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ID
Cite this article :
Feng BA, Xiaoyun LI, Yue DING, Lixia TANG. Livelihood transformation from fishing to tourism: an adaptive sustainable livelihood framework for understanding lakeside communities of China. Front. Agr. Sci. Eng., https://doi.org/10.15302/J-FASE-2024560
﹀
﹀
﹀
本文由中国农业大学李小云教授、唐丽霞教授、巴枫博士、在读博士研究生丁悦撰写,探讨了以洱海古生村为代表的湖滨社区,如何从以渔业为主的经济模式转型到以旅游为主的经济模式。这一转型的背景是渔业面临的可持续性挑战,如过度捕捞、生态退化和气候变化。研究采用适应性可持续生计框架 (Adaptive Sustainable Livelihood Framework),聚焦生计动态变化过程,分析了外部驱动因素与社区内部资产的互动,识别了影响生计可持续性的制度和行动因素。
﹀
﹀
﹀
李小云教授团队结合学术界对经典生计框架的改进,对湖滨社区生计变化的动态过程展开案例研究。经典可持续生计 (Sustainable Livelihood: SL) 框架有效地评估了生计资本 (如自然资本、人力资本和物质资本),但在应对社会和环境变化的动态性方面受到挑战。Natarajan等人在2022年提出了适应性可持续生计框架,强调开放、灵活和多学科视角,关注资本主义关系对生计的影响。新框架重新定义了脆弱性,加入权力关系、气候和环境动态,强调生计、环境和权力之间的互动性及复杂性。本研究借鉴了最新学术成果,采用适应性可持续生计框架,通过整合结构性、生态性和时间性的变化,旨在分析影响生计转型的核心驱动因素。该框架不仅关注生计资本,还特别强调历史、社会和制度因素如何与生计资产互动,提供了更加全面的工具来分析湖滨社区的生计转型。
﹀
﹀
﹀
﹀
﹀
﹀
研究显示,人力资本在推动可持续生计转型中起到了关键作用。尤其是那些拥有外部工作经验和技能的返乡人才,他们通过开办民宿、经营小型企业以及组织文化活动,为旅游业发展提供了重要动力。这些人不仅将现代商业实践与当地文化结合起来,还推动了传统生计向旅游业的平稳过渡。
渔业向旅游业转型同样受到政府环境保护政策的长远影响。一方面,这些政策限制了渔业和农业实践,迫使社区寻求多元化的生计方式;另一方面,它们通过推广生态友好型旅游,为社区提供了新的收入渠道。研究强调,持续的制度支持对于确保转型的可持续性和公平性至关重要,尤其是在保持洱海生态健康的同时促进地方经济发展。
· 主 要 启 示 ·
﹀
﹀
﹀
编辑 | 唐静月 李云舟
审稿 | 许建香
或点击文末左下方“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