“叫醒”984人次,转移高风险区域涉险人员4468人,撤除夏季牧场帐篷和沿河、临沟帐篷72个,关闭旅游景点2处、矿山2个,清理排洪渠7条14公里,淤泥约1500立方米。
9月4日,在循化县应急管理局防汛救灾物资储备库内,各类防汛物资摆放得井井有条,管理规范。编织袋、棉被、应急灯等物资按照不同类别整齐地堆放在指定区域,工作人员正忙着对防汛物资进行检查、更新和补充,确保防汛物资种类齐全、数量充足。“针对抽水机、发电机等重点物资,专业机构工作人员每两周就会检查一遍,确保正常运转。”循化县应急管理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截至目前,全县共储备发电机、编织袋、雨衣雨鞋等物资1.7万件,挖掘机、装载机、冲锋舟等救援装备10台,抽调县水利、应急、消防等部门120人成立应急抢险队伍,确保应急物资充足、防汛力量到位。
全媒体记者 张璐 赵新秋 韩世伟 贾丽娜 朵玉雪 吴雨 郝志臻 卫正芳 张语嫣 摄影报道
监制丨闫国成 责编丨王悦
【免责声明】
海东日报微信公众号发布内容未标注来源“海东日报”或未含“海东日报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本报。
戳个“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