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媒看九江】近期,《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新华每日电讯》和央视《朝闻天下》等栏目报道了我市这些工作

文摘   2025-01-17 17:37   江西  
请点击蓝字关注我们



1月7日,央广《全国新闻联播》
1月7日,央广《全国新闻联播》节目播出2025年全国网上年货节在九江启动。


1月9日,《人民日报》15版


1月9日,《人民日报》15版稿件《科技守护候鸟越冬(美丽中国)》,其中以《江西鄱阳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无人机+算法”智慧护鸟》为题,报道了位于永修县的江西鄱阳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吴城保护站借助高科技设备、智慧化手段,对候鸟监测追踪实现“人力+物力”双重保障。


内容摘要:


鄱阳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的候鸟。刘远庆 摄(人民视觉)


鄱阳湖畔的白鹤。张小林 摄(人民视觉)


江西鄱阳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无人机+算法”智慧护鸟
人民日报记者 王丹


梅西湖位于江西省九江市永修县吴城镇境内,是江西鄱阳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9个重要的碟形湖之一。“每年11月至次年3月,鄱阳湖进入枯水期,大面积湖滩、草洲露出水面,丰美的水草、丰富的鱼虾吸引了各种水鸟珍禽前来栖息。”江西鄱阳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吴城保护站巡护员王小龙拿出望远镜,仔细观察候鸟种群信息和栖息环境。


“白色的是白琵鹭,褐色的是斑嘴鸭,湖面还有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东方白鹳、黑鹳。”王小龙如数家珍,“十几年前,日常巡护、监测全靠两条腿,越洲涉水、风吹日晒。”


如今,借助高科技设备、智慧化手段,保护区工作人员对候鸟监测追踪实现“人力+物力”双重保障。


“无人机巡护147次,巡护里程609公里……”在吴城保护站智慧管控室,平台实时显示智慧无人机巡护信息。2023年12月,保护区建立智慧管理平台,众多布设在湖区各水域的高清摄像头和传感器全天候运行,通过AI技术自动识别和记录候鸟的种类、数量、鸟群密度等信息。“以前想要记录鸟儿的情况,需要深入湖区现场蹲守、人工巡查,耗时费力,准确度也比较低。”王小龙说。如今,一双双“智能眼睛”将捕捉到的鸟类影像实时传送到智慧管理平台。“操作人员只需提前设定飞行线路,录入无人机巡检系统,通过远程操控,就能用无人机对保护区进行全域、高效、精准的巡护监测。”吴城保护站工作人员袁子期介绍,以前,湖区的沼泽、滩涂地带监测人员难以到达,现在可以尽收眼底。同时,无人机还能实现高空喊话,对危害候鸟和破坏湿地资源行为进行警告。


“平台可以清楚看到无人机巡护的实时画面,遇到特殊情况,工作人员会及时通知我们。”袁子期说,为了让无人机不惊扰候鸟,工作人员通常会将飞行高度设置在百米以上。返仓后的无人机,还能用机械臂智能换电,做到持续巡护。无人机采取高空巡护方式,高精度相机可以及时追踪候鸟行迹和人类活动踪迹,同时又不对鸟类活动造成干扰。


“这套智慧管理系统还能通过仿真推演对湖区水位进行精细调节。”袁子期说,系统结合当前的气象条件、水域面积、候鸟数量等进行算法推演,提前研判湖区水生生物量和越冬候鸟食物总量,适时开、关闸口,科学调控水位,为候鸟栖息创造有利条件。


1月9日,《人民日报》19版



1月9日,《人民日报》19版稿件《忠诚奉献,守护万家灯火》,配发图片报道了市公安局特巡警支队训练场,特警队员在进行实战演练。


江西省九江市公安局特巡警支队训练场,特警队员在进行实战演练。傅建斌 摄


1月10日,《新华每日电讯》5版


1月10日,《新华每日电讯》5版稿件《“备菜”!鄱阳湖让越冬候鸟“吃好住好”》,报道了为更好地恢复鄱阳湖湿地生态,永修县吴城镇附近鄱阳湖水域移栽刺苦草等植物作为候鸟“口粮”,为候鸟提供更好的栖息觅食环境。


内容摘要:


“备菜”!鄱阳湖让越冬候鸟“吃好住好” 


 寒冬腊月,我国最大淡水湖鄱阳湖进入候鸟越冬高峰期。江西鄱阳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最新监测数据显示,已有超60万只候鸟抵达鄱阳湖区栖息越冬。

2024年秋季以来,江西部分地区气象干旱逐渐发展。据江西省气象台发布,2024年10月1日至12月29日,全省平均降水104毫米,较常年同期偏少近五成。近年来频繁发生的高温干旱等极端气候使得鄱阳湖沉水植被退化,部分候鸟“口粮”供应面临挑战。

江西“省鸟”白鹤是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红色名录列为“极危”等级。最新数据显示,2024年底来鄱阳湖区越冬的白鹤数量超过5000只,较2023年同期增加了1000余只。

刺苦草冬芽是白鹤爱吃的食物,近5年江西持续探索刺苦草种源培育技术,并于近日在鄱阳湖水域首次移栽试点成功。“这意味着在鄱阳湖开展的沉水植被恢复取得重要突破,将为后期鄱阳湖沉水植被恢复及湿地生态修复提供技术支撑。”江西鄱阳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四级调研员罗浩说,试点水域移栽初期,刺苦草密度约为每平方米40株,经过一段时间生长,达到每平方米165株。

常池湖是位于江西永修县吴城镇附近鄱阳湖水域的一处碟形湖。记者在现场看到,湖边可见候鸟栖息过的痕迹,一群群候鸟在湖面上嬉戏。

据江西鄱阳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大湖池保护管理站站长张宗华介绍,随着鄱阳湖湿地生态修复项目逐步推进,各个大型碟形湖都将移栽刺苦草等植物,为候鸟提供更好的栖息觅食环境。“往年这片水域只观察到几十只白鹤,2024年底高峰期有200多只白鹤来这里越冬,相信以后会来更多。”张宗华说。

不仅是刺苦草,记者在湖边还看到被啃食得参差不齐的苔草。张宗华说,为更好地恢复鄱阳湖湿地生态,工作人员根据湖区具体情况,移栽种植了包括马来眼子菜、黑藻、菱角等植物。它们既能净化水体,也能作为候鸟的“口粮”。

为候鸟“备菜”的举措得到湖区百姓的点赞支持。

42岁的吴城镇同兴村农民范斌种了约15亩水稻,稻田离湖区只有三四公里远,经常有候鸟到他的田里“做客”。

范斌说,候鸟为当地发展“观鸟经济”、百姓开农家乐带来了机会,但它们也会进入农田“大快朵颐”。2024年晚稻丰收时节,成片候鸟结群而来,他每亩地减收两三百元。

范斌说,如今,村民们的生态保护意识不断增强,不会做出伤害候鸟的行为。他们希望刺苦草等候鸟“口粮”能在鄱阳湖区进一步推广种植,进一步促进人鸟和谐共处。

随着候鸟越冬进入高峰期和鄱阳湖低枯水位持续,江西正想方设法保障候鸟栖息觅食环境。据了解,鄱阳湖周边地区通过生态保水补水、刈割老化苔草、人工繁育沉水植被、建设候鸟应急食源地等措施,有效提升了湿地生态系统应对极端气候的抗压能力和候鸟承载力。(新华社记者 胡锦武 熊家林)


1月10日,《光明日报》8版



1月10日,《光明日报》8版刊发图片稿件,报道了近年来,瑞昌市实验小学通过建设创客实验室,开设人工智能课程,培养和锻炼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让越来越多的学生在丰富多彩的科技活动中成为“创客小达人”。

近年来,江西瑞昌市实验小学通过建设创客实验室,开设人工智能课程,培养和锻炼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让越来越多的学生在丰富多彩的科技活动中成为“创客小达人”。图为1月9日,学生在实验室学习观摩机器人操控。魏东升 摄/光明图片 


1月12日,央视《朝闻天下》
1月12日,央视《朝闻天下》栏目播出《2025网上年货节火热进行中 年味儿满满 各地举办特色活动迎新春》,报道在九江启动的2025网上年货节仪式现场年货销售火热情况。



微信平台改版

为了能第一时间

收到“文明九江”推送

请大家记得把“文明九江”设为“星标


源:九江e媒

辑:刘希茜

编审:李   玮

统筹:易本钰

如果你喜欢今天的文章

别忘了文末【点赞】【在看】噢~


—— End ——

文明九江
宣传思想战线、精神文明建设和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传播文明、引领风尚。
 最新文章