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报道|融合教育,让每个孩子都能做“最好的自己”

政务   2025-01-22 19:02   重庆  


近期,电影《小小的我》正在热映,引发公众对脑性瘫痪患者群体的关注。不止是脑瘫患者,在我们身边也有一些不得不“慢下来”的身心障碍儿童,他们被称为“特殊教育需要儿童”(以下简称“特需儿童”)。

为了让这些特需儿童在家门口“有学上”“上好学”,近年来,全国大力实施融合教育,让他们获得“正常而非隔离”的教育,能够在平等、包容的环境中成长。在北碚,融合教育也正以前所未有的温度和力度,温暖着每一个特需儿童,让他们一步一步融入社会,成为“最好的自己”。




“我希望他‘吆鸭子’‘吊车尾’”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无数家长对自己孩子的期许,而余敏(化名)却希望儿子小天“吆鸭子”“吊车尾”。怀抱着如此“另类”的心愿,前些天,当余敏收到班主任周安惠发来的一段视频,眼泪唰地一下就流了下来。

“你看,他是不是跟别的孩子没什么区别?”短短十来秒的视频,二年级的小天和同学们一起做着课间操——伸展、下蹲、转身……手脚配合灵活,除了动作稍慢半拍,看上去和别的学生无异。

这样的“同步率”,对孤独症患儿小天来说,曾是遥不可及的梦。

▲特需儿童和普通儿童在普通学校一起学习成长。(AI生成图片)




小天上幼儿园时,经常大喊大叫、拍打同学,余敏不得不一次次道歉,一次次带娃就医。后来,医生的判断无异于兜头一记重击——小天患有“孤独症谱系障碍”,同时还存在注意缺陷与多动障碍、发育迟缓等问题。这样的孩子对环境变化是非常敏感的,他们很难适应新环境。

2023年9月,余敏牵着小天的小手走进北碚区凤林小学时,满心忐忑不安:小天能不能融入普通校园?会不会受到排挤?

担心什么来什么。刚开始时,小天坐不住,会突然起身、拍桌子,甚至冲出教室,还会把剩饭倒在同学餐盘里,这让余敏总是心怀愧疚,“成天担心他闯祸,我有时甚至会幻听到电话声响。”

“刚接触他时,确实感到很棘手。”周安惠从教30多年,像这种情况复杂的学生还是头回遇到,比起这个,构建良好的教学氛围更让她觉得难办。

刚开学,就有学生家长打来电话,表示不想让孩子跟“调皮”的小天读一个班。“不论是什么样的孩子,老师都有责任帮助他们变得更好。”周安惠耐心地跟家长们做工作,又跟小天一家坦诚沟通,建议他们主动与持反对态度的家长们说明情况。将心比心,得知小天的病情后,这些家长都选择了理解,并鼓励自己的孩子主动帮助小天。“孩子们都很善良,这份善良正是来自家长的教导。”

入校一个多月后,小天迅速和老师们建立起情感连接。他每天到校第一件事,就是去办公室给周安惠打招呼,若周老师不在,他一上午还要跑三四趟办公室。

为了帮助小天更好地融入集体,周安惠想了很多办法。慢慢地,周安惠发现了小天的一大优点——他的字非常工整。“小天的优点是不是值得我们学习呀?”“是!”老师的适时鼓励,同学的真心点赞,让小天一点一滴建立起信心。学生们也因为他变得更加包容、有爱心,对生命的不同有了更直观的体会。

小天的变化,余敏看在眼里,感慨在心。“以前他总说‘我不会’‘我不得行’,现在他愿意尝试做很多事情。”前段时间,余敏抱着试一试的态度给小天报了轮滑课,第一节课,小天紧紧拽着她不敢松手,但没说过一句“我不行”。“孩子变得自信了!”余敏按着眼角,眼里泪花翻滚。这说明,活在自己世界里的小天,终于向外迈出了小小的一步。

(下滑查看完整内容)


▲余敏(化名)发给周安惠老师的感谢信。(受访者供图)

小天的成长故事是北碚区开展融合教育的缩影。融合教育又称“全纳教育”,旨在破除特殊教育和普通教育之间的壁垒,特需儿童和普通儿童在普校共同学习、共同成长,彼此间的界限被悄然打破。

在北碚区陵江小学,也有类似的例子。

因为身患渐进式肌无力,六年级学生小浩渐渐无法正常行走,从这学期开始,他不得不坐轮椅上学。得知这一情况,师生们主动伸出热情的手。班主任徐奉告诉记者:“平时,孩子们争着推小浩上厕所、背他上下楼,课间休息也会推他去操场转转,还有的孩子自发组成‘打饭小组’。大家的关心,令小浩开朗了不少。”

融合教育带来的变化,改变了特需儿童的成长轨迹,也改变了家长们的心境。

“我以前压根不敢去想孩子的未来。”余敏说,如今,她有了往后想的勇气,希望小天能够“吆鸭子”“吊车尾”。余敏笑着解释道:“‘吊车尾’意味着孩子‘上车’了,慢一点没关系,哪怕落在人后,他也真正成了这个集体的一份子。”



“不一样的色彩,一样的灿烂”

特需儿童有着各自不同的“底色”,有的走得很慢,有的则完全沉浸在自己构建的小世界里,意识不到自己的行为逻辑与现实的差异。他们就像悬崖上的奇石,闪耀光彩却无所依靠,需要崖边大树的助力和扶持。“小哭包”禾苗就是这样的孩子。

禾苗是凤林小学围棋社的天才小棋手,他只用了两年时间,就从“围棋小白”晋级一段。与棋艺之不相上下的,是他的“哭功”。禾苗极度敏感,一点风吹草动就会引得他大哭不止。一提起这事,许多老师都记忆犹新:“那叫一个惊天动地哦,好几层楼都能听到他的哭声,半天都收不到秤。”

得知禾苗想要加入围棋社,围棋社的负责老师赵良学既意外又头疼,“我当时心里有点打鼓,他会不会把社团搞翻天哟?”可转念一想,既然围棋能吸引禾苗,或许可以藉此满足他的发展。



▲赵良学在教学生下棋。记者 李嘉会 摄



和赵良学想的一样,禾苗学棋进步神速,只是每当对弈,禾苗总抢着执黑子先走棋。为了让禾苗了解、接受规则,赵良学苦口婆心:“走‘无理棋’是不对的,做人也是这样,你不讲道理,还有谁愿意和你下棋呢?”

最终,禾苗在棋盘上学到了社会规则,原先避之不及的小对手,也在赵良学的鼓励下重新坐到禾苗对面,最后还成了他的好朋友。更令赵良学欣慰的是,禾苗毕业时,已经达到二段水平。

“‘不一样的色彩,一样的灿烂’,这是我们的办学理念。”北碚区凤林小学校长周远跃告诉记者,该校60%以上学生都是随迁子女,自2013年以来,凤林小学的特需儿童就有18人。十余年来,学校不断探索融合教育实践,也一路见证了北碚融合教育支持体系的完善。

据了解,北碚融合教育支持体系由区级特殊教育资源中心、巡回指导教师、校级资源教师以及专职、兼职资源教师组成,另外还有专家顾问团队开展评估指导。北碚区特殊教育资源中心主任、北碚区特殊教育学校校长王均介绍说,2019年,我区启动资源中心建设工作,目前,已在凤林小学、陵江小学、文星小学等8所学校建成资源教室。

根据教育部《普通学校特殊教育资源教室建设指南》中规定,“招收5人以上残疾学生的普通学校,一般应设立资源教室”。“我们采取‘小步慢走’的方式,确保建成一个、运行一个。”王均介绍道。

▲特需儿童在两江名居小学资源教室进行康复训练。(受访者供图)

凤林小学资源教室于2020年建成投用,学校为每一位随班就读学生都建立了专项档案,由资源教师、巡回指导教师与其任课教师、家长一起制定个别化的教育方案。

“每周三,特需学生会来资源教室‘充电’,每个月也会有区特殊教育中心的巡回教师来校指导教学。”凤林小学资源教师康乐介绍说。



“慢慢地陪着你走”

“来……颜颜,同时抬起你的右手和左脚……对,做得好,颜颜好厉害。”记者日前在文星小学资源教室见到黄娟时,她正指导感觉统合失调的特需儿童颜颜进行“四点爬姿交替抬手抬脚”训练,这项训练有助于改善感知觉异常情况,稳定情绪,逐步建立规则意识。


特需儿童在资源教师的指导下进行“交替半跪数数”训练。(受访者供图)

黄娟是北碚区特殊教育资源中心的一名巡回指导教师,也是重庆市特殊教育骨干教师。巡回指导教师是从有特殊教育专业背景的市、区两级骨干教师中选任的,再接受国家和市、区两级的融合教育专项培训,从动作治疗、心理学、康复训练等多方面,提升融合教育技能,并向各学校资源教师进行二次培训。

“我的日常工作之一,就是到普通学校给随班就读的特需儿童提供帮助,每月至少到校一次。”黄娟介绍说,“此外,我会长期在线上,为各学校的资源教师和班主任解答问题。”












▲巡回指导教师到普通学校,与资源教师交流。(受访者供图)

记者打探到,北碚区特殊教育学校为教师们设置了一个特别的培训保障计划。“老师根据专业需要,个人确定培训计划,自主申报培训,学校提供时间和经费保障。”王均介绍说,这样有助于巡回指导教师更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有的孩子需要心理介入,就申请心理康复师专业培训,有的孩子动作缺失,就申请动作疗愈师的培训,适用个性化需求。”

颜颜就是这项计划的受益人。在评估确定训练方案时,巡回指导教师认为他需要进行感统训练,于是申请了相关培训,并邀请重庆师范大学动作治疗与康复专家为他设计了相应的动作。黄娟表示,通过游戏的方式,让孩子更愿意参与,并在其中获得成就感,当训练积累到一定的数量,孩子的情况就会有所改观。

“融合教育的最大特色,在于为特需儿童们提供真实的社交场景,帮助他们锻炼社交技能,理解并遵循社会规则。”北碚区特殊教育资源中心专家顾问团成员、市九院儿童孤独症康复治疗中心教授邵智表示,“经过专业干预后,特需儿童们能够渐渐融入正常社会环境,这个过程很慢,但这是他们成长历程中十分关键的一步。”邵智呼吁,社会各界应携起手来,全方位支持融合教育的开展,慢慢地陪着特需儿童们往前走,帮助他们开启充满希望的未来。



▲特需儿童在心理咨询室尝试沙盘游戏。(受访者供图)

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明确指出:办强办优基础教育,夯实全面提升国民素质战略基点,“提高教育公共服务质量和水平,提升普惠性、可及性、便捷性”,这既是特殊教育暨融合教育的支持性政策,也是工作要求。

当前,全区300余名残疾学生通过随班就读、特校入读、送教上门等方式分布在52所中小学中,还有一部分特需学生也在普通学校就读。我区适龄残疾学生义务教育入学率已超过《“十四五”特殊教育发展提升行动计划》标准。

“每个特需儿童都是独特的个体,他们的差异应被视为教育资源,而非障碍。”这是采访中,记者印象最深的一句话。教育的本质是点亮生命,通过融合教育,让每位特需儿童都能享受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都能去往更加广阔的天地。

(文中所涉未成年人均为化名)





记者手记

(下滑查看完整内容)

融合教育——送给孩子们的礼物

敲下正文最后一个字,眼前浮现出一张张笑脸。接连数日的实地采访,我收获了无数感人的故事和真实的瞬间,受限于报道篇幅,不能将其一一展现在读者面前。

在采访中,我印象最深的是,无论是校长,还是社团老师、班主任、任课老师,只要说起历届的特需儿童,都能不假思索地叫出孩子们的名字,孩子们的入学趣事、成长变化,他们更是如数家珍。

作为普通学校的教师,他们或许没有完备的特教知识体系,但他们依然努力用自己的方式去理解、引导特需儿童。重复千遍不气馁的童老师、时刻记挂孩子的周老师、以棋启智的赵老师……凭着满溢的爱与耐心,他们用最朴素的方式,建立起与孩子们的情感链接。

孩子们的转变有各种各样的契机,但最终离不开大环境的包容。8所已建成特殊教育资源教室的乡村小学,与全区所有中小学一样,竭力为特需儿童的成长护航。

“整合特教资源,健全支持体系,提供品质服务”,在北碚区特殊教育学校资源中心的墙上挂着这样一行字,下面是并排放置的4个铁皮文件柜,里面整整齐齐摆放着全区所有义务教育阶段随班就读学生的资料。从特教与普教分离,到开展“随班就读”的融合教育,再到“一人一案”个性化服务的落实,北碚的融合教育之路走得稳健而扎实。无论是北碚区凤林小学十年间的融合教育实践,还是巡回指导教师黄娟写得密密麻麻的一本本培训笔记,都是无数教育工作者追求教育公平的生动注脚,更映现出社会各界携手为特需儿童铺就的成长坦途。

电影《小小的我》中有一句台词:“我在人群里,跟各种各样的目光撞上过,有怜悯我的,有恐惧我的,也有厌恶我的,可很少会有一种眼神,是敢于直视我,拿我当自己人的。”

融合教育,给了残障儿童、特需儿童融入社会的起点,也给了社会大众了解这一群体的途径。它让普通孩子从小种下“正视差异、团结互助、包容友爱”的文明种子,教会他们正确面对挫折的方式,有助于健全人格的形成。与此同时,残障儿童、特需儿童的成长也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更多的关爱与包容,手牵手、等一等、慢慢走,让生命自然生长,共同绽放。

融合教育,是送给孩子们的礼物。










大家都在看


北碚这种花 香飘全国!🤩🤩🤩

渝武复线观音峡收费站正式开通!





总编辑:李绚

副总编:王倩瑶

审核:骆灰月

全媒体记者:李嘉会 卫庆秋

责任编辑:冉启平


点赞+转发 小编工资涨2毛


北碚发布
传播北碚资讯、服务北碚百姓,希望成为又一个你喜欢北碚的理由。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