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王欣
编辑 | 苗正卿
头图 | 视觉中国
台积电创始人张忠谋说过:“全球化已死。”
随着不同国度间贸易壁垒正在不断加深,这股逆全球化“寒气”也传导到了最前沿的科技行业——AI。AI领域的大国竞争日益激烈。
今天,改变全球游戏规则命运走向的历史时刻已经到来。特朗普带着“美国优先”的政策,重新入主白宫。
作为强势打压中国科企的始作俑者,特朗普的重新归来,也让中美的AI竞合关系更加扑朔迷离。
有中国AI公司创始人向虎嗅表示:“特朗普上台可能会带来更多不确定,也让将导致他们在美国的研发投入更加谨慎。”
特朗普曾表示,他已经了解到硅谷的“天才们”为了与中国竞争,需要更多资源来推动AI发展。为此,他放宽了对AI的监管,以应对与中国的竞争。
也有AI从业者担忧,特朗普会重提2019年时的国家级AI战略,达到“美国AI第一"的目标,加剧中美AI的不公平竞争。
01美国正收起全球化的吊桥
春江水暖鸭先知,五年前就出海美国的彩云科技CEO袁行远,早就感受到了暗流涌动。民粹主义抬头之下,美国用户对中国公司也会开启“资格审查”。
袁行远就向虎嗅讲了这样一件啼笑皆非的故事——因为产品免费且来自中国,被美国用户误认为是间谍公司。
袁行远在美国市场推出了AI续写产品Dreamily,并在全球积累了400 万用户。“会中英文的Dreamily美国用户,发现我们是一家中国公司,将我们公众号的推文翻译成中文贴到了美国贴吧reddit上,导致有用户怀疑我们是盗窃隐私的间谍软件。用户不理解为什么Dreamily不收费。”更令袁行远哭笑不得的是,在他转变产品为收费模式后,依旧收获了reddit用户满屏的“meme(表情包)攻击”,他们涌入App Store打低分,表达对产品收费的不满。
在拜登任上,美国政府已经逐步筑高逆全球化的壁垒,建小院高墙。
美国政府10月28日宣布,限制美国企业和美国人在半导体、人工智能(AI)和量子领域向中国投资的新规将从2025年1月起生效。
啦噜智能CEO何明明显感受到这一限制。2017年他作为英伟达奖项的获得者,参加的GTC大会,在硅谷中心圣何塞,多位美国投资人主动与他攀谈,那时美国VC关注重点依旧还是技术业务本身,国籍身份并不会成为他们的考率范围。
近期他再度重返硅谷,寻找投资,但无功而返。
实际上,自2024年2月9日,纪源资本、金沙江创业投资基金等五家投资机构被美国国会调查后,美国投资者就愈加风声鹤唳。
何明调查后才发现,即便是美国公司,只要有中国股东,都会被美国投资者因规避风险而拒绝。
他向虎嗅举例,有款百万月活用户的AI生图产品,由于背后有中国股东,成为那期a16z孵化器唯一没有融到资的公司。
除投资限制外,随着中国在AI领域的崛起,美国的AI焦虑日甚一日,也在企图通过技术封锁来抑制对手发展。
5月7日,拜登政府计划对ChatGPT等先进大模型设置出口管制,通过相关法案来防止外国竞争对手使用美国的AI技术。
随后,美国两党议员小组公布了一项法案,该法案将使拜登政府更容易对人工智能模型实施出口管制,来防止外国竞争对手使用美国的AI技术。
美国政府担心,对手国家可能会利用这些人工智能模型来发动侵略性网络攻击,甚至制造强大的生物武器。路透社援引消息人士的话称,美国这一新的限制措施将针对中国、俄罗斯、朝鲜和伊朗。
如果获得批准,该措施将消除《国际紧急经济权力法》中规定的开源模型出口监管障碍,并赋予美国商务部监管权力。
02阴影重现?
特朗普上台之后,加剧了在美国经营AI公司的不安全感。
中国投资者Steve向虎嗅透露,他所投资的一家美国AI公司近期急迫“断臂求生”防范风险,正在跟他谈判将股份变为个人代持或买断。
“曾经我给他的项目提供了办公场所和工程师,付出了很多”,退出并不是Steve的本意。但现在的局势让他们担心特朗普是否会继续‘查漏补缺’,将曾经能够规避的路径也堵住,他认为“最差的情况是连个人股东代持情况都穿透审查。”
实体AI企业也担忧会受到更大冲击。“2018年7月,特朗普宣布加关税后,我们被迫通过渠道、供应链改革再次压低成本。近年来也有友商在墨西哥设厂以减免关税。”某扫地机器人公司CEO回忆起,2018年得知特朗普针对包含机器人的中国商品加征25%的进口关税时的场景,而这样的贸易保护主义可能还会升级。——上月演讲中,特朗普提倡将对来自中国进口商品的关税提高到60%。
这样的达摩克利斯之剑,也悬在中国本土AI企业头上。随着xAI计划从十万卡翻倍到二十万卡,算力竞争的门槛进一步抬高,“今年十万卡已经成为国内外的算力竞争的门槛,”某AI大厂从业者这样对虎嗅推算:“按照Scaling Law来推算的话,现在的GPT5集群卡数大概在十万量级。”,据他透露,具体卡数可能十万不到,可能是5-10万之间,从参数的级别会提升大概3-5倍。
这种情况下算力可能成为一个更大的竞争变量。他认为,特朗普上台之后,理论上会进行“极限施压”,加剧国内AI公司获取先进算力的难度。
“如果特朗普出台了针对云服务器的限制政策,那我们在谷歌云上布局的TPU训练成本可能会白费。”海外90%服务在谷歌云上的AI创业者,向虎嗅表达了自己的担忧。
但也有人对此持相反观点。对此上海人工智能技术协会首席顾问尹智认为:“特朗普本质仍然是商人,他或许会出于利益,放松对A100等低端GPU的出口限制,毕竟相比GB200,A100的竞争力差距明显。”
但可以肯定的一点是,为了保持“美国在AI领域的先进地位”,特朗普反对AI领域的过度监管,最大程度减少AI技术开发与应用的障碍,以同中国开展全面竞争。
清华大学智库中心、法学院助理研究员刘云告诉虎嗅:“特朗普从第一次当选开始,就提出了‘一进两出’的市场主义政策,在AI监管方面减少政府干预,采取市场自治的政策基调。”
有传闻称特朗普可能会废除,10月30日拜登签署的《关于安全、可靠和可信地开发和使用人工智能的行政令》——白宫对AI的首项监管规定。
对此,刘云表示,三权分立之下,美国总统的行政令与立法无关,特朗普可能并不会废除该行政命令,而是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布新的有关AI的行政命令。
据华尔街日报报道,特朗普团队正在拟定新的行政命令——“AI曼哈顿计划”,旨在推动AI的快速发展,其中包含“让美国成为AI领域第一”的部分,着意味着特朗普会推行有利于科技巨头的AI政策,放宽监管以应对中国的竞争。
这样的政策,也让特朗普相较2016年大选,获得了更多来自美国科技界的支持。
03破局
持续关注中美市场科技投资的华映资本海外合伙人邱谆认为,从长期来看红蓝两党对AI政策在核心上并无区别,只是特朗普的一些对华针对性政策可能会动作更快,而民主党更倾向于逐步加码。
正如《芯片战争》一书的作者克里斯·米勒所说:“特朗普和拜登在担任总统期间都针对芯片行业推出了类似的政策,我预计下一任总统也会做同样的事。”
特朗普致力于推动与中国“脱钩”,哈里斯也表示,“在未来的关键行业,美国不能袖手旁观,将领导权拱手让给中国。”
但世界是开放的,这样的固步自封常常会南辕北辙。实际上,美国的一些限制行为并不能对国内AI产业产生实质性影响,更多是象征性的。
比如上文所提到的模型出口限制法案,虽然看似杀伤力较高,但实际操作中,美国政府难以对开源大模型实施出口监管。
在开源模型领域,中国的人工智能模型在某种程度上确实依赖美国开发的开源模型。很多国内公司在LLaMA等开源模型基础上,通过私有数据训练进一步精调出自己的行业模型。
有大模型技术专家告诉虎嗅:“LLaMA,GPT都是基础大模型,基于Transformer架构训练,使用了不同的方法,有encode-decode结构的,也有像GPT类decode only的。所以从零开始的话,就是要基于像Transformer这样的架构重新开发,并自己训练,各大厂商自研大模型都是如此的。还有一类就是基于现有的基础大模型,有Continue Pretrain,finetune等方法,进行再训练或者微调,基于LLaMA这样的开源架构,有很多团队在上面做工作。”
也就是说,基于LLaMA训练大模型,是国内大模型创业的主流形态。
但是,现阶段对LLaMA这样的开源模型进行出口限制几乎是伪命题。
这是因为:目前LlaMA 3模型完全开源,意味着任何用户都可以通过Hugging Face等开源社区获取和使用,因此很难找到有效措施来针对性地禁止某个国家或地区使用开源模型。另外,经过再训练和微调的“改头换面”后,也难以分辨出该模型是否是基于开源模型架构开发的。
特朗普上任或许会带来新的挑战,但大部分中国AI企业,特别是AI TO C赛道,仍然认为美国是个“风浪越大,鱼越贵”的市场,并且含金量还在上升。那个没有拿到融资的AI生图公司,也因为跑通了PMF而在美国市场活得很好。
在美国做AI出海,在某种程度上意味着要直接与全球顶尖大模型公司如OpenAI竞争。邱谆的建议是核心价值主张——找到自己的差异化撬动点,有步骤地建立自己的门槛,发挥对供应链和大规模用户运营的理解优势。最好的应对措施是有自己的底层技术路线,在预训练、微调、RLHF等之外,回到技术源头做原生性的创新,某种层面上减少对Transformer和英伟达的技术依赖。
袁行远认为,不管外界环境如何风雨飘摇,破局方式是在不确定性中保持技术竞争力,因此他在改进Transformer底层架构的同时,提升Dreamily的故事创作能力,以完成更为复杂的任务。
他最终发现,在绝对的实力面前,“那些影响因素”不值一提。
出海五年后,他的感悟是:“对于年收入少于1亿美元量级的产品,最重要的还是要提升软件自身的竞争力。比如说我就在Apple Store看到有这样的用户评论——‘虽然我觉得Dreamily是个间谍软件,但是它真的很好用。’”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End
想涨知识 关注虎嗅视频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